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開始釣鰱鳙,魚情至少可以持續(xù)到秋末階段,等到水溫低于十五度左右時,鰱鳙才會陸續(xù)停口。從耐熱的角度來說,鰱鳙基本可以排在第一位,所以當氣溫飆升大多數(shù)魚都不好釣時,鰱鳙就成了最最重要的目標魚。鰱鳙可以說是大體型魚類中最好釣的一種,前提是釣法得當,而釣鰱鳙的方法不管怎么變化,原理肯定是一樣的,因為鰱鳙是濾食性魚類,釣鰱鳙利用的就是鰱鳙的這個獨特的特點。

釣鰱鳙幾乎都是釣浮,并且有氣溫越高越好釣的特點,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這樣幾條:鰱鳙的食物是水中的藻類和浮游生物,當水溫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豐富起來,所以鰱鳙的開口比其他魚更晚,但是??诒绕渌~都早,原因就在于水溫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藻類和浮游生物的多少。話說冬季水體的水質(zhì)會好很多,就是因為藻類稀少的緣故。氣溫回升鰱鳙恢復進食,此時淺水層比深水層暖和,藻類主要分布在淺水層,所以鰱鳙會在暖和的淺水層活動,自然是要釣浮的。氣溫飆升時,深水層開始缺氧,鰱鳙又喜歡高溶氧,所以耐熱的特點就發(fā)揮作用了,此時鰱鳙會在更熱的淺水層活動,自然也是要釣浮的。

對于浮釣鰱鳙來說,晴天風不大反而更加好釣,原因是風小更適合形成窩點,也能減少釣組被吹跑的現(xiàn)象。關鍵還在于,晴天還沒什么風時,深水層肯定缺氧,從而導致鰱鳙在淺水層活動。凡是釣浮都需要注意魚在什么水層,這種晴天找魚層自然會容易很多。而刮風、下雨時降低水溫、提升溶氧,反而不適合釣鰱鳙,這是因為深水層不缺氧,鰱鳙就不在淺水層活動,雖然也能釣鰱鳙,但是可能很久都找不到魚層,效率遠不如晴天風小的天氣。浮釣鰱鳙的原理是餌料霧化下沉到魚鉤所在是水層,鰱鳙在這個水層過濾懸浮顆粒時,會把魚鉤喝入口中,從而被釣到了。不管什么釣法,仔細研究下都是這個原理。

對于手竿浮釣鰱鳙來說,核心就在子線上面。我們從水下的角度推測下鰱鳙是怎么被釣到的:上鉤掛上餌料,餌料霧化下沉到下鉤所在的水層,鰱鳙在過濾懸浮顆粒,一張一合的嘴巴無意中把魚鉤喝了進去,然后就被釣到了。鰱鳙并非去咬了魚鉤上的食物,這才是釣鰱鳙的原理所在。所以釣鰱鳙的第一個要點就是霧化,沒霧化無鰱鳙。餌料的霧化還需要注意比重,小比重的微顆粒在半水中懸浮的時間才足夠長,如果比重大就算霧化好也會快速沉底,無法讓懸浮微顆粒在水中懸浮更長時間,那釣鰱鳙的難度就變大了很多。

為了確保魚鉤能夠輕松入口,是不是要注意子線不能太硬了,魚鉤不能太重了?否則魚鉤無法被輕松喝入口中,應該也會造成一些漂相,但是提竿是不能中魚的。魚鉤不能小但是不能重,這就需要注意魚鉤的強度要夠,但是鉤條不能太粗。如果鰱鳙體型過大,需要強度足夠的子線,但是強度越大的尼龍線就越硬,那可以試試比較阮柔的PE線。為何說還要注意鉤間距呢?這是中魚率高低的根本所在,如果下鉤在霧化水層之上或者之下,釣鰱鳙的效率都會大打折扣,需要讓下鉤正好在霧化層中。如果餌料比重稍大,鉤間距應該更大一些。如果還有稍大的風力,懸浮顆粒會加速下沉,鉤間距也應該大一些。

還有一個經(jīng)典的說法,鉤間距應該有半個魚頭大小才行,這個只是基本,或者是釣無風的理想狀態(tài)下。具體鉤間距大小多少,還需要根據(jù)餌料的比重、風力的大小在這個基礎上增加。敬請關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