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紫禁城的氣氛愈發(fā)凝重壓抑,仿佛被一層陰霾長久籠罩。
光緒帝自戊戌變法失敗后,便被慈禧太后幽禁于中南海瀛臺,那一方小小的天地,成了他的金絲牢籠。他空有滿腔抱負,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改革計劃被無情碾碎,國家在守舊勢力的掌控下繼續(xù)沉淪。
慈禧太后雖已步入暮年,可對權(quán)力的掌控欲卻絲毫不減。
01 紫禁城的陰謀
她臥病在床,卻依舊緊緊攥著朝廷的權(quán)柄,每一道旨意的發(fā)出,都彰顯著她不容置疑的權(quán)威。
然而,在這病榻之上,她心中卻醞釀著一個更加陰鷙的計劃。光緒帝正值壯年,一旦自己撒手人寰,以光緒帝對戊戌變法的執(zhí)著,必然會重新掌權(quán),到那時,自己多年來苦心經(jīng)營的守舊局面將被徹底打破,自己的身后事恐怕也會被清算。
這種擔憂如同一顆毒瘤,在慈禧太后心中瘋狂生長。
1908 年 11 月初,光緒帝的身體狀況本就不佳,卻在短短幾天內(nèi)急劇惡化。
太醫(yī)院的太醫(yī)們頻繁出入瀛臺,個個神色匆匆,眉頭緊鎖。他們開出的藥方換了一服又一服,可光緒帝的病情卻毫無起色,反而愈發(fā)沉重。光緒帝時常在病榻上痛哭呻吟,形容日漸憔悴,氣息也越來越微弱。
宮廷內(nèi)外開始流傳著各種小道消息,有人說光緒帝是被人暗中下毒,也有人說這是慈禧太后的旨意。
但在慈禧太后的威嚴之下,眾人都只是私下里小聲議論,不敢公開談論此事。然而,這些流言蜚語還是漸漸傳到了宮外,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警覺和擔憂。
11 月 14 日,這注定是一個被歷史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瀛臺彌漫著一股死亡的氣息。光緒帝在極度痛苦中掙扎著,他的眼神中充滿了不甘與絕望。而此時,慈禧太后宮中的太監(jiān)李蓮英,正鬼鬼祟祟地拿著一個精致的小盒子,匆匆走向瀛臺。小盒子里,裝著的正是致命的砒霜。

李蓮英來到光緒帝的寢宮,滿臉假笑地走到光緒帝床邊。
光緒帝看著他,眼中閃過一絲厭惡,但此時的他已無力反抗。李蓮英在光緒帝的藥碗中,偷偷撒入了砒霜,然后扶起光緒帝,強行讓他喝下了這碗毒藥。
光緒帝剛喝下不久,便感覺到一陣劇痛從腹中傳來,他開始劇烈地嘔吐,身體不斷抽搐。他用盡最后的力氣,怒視著李蓮英,想要質(zhì)問,卻只能發(fā)出微弱的聲音。

在痛苦的折磨中,光緒帝的生命逐漸消逝。當天傍晚,年僅 38 歲的光緒帝駕崩于瀛臺涵元殿。
而此時,慈禧太后宮中卻異常平靜,仿佛這一切都在她的預料之中。

02背后的陰謀
光緒帝駕崩的消息傳出后,舉國震驚。
然而,慈禧太后卻表現(xiàn)得異常鎮(zhèn)定。她迅速頒布懿旨,宣布將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接入宮中,立為皇帝,溥儀的父親載灃為攝政王。她似乎早已為這一切做好了準備,光緒帝的死,只不過是她權(quán)力布局中的一步棋。

在一些重要宮廷儀式上,光緒帝也表現(xiàn)出對慈禧的尊崇,慈禧對光緒帝的表現(xiàn)也曾予以肯定,二人相處還算融洽。
例如在宮廷慶典等場合,光緒帝會恭敬地陪伴在慈禧身邊,依照禮儀行事,彼時宮廷中也呈現(xiàn)出表面上的和諧景象。
不過隨著光緒帝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抱負,特別是戊戌變法期間,因改革觸及慈禧集團利益,雙方矛盾爆發(fā),關系急轉(zhuǎn)直下,往昔的和睦一去不復返 。

在權(quán)力的驅(qū)使下,這對曾經(jīng)的“母子”終于走到刀劍相見。
那為何慈禧臨死前一定要先殺死光緒呢?
第一,是慈禧身為女人還有“媽媽”的恨意吧。
從光緒幼年入宮開始,雖慈禧最初對其成長有所呵護,如光緒害怕打雷時,慈禧會將他抱在懷里安慰。
但隨著光緒逐漸長大,兩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愈發(fā)明顯。甲午戰(zhàn)爭時期,光緒皇帝積極主戰(zhàn),試圖通過戰(zhàn)爭捍衛(wèi)國家尊嚴,改變清朝在國際上的弱勢地位,而慈禧太后則出于多種因素考慮,更傾向于求和,這使得兩人在戰(zhàn)爭決策上產(chǎn)生了激烈沖突。
戊戌變法時,光緒全力推動變法,期望借此實現(xiàn)國家富強,卻遭到慈禧太后的強力打壓。此外,光緒皇帝最為寵愛的珍妃,因支持光緒變法等原因,被慈禧太后下令投入井中殺害,這進一步加深了兩人之間的仇恨。

慈禧認為自己是光緒的大恩人,以宗法制度看,光緒的繼承順序并不靠前,是慈禧太后力排眾議,取得慈安太后認可,才將年僅 4 歲的光緒立為皇帝。
1889 年,光緒皇帝 18 歲親政,50 多歲的慈禧太后主動前往頤和園養(yǎng)老,盡管她仍掌握著一定朝政大權(quán),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對光緒親政的一種 “放權(quán)” 姿態(tài)。
然而,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聽信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企圖 “圍園殺后”,這一行為在慈禧太后眼中是徹徹底底的大逆不道。
作為一個 60 多歲的老太太,同時也是一位長期處于權(quán)力巔峰的統(tǒng)治者,慈禧太后無法忍受這樣的背叛。
她認為自己幾十年的辛苦付出換來這樣的結(jié)果,內(nèi)心充滿了憤怒。正是基于這種封建孝道觀念下的憤怒,以及自身所占據(jù)的 “大義” 名分,慈禧太后在重新出山囚禁光緒時,并未遇到太多阻力。
而這種憤怒也成為她在臨死前毒死光緒的重要情感驅(qū)動力之一。
其次是擔憂光緒復位后的政治清算。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急切地希望通過變法圖強,擺脫清朝積弱的困境。他大力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推行新政,試圖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然而,這些改革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利益。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于瀛臺,使得變法運動戛然而止。
自此,兩人之間的矛盾徹底公開化且日益尖銳。
慈禧太后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執(zhí)政期間的諸多決策和手段,例如簽訂一系列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等,給國家?guī)砹顺林氐臑碾y。
一旦她離世,光緒皇帝重新掌權(quán),極有可能對她的統(tǒng)治進行全面的否定和清算。
光緒皇帝可能會推翻她所制定的政策,懲處她的親信黨羽,這對于一心維護自身政治地位和身后名譽的慈禧太后來說,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鞏固身后政治布局: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慈禧太后精心謀劃了身后的政治格局。她選定了溥儀作為皇位繼承人,并任命載灃為攝政王。
溥儀年幼,便于掌控,載灃則是她信得過的宗室成員。在她的設想中,通過這樣的安排,可以在她死后繼續(xù)維持以自己家族和親信為核心的統(tǒng)治秩序。
但光緒皇帝的存在無疑是這一布局的巨大阻礙。光緒皇帝作為合法的皇帝,即使被囚禁多年,其在朝中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支持者。
若光緒皇帝在世,他憑借皇帝的正統(tǒng)地位,隨時可能打破慈禧太后苦心構(gòu)建的新政治格局,使得她的安排付諸東流。因此,為了確保新的政治秩序能夠順利建立,慈禧太后決定除掉光緒皇帝。
最終光緒死在了囚禁之地,年僅38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