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guān)于遷徙與歸屬的故事。林硯秋從四川竹編出發(fā),在環(huán)球旅行中遇見愛情,在非洲土地上讀懂生命。他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真正的成長,是讓每個異鄉(xiāng)都成為故鄉(xiāng)的延伸,讓每次相遇都成為靈魂的饋贈。畢竟,“腳下的路再遠,心有熱愛,便是歸處;眼中有光,便是方向 —— 就像竹簍能盛住星光,愛能編織整個宇宙?!?/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青衣江邊的竹簍:童年褶皺里的遠方

01 青衣江邊的竹簍:童年褶皺里的遠方

1995 年谷雨,樂山夾江的竹林正抽新筍,林硯秋在村衛(wèi)生室啼哭,驚飛了窗欞上的竹蜻蜓。祖父坐在門檻上編竹簍,竹篾在掌心翻飛,漏下的陽光在襁褓上織成網(wǎng)格。父親擦著手上的竹屑笑:“這丫頭將來要順著青衣江,漂到大海去?!?這話像片竹葉,飄進他童年的夢,在往后的歲月里,隨江水流向遠方。

童年是浸泡在竹編與竹香里的時光。外公的竹椅擺在老渡口,椅背刻著模糊的舟船圖案,每當(dāng)暮色漫過江面,他總趴在椅背上數(shù)星星,看銀河倒映在青衣江里,聽外公講 “竹簍能盛住星光,也能裝下整個世界”。母親在縣城賣甜皮鴨,每周回來時,竹簍里總藏著用荷葉包的鴨腿,油脂沁透荷葉,香得能勾住整條街的小孩 —— 那是他對 “外面世界” 最初的味覺想象。

17 歲那年暑假,他第一次走出夾江,在成都春熙路看見 IFS 的熊貓雕塑,玻璃幕墻映出他洗得發(fā)白的校服。在奶茶店打工時,聽見顧客討論 “冰島極光”,吸管攪著冰塊的聲響里,他突然明白:遠方不是地圖上的符號,是年輕人眼里未被吹散的霧,是明知山高路遠,仍要揣進竹簍的夢?!?/strong>

02 東南亞的季風(fēng):3000 元開啟的世界初章

02 東南亞的季風(fēng):3000 元開啟的世界初章

20歲生日當(dāng)天,林硯秋站在雙流機場,手心攥著做竹編攢的 3000元,換來飛往河內(nèi)的機票。背包里裝著外婆編的竹紋圍巾,還有一本寫滿拼音標(biāo)注的《東南亞漫游指南》。河內(nèi)三十六街的雨突然落下,他躲進騎樓,看雨水在青石板上匯成溪流,漂著賣花女掉落的茉莉,香氣混著摩托車尾氣,織成異國的初印象。

在越南會安,他跟著老匠人學(xué)編竹燈籠,竹篾在指間穿梭時,突然想起祖父的手藝。 法國背包客露易絲湊過來:“你知道嗎?我們普羅旺斯也有竹編,但沒你們的細膩?!?她的帆布包上別著各國徽章,翻出一本貼滿車票的筆記本,每一頁都畫著簡筆竹簍。在柬埔寨洞里薩湖,他登上浮村的木船,看孩子們在水面奔跑,船尾激起的漣漪里,倒映著吊腳樓與竹簍的影子 —— 原來,竹編是流動的語言,能跨越山海。

曼谷考山路的夜市,他遇見賣手工皂的泰國阿婆,用不流利的中文說:“竹簍裝皂,香得長久。” 他突然頓悟:旅行不是走馬觀花,是讓陌生的掌心溫度,住進自己的年輪。”

03 非洲初陽:在紅土地上讀懂生命重量

03 非洲初陽:在紅土地上讀懂生命重量

2017 年秋分,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的熱浪撲來,林硯秋站在港口,看起重機吊起集裝箱,紅色的 Laterite 土沾滿鞋底。他的第一份海外工作是中企翻譯,卻在下班后背著竹編相機包,走進 Mwenge 木雕市場。老匠人用斯瓦希里語說:“木頭會說話,就像你們的竹編?!?陽光穿過棕櫚葉,在木雕上投下竹簍般的陰影。

在塞倫蓋蒂草原,他遇見馬賽族少女萊娜,看她用竹簍背著羊奶罐,耳墜上的銅鈴與頸間的竹飾相撞。 “我們用竹子記季節(jié),” 萊娜指著竹節(jié),“每道疤都是雨季的故事?!?這話讓他想起祖父編竹簍時的話:“竹篾要經(jīng)過風(fēng)雨,才能編出結(jié)實的簍?!?在乞力馬扎羅山腳下,背夫們用竹繩捆綁登山包,哼著古老的歌謠:“山有多高,竹簍就能爬多高?!?/p>

非洲教會他:“生命的韌性,藏在竹簍的經(jīng)緯里 —— 經(jīng)得起風(fēng)雨,盛得下星光?!?/p>

04 環(huán)球弧線:35000 公里的自我編織

2018 年冬至,香港機場的圣誕頌歌響起,林硯秋握著單程機票,背包里裝著坦桑尼亞攢的 5 萬元,還有祖父臨終前編的迷你竹簍。他故意繞開熱門路線,第一站選了格魯吉亞,這個被高加索山脈環(huán)抱的國家,用葡萄酒與教堂壁畫,為他展開新的篇章。

在第比利斯的老城區(qū),他借宿在竹編作坊,主人娜嘉用竹勺舀起蜂蜜酒:“我們用竹籃裝葡萄,你們用竹簍盛月光,都是土地的饋贈。” 作坊里的竹編燈映著壁畫,圣喬治屠龍的剪影與竹篾的紋路重疊。在亞美尼亞修道院,修士用竹筆抄寫經(jīng)文,墨水在羊皮紙上暈開:“竹是上帝給人間的筆?!?/p>

土耳其大巴扎的銅器店,老板看見他的竹簍掛件,用 broken English 說:“竹與銅,都是時間的朋友。” 他突然懂得:“環(huán)球旅行是場盛大的編織,把異鄉(xiāng)的經(jīng)緯,織進自己生命的竹簍?!?/p>

05 安卡拉的櫻花:兩條竹紋的意外交織

05 安卡拉的櫻花:兩條竹紋的意外交織

2019 年春分,土耳其安卡拉的櫻花飄落,林硯秋在羅馬劇場遺址遇見蘇皖。她蹲在石階上畫速寫,帆布包上繡著中文字樣的竹簍,筆尖掠過斷柱時,突然抬頭:“你竹簍上的紋路,和我們援非隊的隊徽很像?!?這是來自江蘇的援非志愿者,在多哥教當(dāng)?shù)厝司幹袊Y(jié)。

他們在安卡拉的三天,踏遍三種文明的遺跡。 在拜占庭蓄水池,蘇皖指著水面倒影:“你看,石柱的影子多像竹簍的提手?!?在奧斯曼驛站,林硯秋用竹篾編了只小熊貓,送給蘇皖:“這是樂山的竹編,送給多哥的朋友?!?分別時,蘇皖塞給他一包多哥咖啡豆:“我們那邊的竹編,會把故事編進紋路里,等你來聽?!?/p>

機場告別時,蘇皖突然說:“多哥的海灘,竹簍能盛住夕陽。” 那一刻,他看見自己的竹簍紋路,與她的人生軌跡,在櫻花樹下輕輕交疊。

06 西非海岸的竹影:愛情是最好的指南針

06 西非海岸的竹影:愛情是最好的指南針

2019 年立秋,多哥洛美機場,蘇皖舉著竹簍形狀的牌子,上面畫著熊貓與非洲象。林硯秋望著眼前的女孩,發(fā)現(xiàn)她把他送的竹編小熊貓別在胸前,突然想起在安卡拉的櫻花約定,毅然劃掉南非行程,在地圖上畫了條從東非到西非的弧線 —— 那是他能想到的,最浪漫的竹篾彎度。

在多哥的日子,他們住在中國援非專家樓,陽臺種著蘇皖從江蘇帶來的紫竹。 清晨,她用法語和鄰居瑪瑪桑打招呼,轉(zhuǎn)身用吳語哼起《紫竹調(diào)》;午后,他教當(dāng)?shù)睾⒆泳幹耱唑?,竹屑落在紅土上,像撒了把星星。周末逛市集,蘇皖蹲在竹編攤前,用 pidgin 語和攤主討價還價:“你的竹簍編得像多哥的月亮,我們用中國結(jié)換好不好?”

埃維族村落的祈福儀式上,長老將棕櫚酒灑向竹簍:“愿你們的愛,像竹篾般堅韌?!?蘇皖悄悄說:“我退掉了回國的機票,多哥的竹編,需要你這樣的匠人?!?海風(fēng)掀起她的發(fā)絲,他突然明白:“愛情不是終點,是讓彼此成為對方世界的經(jīng)緯。”

07 疫情中的竹橋:當(dāng)世界按下暫停鍵

07 疫情中的竹橋:當(dāng)世界按下暫停鍵

2020 年谷雨,多哥宣布封城,林硯秋站在濱海大道,看空蕩的沙灘上,只有竹簍被海浪沖上岸。蘇皖翻出壓箱底的中國結(jié),掛在陽臺:“這是援非隊的‘平安符’?!?紅色繩結(jié)在熱帶陽光下?lián)u曳,像座連接故鄉(xiāng)與異鄉(xiāng)的橋。

“春苗行動” 的疫苗車開進洛美,他們在華僑診所看見熟悉的竹編屏風(fēng),上面刻著 “醫(yī)者仁心”。當(dāng)針頭刺入手臂,廣播里的《茉莉花》混著非洲鼓點,蘇皖握著他的手:“還記得在安卡拉說的嗎?竹簍再小,也能裝下祖國的心跳?!?他突然懂得:“無論走多遠,祖國是最溫暖的竹簍,兜底所有的不安。”

08 撒哈拉邊緣的竹語:把異鄉(xiāng)編成故鄉(xiāng)

08 撒哈拉邊緣的竹語:把異鄉(xiāng)編成故鄉(xiāng)

如今,林硯秋的鏡頭對準(zhǔn)援非工作者,記錄那些在非洲扎根的中國人。在洛美大學(xué),中國教授用竹簡寫《論語》,黑板上的中文與法語,像竹篾與藤條交織的簍。修路工人老張的工具包上,別著女兒寄的竹編書簽:“丫頭說,等路修通,要帶同學(xué)來看非洲的竹簍。”

蘇皖在援助項目教婦女編 “中非結(jié)”,西非蠟染布上的竹紋與中國結(jié)相遇,瑪瑪桑們說:“這是月亮與太陽的擁抱?!?林硯秋在公眾號寫:“有人問我為何留下?因為在這里,我看見竹編匠人用中國技法編多哥神話,看見援非醫(yī)生用竹制針灸盒裝著仁心,看見愛像竹篾,把不同的土地編織成網(wǎng)?!?“愛不是地理名詞,是你愿意為一個人,把他鄉(xiāng)的月光,穿進故鄉(xiāng)的竹簍。”

09 時光竹簍里的雙城記

09 時光竹簍里的雙城記

雨季的多哥,棕櫚葉敲打著屋頂,林硯秋站在陽臺,看蘇皖用竹簍接雨水澆花。她轉(zhuǎn)身遞來一杯竹葉青,混著多哥咖啡豆的香氣:“這是我們的‘跨洋特調(diào)’?!?玻璃杯上的竹影,與遠處教堂的尖頂,在水霧中重疊。

周末的華人市集,他們擺著竹編攤位,蘇皖教當(dāng)?shù)厝苏壑裰拼笮茇?,林硯秋用斯瓦希里語講樂山竹編故事。一位瑪瑪桑舉起剛編的竹簍:“這個,裝得下中國的星星,也裝得多哥的太陽。” 鏡頭記錄下這幕時,他突然想起祖父的話:“竹簍編得越密,盛住的星光越多。

當(dāng)夕陽漫過椰林,他們坐在海邊,看歸船的燈火像散落的竹編燈。蘇皖指著海天交界處:“那邊就是撒哈拉,你說,沙漠的竹簍里,會不會藏著另一片綠洲?” 他望著暮色中的地平線,想起青衣江的竹簍、非洲的紅土、安卡拉的櫻花 ——原來,世界是只巨大的竹簍,裝著所有的遷徙與重逢,編織著屬于每個人的星河。

10 尾聲:竹簍里的宇宙

10 尾聲:竹簍里的宇宙

林硯秋的鞋底,沾滿世界的泥土:東南亞的雨、非洲的紅土、中東的沙,還有多哥海灘的貝殼碎。但他最珍愛的,是蘇皖送的竹簍,里面裝著各國車票、手寫明信片,還有從樂山帶來的竹篾 —— 那是祖父留下的唯一信物。

如今,他們計劃沿著西非海岸自駕,用竹編記錄沿途的華人故事。書架上,《樂山竹編史》與《非洲民間故事》并肩而立;廚房里,竹筷與木勺在搪瓷鍋里碰撞,煮著融合中餐與西非風(fēng)味的湯。每次整理竹簍,他都會停留在安卡拉的櫻花照片前,那個讓兩條竹紋相交的春天,那個讓異鄉(xiāng)成為故鄉(xiāng)的瞬間。

當(dāng)夜幕降臨,多哥的星空璀璨如竹簍里的燈火,蘇皖指著銀河:“你看,那是我們走過的路,每顆星都是竹篾的交點?!?他笑了,終于明白:人生最壯麗的遷徙,不是跨越山海,而是讓每個異鄉(xiāng)的竹篾,都成為編織故鄉(xiāng)的經(jīng)緯,讓愛,成為永遠盛住星光的竹簍。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生活的縮影,感謝您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