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常常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我們習慣于以財富、地位等物質條件來衡量這種差距,但實際上這些都不是最核心的要素,真正的差距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最直接體現的就是決策能力。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于2011年出版的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圖書獎《思考,快與慢》一書,在全球銷售了數百萬冊。

卡尼曼在書中通過詳實的實驗與案例,揭示了我們在做決策時隱藏的各種認知偏差,比如“損失厭惡”、“確認偏誤”等等。這種對思維機制的剖析,不僅讓我們意識到自身判斷的局限性,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們對理性思考的反思。

比如在我們考試或面試的時候,有的人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確答案,但有的人卻需要絞盡腦汁。同樣是做銷售,有的人可以自然流暢地跟客戶溝通,但有的人就算在心里提前演練,可話到嘴邊又忘了個干凈。再比如,當做飯的你還在想是先放油還是先放食材的時候,可能你的朋友都已經把菜做完了。

【5】
優(yōu)秀的人做決策就像是本能反應一樣,而平庸的人卻需要思索很久。

【6】
書看到這里,相信這時候有些人會說,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給我足夠的時間,我也可以,你說的沒錯,時間是可以消除大部分的差距。比如考試和面試的時候,再多給你幾個小時,你也能拿到滿分。今天解決不了的客戶,只要讓我回去再想一夜,第二天我就一定能說服他。

【7】
但是大家仔細想一想,在現實的社會中,當機會來的時候,往往時間是不等人的。這時候有人又會說,我朋友是天才,什么事他一學就會,這根本沒法比。但不要忘了,真正的天才是極少的,除去天才以外,大家都是從小學到大。

【8】
那么相同環(huán)境下的人,為什么差距依然會很大呢?

【9】
卡尼曼把人類的兩種思維活動解釋為兩種系統,首先,快思考系統一,它是一種快速、自動且經常無意識的直覺式思維,通俗的說就是依賴情感記憶的本能反應。而慢思考系統二則是一種緩慢有條理且需要努力專注的邏輯式思維。這兩種思維活動通常主導著我們所有的決策行為。

【10】
其中系統一是自主運行的,不用意識控制,它就能在熟悉的情境中快速的從過往經歷和記憶中選取相關聯的內容,并做出和以往一樣的決策。比如當我們駕駛車輛在路上行駛,遇到熟悉的路況時,我們可以不用思考就知道該左轉還是右轉,遇到紅燈時下意識就會減速停車。

【12】
而當系統一遇到無法解決的事,系統二就會激活。比如,當你在陌生的路段駕駛時,此時固有的經驗直覺就沒有用了,你必須時刻關注路上的指示牌或者導航的引導。而當你遇到有難度的題目時,你也必須集中精力慢慢思索,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12】
但系統二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緩慢的同時,他又非常消耗精力,因此系統二也是懶惰的。所以卡尼曼告訴我們,人在大部分時候都是依靠系統一去做決策的。但是系統一的直覺性思維往往容易導致我們的決策會有偏見和失誤。

【13】
比如在開車的時候,當系統二工作時,他會經過縝密的分析之后才決定路線。但這樣長時間開車,我們會覺得非常累,因為它每個路口都要先確定路線,且要保持專注的狀態(tài)。

【14】
而系統一工作時全憑經驗,之前開過的路,他會輕車熟路地做出選擇,這樣的好處就是反應快,不怎么消耗精力,但如果固有的經驗出現了狀況,比如修路,由于沒有提前準備,就可能需要繞很久的彎路。

【15】
那么,如何避免系統一帶來的偏見和失誤呢?

【16】
我們知道,偏見和失誤往往和系統一的主導地位相關,要解決問題,從原理上來說也很簡單??崧ㄗh,我們在做出重大選擇的時候放慢思考,主動激活系統二,避免做出錯誤的決策。

【17】
比如,當我們選擇一份工作,選擇一段感情時,很多人沒有經過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單單只是靠直覺、靠別人的推薦、靠系統一去做決策,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其次,卡尼曼認為系統二是懶惰的,而要讓這個懶惰的系統變得勤快起來,就需要刻意的提示。

它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外部提示。就好像一個人特別愛睡懶覺,為了避免遲到,他就必須定一個鬧鐘,這就是自我提示。當然,他也可以讓家人按時叫自己起床,外部提示就是這樣的意思。

這兩種方法相作比較的話,外部提示往往更加有效,其背后又和人類的一種心理特征相關。因為當你主動調動系統二時,就相當于在質疑系統一??晌覀冑|疑別人往往會比質疑自己更加輕松,特別是在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自己質疑自己將會導致巨大的心理痛苦。

【21】
其次,系統二做決策雖然正確,但效率低下,它既費時又費力。我們不可能什么事都由系統二去主導,所以大部分時間主導我們思維的還是系統一,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會下意識地說錯話或做出錯誤決定的原因。

【22】
然而,雖然卡尼曼并沒有說,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顯然也就在對于系統一的開發(fā),如何在系統一主導的時候做出正確的決策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當別人還在需要系統二去考慮事情時,你用系統一就能完成,事半功倍,可以說就是這樣。

【23】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系統一的能力呢?想到這里,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人說,看書幾分鐘都堅持不住,但視頻一刷就是一小時。這兩個就是典型的系統二與系統一再各自運轉的差距,前者更耗費腦力,也更加懶惰,但用處也最大。

【24】
但其實想要自主地進入系統二的狀態(tài),同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專注。很多人常說書我也看了,功課我也做了,但成績怎么就是上不去呢?問題就在于專注有沒有心無雜念的刻意訓練,這很重要。

【25】
如果當我們能夠專注且刻意地用系統二去學習某種知識,去鍛煉某種能力,當大量的練習以后,它自然的就會成為你的本能反應,進而變成系統一的思維積累。換句話說,只有這樣的勤奮和努力才是有用的。同時差距也是從這里拉開的。

【26】
通過閱讀,感受到卡尼曼所展現的深邃智慧,并意識到在快速的信息流動中,取得清晰的思維尤為重要。書中的實踐案例使我更加理解,面對復雜問題時,慢下來的思考與分析,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出決策?!?a class="keyword-search" >思考,快與慢》無疑為當今社會提供了一種思維上的新視角,尤其是在信息泛濫的當下,它所傳遞的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27】
在經濟學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越發(fā)需要從卡尼曼的思想中獲得平衡和智慧。正如他所言,唯有在快與慢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接近生活的真相。他倡導的理性思考方式,教會我們如何去正視自身的局限與盲點。比起追求快速高效,更應關注如何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綜合央視網 漫畫:楊仕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