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遼東就是漢地(內(nèi)地)的一部分。早在春秋時期,遼東就有箕子國,是商朝后裔之國。戰(zhàn)國時期,燕國擊敗箕子國,占據(jù)遼西、遼東,設二郡,秦漢因之。到了唐朝,又設安東都護府經(jīng)營東北。此后就是元朝設遼陽行省、明朝因之,改設為遼東都司。

但自古以來,經(jīng)營遼東都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中原王朝對遼東的經(jīng)營總是斷斷續(xù)續(xù),而且總是出現(xiàn)反復。比如魏晉南北朝,高句麗(后改國名為高麗)崛起,中原王朝退出遼東。唐朝中期,渤海興起,安東都護府被迫內(nèi)遷;遼、金、元三代,遼東之地都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控制。明朝時期,將遼東設為“首疆”,類似于“第一軍區(qū)”,但遼東的防御體系在中后期迅速崩潰。而遼東防御體系的崩潰,又成為了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原王朝經(jīng)營遼東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從中原到遼東有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遼澤。遼澤,就是遼河平原下游低洼地帶形成的沼澤。遼澤在古代的范圍很大,涉及了遼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qū)。近代以來,由于人類對遼河平原的開發(fā),遼澤基本上已經(jīng)消失,今天遼河、渾河、太子河的入??谝粠б廊挥写笃臑┩繚竦兀@既是遼澤的遺存。

遼澤的形成是遼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的。遼河平原,三面環(huán)山,只有中間一帶地勢平坦、低洼,這種地形是不利于洪水排出的。遼河的各大支流在遼河平原匯合,水量猛增。除此,還有渾河、太子河、沙河等也流入遼河平原。夏季,各大河流水量猛增,形成了洪水在遼河下游阻塞起來。而東北氣候相對較低,河流蒸發(fā)很慢,于是這些洪水就不斷在遼河平原下滲、淤積,形成了大片的沼澤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盤錦濕地

先秦到秦漢時期,遼澤主要分布在北鎮(zhèn)、黑山、新民、遼中、臺安、盤錦所圍成的區(qū)域內(nèi),戰(zhàn)國到秦漢在遼東設置的郡縣都分布在遼澤之外。三國到隋唐時期,遼澤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導致原本設置的某些州縣也被迫廢除。根據(jù)文獻資料推測,唐朝時期的遼澤祥北擴展到了新民中部,向南擴展到臺安和盤錦東北部。遼金元時期,遼澤進一步擴展到遼河以東的沈陽西部一帶。明清時期,受到遼河下游改道的影響,遼澤繼續(xù)向東擴展。明朝萬歷年間的遼河平原“地下多水患,自驛堡墩臺而外,居民絕少,四望無煙,惟蘆葦蕭蕭耳?!?/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代遼澤范圍

遼澤的存在和擴展,壓縮了遼東地區(qū)的耕地面積,導致漢人的生存空間也被壓縮了。秦漢時期,可以在遼東設置郡縣。唐朝滅高麗后,已經(jīng)無法在遼東設州縣,只能設都護府等軍事機構(gòu)來控制遼東。明朝時期,設遼東都司,遼東只有軍戶,沒有民戶。在生產(chǎn)力沒有得到實質(zhì)性進步之前,漢人在遼東耕種、生活還是比較艱難的。漢人數(shù)量較少,導致遼東難以抵抗周邊民族的侵擾。明朝時期,遼東三面受敵,防御更加困難。

遼澤的存在,導致中原通往遼東的道路難通。秦始皇遠征燕國遼東時,遼澤相對較小,秦軍行軍、補給都是相對容易的。但隋唐時期,遼澤擴大了,隋唐二代東征高麗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有大量的史料足以證明遼澤嚴重阻礙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東征,《資治通鑒》記載“庚午,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余里?!薄杜f唐書·閻立德傳》: “從征高麗,及師旅至遼澤,東西二百余里泥淖,人馬不通?!?/p>

宋朝時期,北宋派遣到金國的使者寫下的《奉使行程錄》記述,“地勢卑下,盡皆萑苻,沮洳積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日遼河。瀕河南北余里,東西二百里,北遼河居其中其地如此。隋唐征高麗,路皆由此。秋夏多蛟,不分晝夜,無牛馬能至。行以衣包裹胸腹,人皆重裳而披衣,坐則蒿草熏煙,稍能免。”

歷史上,中原到達遼東的道路都要從南北繞開遼澤。南道過于曲折,里程長,而且不能完全避開遼澤,通行較為困難。北到從遼河上游渡河,道路相對筆直,所以是到達遼東的最佳路上通道。但北道經(jīng)過了游牧民族地區(qū),在大多數(shù)時期被游牧民族控制,中原王朝難以通過。明朝時期,由于朱棣撤銷大寧都司,放棄了西遼河之地,導致通往遼東的北道被蒙古所控制,明朝就只能選擇走南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朝遼東都司

明朝時期通往遼東的南道基本在遼西走廊之內(nèi),這條路雖然沿海,但路寬只有數(shù)尺,兩邊都是高山亂石。夏季,道路經(jīng)常被紅書淹沒,車馬無法通行。沿途人煙稀少,沒有州郡,補給困難。隋朝出征高麗,結(jié)果大軍剛出山海關(guān)就遇到山洪,隋軍補給中斷,被迫撤兵。由于北道中斷,明朝補給遼陽的物資運輸就更加困難了。從明朝的一些文獻記載來看,原來的北道到達遼陽只需要250里,現(xiàn)在則需要繞700里或者800里。

“臣等嘗考全遼山河,自廣寧抵遼陽,東西直去僅百五十里,今則三百里而遙;自廣寧抵開原,東西直去僅二百五十里,今則七百而遙。蓋由舊遼陽、三岔河介在其間,久淪夷地,隔斷內(nèi)疆。是以兩河縈縈一水,脈絡阻絕,邊長難守,防御不便,誠遼左腹心之大患,不可不去之隱憂也?!薄钪?“舊遼陽在邊外,西行二百里至廣寧,東北三百里至開原,地界開、廣間,相去五百里。今夾河為塞,迂八百余里。地饒,虜芻牧其中。東北則犯開原,西南則犯廣寧,中則犯遼陽、海州,蓋遼左腹心之害?!薄涕_祜《籌遼碩畫》

在古代,陸地上的運輸是非常不便。古代的基本將河運視為帝國的生命線,北京就是大部分中原王朝的北方邊防重鎮(zhèn),因為北京有黃河故道、運河連接,可以通過水運來運輸軍隊和補給。只要是水運能夠到達的地區(qū),其控制能力都相對較強,水運無法到達的地區(qū),都因為補給困難而無法強有力控制。而遼澤存在,不僅使得陸運補給困難,連海運補給也困難。

遼澤基本處于遼河下游,尤其是沿海一帶更為嚴重。從山東半島到遼東,船只難以在遼河入??谝粠?亢偷顷?,遼河也因為淤積而難以航行。走海路,那最好先運輸?shù)竭|東半島,這里沒有遼澤之患,但地形崎嶇,轉(zhuǎn)為陸運后運輸又十分困難。明朝前期,山東曾經(jīng)運輸了不少的物資到達遼東,“遼東阻山隔海,官軍俸鈔布花,皆仰給于山東十一衛(wèi)”。但后期,“至成化十三年海運不通,官軍絕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朝有識之士總結(jié)遼東的局勢“遼東京師左臂也,一面瀕海,三面與虜鄰,惟山海關(guān)通一線之路,與內(nèi)地相接。舟車商賈之利,歲不能十一焉”。

因為遼澤的存在,使得遼東早期的大城市基本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地方。遼陽,位于遼河平原東側(cè),海拔為26米,在秦漢時代不屬于遼澤地帶。唐宋之后,遼澤不斷東擴,遼陽也受到了影響。明朝時期,遼陽遭遇到的洪澇威脅愈來愈嚴重。到了清朝時期,就選擇海拔更好的沈陽(海拔41米)作為東北的政治中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遼澤的消失是從清朝后期開始的。由于清朝開放了東北的移民禁令,大量的漢人移民東北,遼澤一帶的人口增加,人們在這里修建水利工程,疏通河道,排泄洪水,開發(fā)耕地,使得遼澤面積開始縮小。清朝晚期,已經(jīng)在原本屬于遼澤的地區(qū)設立縣,例如1906年設遼中縣。新中國建立后,對遼澤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革,使得遼河平原的環(huán)境得到徹底的改善,目前,遼澤僅存在于盤錦沿海地區(qū),成為了遼寧著名的旅游景點。

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圖資源,包括中國歷代古地圖世界古地圖、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地理地圖中國各省的地圖大全等,總量達到了380G。對地圖感興趣,可以識別以下的二維碼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