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諸將中,王耀武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存在。

論軍事能力,國軍內(nèi)部素來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這三李指的是李延年、李仙洲以及李玉堂,而這一王,說的便是王耀武

而論練兵、治軍,王耀武更是可圈可點,國軍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74師,就是他一手調(diào)教出來的。

不過,這位既能打仗、又懂練兵的國軍高級將領,卻在1947年遭遇了職業(yè)生涯中的黑暗時刻,由他費盡心血打造出來的三支嫡系部隊,居然在短短半年內(nèi)被殲滅了兩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萊蕪戰(zhàn)役73軍被全殲

抗戰(zhàn)期間,王耀武曾任國軍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當時下轄部隊分別有73軍、74軍以及100軍。

這三支部隊中,74軍是王耀武的起家部隊,關系有多深不言而喻,而100軍便是后來的整編83師,該部隊的司令官李天霞,則是王耀武的老部下,曾跟隨王耀武征戰(zhàn)多年,并在74軍中長期任職。

不僅是李天霞,在他之前的100軍軍長施中誠也是跟隨王耀武多年的老人。

所以74軍和100軍(83師)這兩支部隊,是名副其實的王耀武派系,而73軍,不僅在抗戰(zhàn)期間隸屬于王耀武的二十四集團軍,同時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又被調(diào)往濟南,擔任濟南防務,還隸屬于國軍第二綏靖區(qū)。

而我們都知道,進入解放戰(zhàn)爭之后,王耀武便開始主政山東,且擔任第二綏靖區(qū)司令官,能在這個時候?qū)?3軍帶在身邊,也足以說明73軍也屬王耀武派系。

其實在最開始,也就是王耀武主政山東之初,曾有人向老蔣建議,讓王耀武把他的三支嫡系部隊全部帶過去。

這樣的好處就在于,有王耀武這個老長官指揮這三支部隊,可以最大化的發(fā)揮其戰(zhàn)斗力,如此一來,國軍必定能在山東戰(zhàn)場上有所作為。

但問題是,老蔣不同意,也不敢同意。

他擔心手下有三支嫡系部隊的王耀武,萬一成了山東的“土皇帝”后該怎么辦?所以最終,74師和83師(100軍)被留在了南京以及附近,只有73軍跟著王耀武去了濟南。

剛上任山東的第一年,也就是1946年,王耀武可以說相當“得意”。

這一年,由于我軍在華東戰(zhàn)場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蘇中和蘇北,山東的關注度就相對薄弱一些,而王耀武趁著這個機會,先是不斷整訓部隊,將73師打造成一支美械部隊,同時四處出擊,最終成功打通了膠濟、津浦鐵路沿線,一時間使得國軍在山東的力量大增。

但王耀武的“好運氣”也只留在了1946年,進入1947年后,他開始接二連三的“倒霉”,而第一個倒霉事,就是73軍全軍覆沒。

1947年初,我山東野戰(zhàn)軍、華中野戰(zhàn)軍合并為華東野戰(zhàn)軍,與此同時,國軍誤以為我華野大軍在經(jīng)歷了宿北、魯南兩戰(zhàn)之后元氣大傷,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過來,因此,國軍就忙不迭的策劃了“魯南會戰(zhàn)”計劃,企圖集結重兵消滅我華野主力。

按照計劃,國軍將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為歐震兵團,北線則為李仙洲集團,思路是南北對進,最終在臨沂一帶對華野進行夾擊。

當年2月,李仙洲帶著國軍46軍(桂系部隊)和73軍抵達萊蕪,其實對于進占萊蕪,王耀武一開始是不同意的。

當時的情況是,我華野大軍通過主動放棄臨沂,吸引了歐震兵團北上,結果在拿下空蕩蕩的臨沂后,負責指揮此戰(zhàn)的陳誠狂喜,認為華野主力已是“窮途末路、不堪一擊”,所以一面慶賀所謂的“臨沂大捷”,一面要求李仙洲加快速度趕緊南下“乘勝追擊”。

但王耀武卻認為,華野主力絕不可能這么輕易的被消滅的,因此就極力勸阻陳誠,可奈何陳誠根本不聽,還搬出老蔣來壓王耀武,無奈之下,只得同意李仙洲調(diào)軍南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與此同時,我華野大軍也在萊蕪附近布下了天羅地網(wǎng),準備將李仙洲集團一網(wǎng)打盡,關鍵時刻,不愧是王耀武,一直不放心的他最終發(fā)現(xiàn)了我軍意圖,當即下令李仙洲迅速放棄萊蕪往后撤。

截止到這個時候,李仙洲還是有機會撤走一部分部隊的,但由于他猶豫了一下,決定讓部隊在次日一早再行動,這一猶豫,算是徹底斷送了73軍和46軍的逃生機會。

最終,在華野的合圍之下,國軍73軍和46軍等部隊共50000余人被全殲,消息傳到濟南后,王耀武大罵李仙洲,“五萬頭豬”之說便是由此而來。

二、孟良崮戰(zhàn)役74師覆滅

如果說73軍的全軍覆沒,只是讓王耀武感到心疼的話,那么74師的覆滅,就足以讓王耀武心痛到無以復加了。

74師是王耀武的起家部隊,當初74軍正是由王耀武擔任師長的51師以及俞濟時擔任師長的58師合編而成,并且,王耀武也是在74軍中名聲鵲起,同時,74軍也是在王耀武的調(diào)教下成為國軍精銳中的精銳。

所以,對于這支部隊,王耀武是相當有感情的,而74師的軍官乃至普通士兵,有大部分對王耀武也是極為尊重,視其為精神靠山和主心骨。

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講,王耀武就是74師的“魂”。

而對于74師的覆滅,王耀武在戰(zhàn)前是萬萬沒想到,這支部隊戰(zhàn)斗力之強他十分清楚,這一點,曾與74師交過手的華野戰(zhàn)士也深有體會。

孟良崮戰(zhàn)役后,華野在總結會議上就有戰(zhàn)士提到,74師“善于運用迂回佯攻戰(zhàn)術”、“班排干部指揮熟練”、“善于分段分梯次交互前進,或以少數(shù)短兵隱蔽,主力故意退卻暴露,待我軍反擊突然以短促火力殺傷我沖鋒部隊”。

而陳毅陳老總也認為,74師的戰(zhàn)斗力,“堪為國軍之冠”。

所以,這樣一支戰(zhàn)斗力強悍,且全美械裝備的精銳部隊,在王耀武的概念里,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覆滅在孟良崮的。

但王耀武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74師確實強,但粟裕指揮下的華野更勝一籌,當74師出現(xiàn)孤軍深入后,華野敏銳的抓住了戰(zhàn)機,并在短時間內(nèi)成功的完成了對74師的迂回分割。

這么一來,無路可走的張靈甫,只能帶著74師上了孟良崮。

而孟良崮這個地方,本就是一塊絕地,除了地勢高點外全是缺點,尤其是缺乏水源和地勢險惡,更讓此地最為兵家所忌。

不過話說回來,張靈甫當時上孟良崮,一方面是沒得選,另一方面則是盤算著實現(xiàn)“中心開花”戰(zhàn)術,畢竟附近都是友軍,只要友軍給力,那么就能對華野來一個反包圍,到時候說不定還能重創(chuàng)華野。

這個想法,也是當時國軍的整體思路,為此,老蔣還嚴令孟良崮周邊的國軍部隊火速向74師靠近,以便完成對華野的前后夾擊。

但問題就在于,國軍增援部隊不僅拖拖拉拉走的極慢,同時,張靈甫敗的實在是太快了。

華野完成對74師合圍的時間是1947年5月15日拂曉,正式發(fā)起總攻是當天的13時,而戰(zhàn)斗結束的時間,則為16日的16時左右。

如果算上14日的合圍行動,那么74師在華野的手里,前后也就堅持了三天便宣告覆滅,如此速度,本就拖拖拉拉的國軍增援部隊根本來不及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在得知74師覆滅后,王耀武整個人像是丟了魂一樣,把自己鎖在辦公室里足足呆坐了一天,甚知一度捶胸頓足痛哭流涕,他實在無法相信和接受這支部隊就這么沒了。

三、83師被拆的四分五裂

83師即100軍,該部在1946年初進行了整編,番號由100軍改為83師,師長為原軍長李天霞,之后,該師被劃入徐州綏靖公署第1綏靖區(qū)。

而到了孟良崮戰(zhàn)役前夕,83師歸屬徐州第1兵團,并在湯恩伯的指令下,與25師一起負責74師的左右翼,以保障74師進攻坦埠的行動。

之后的事情很多人都十分清楚了,74師孤軍深入,被華野分割包圍只得上了孟良崮,而在74師困守孟良崮之初,老蔣曾嚴令李天霞火速向74師靠攏,結果李天霞直到16日,還在孟良崮西北方向的桃花山一帶。

李天霞之所以沒能第一時間趕到孟良崮,有兩個因素。

首先是華野的強力阻擊,負責在桃花山一線阻敵增援的是華野的二、八縱,當時這兩個縱隊面對的是李天霞的83師以及桂系的第7軍,盡管83師和第7軍攻勢很猛,但仍被二、八縱牢牢擋住寸步未進。

其次,是李天霞與張靈甫素來不和,因此在救援時自然不太肯出死力。

兩種因素交織下,李天霞并未抵達孟良崮,自然也沒能救出74師,而在戰(zhàn)后,李天霞也因此受到了嚴懲,不僅被撤去職務,還一度要被送上軍事法庭,最后還是他花重金上下疏通,這才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83師開始坐起了“冷板凳”,不僅再也沒有作為主力獨自承擔作戰(zhàn)任務,同時還被拆得四分五裂,整支部隊被分散駐防于臨沂、沂水、新安、海州和日照等地。之后還被編入第5軍。

濟南戰(zhàn)役前夕,王耀武曾計劃把83師調(diào)到濟南加強城防,結果在劉峙的阻撓下只調(diào)來了一個旅,該旅在濟南戰(zhàn)役中覆滅,而83師剩余的部隊,則在不久后的淮海戰(zhàn)役里盡數(shù)被全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整個1947年,是王耀武“黑暗”的一年,三支嫡系部隊不是被全殲就是被拆散,而接下來的1948年,王耀武更是從國軍將領轉(zhuǎn)變成了俘虜,但也是在這一年,王耀武的人生走向了光明,他不再為反動派而戰(zhàn),而是投入到了人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