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媒體報道,00后湖南小伙原名叫“朱云飛”,去年5月改名為“朱雀玄武”,今年1月再次改名為“朱雀玄武敕令”,現(xiàn)在他又要隨母姓,申請更名“周天紫微大帝”。
一年內三次改名,從“朱云飛”到“朱雀玄武”,再到“朱雀玄武敕令”,如今又申請更名為“周天紫微大帝”。這一系列操作讓人瞠目結舌,這究竟是姓名權的自由行使,還是對公共資源的戲謔式濫用?
我國法律確實賦予公民姓名權?!睹穹ǖ洹访鞔_規(guī)定,自然人有權依法變更姓名,但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而公安部也曾明確表示,不對姓名長度作硬性限制。從形式上看,小伙的改名行為似乎合法。
然而,2014年“北雁云依案”的立法解釋已明確:姓名權行使需兼顧社會公德?!爸烊感潆妨睢薄爸芴熳衔⒋蟮邸边@類名字,帶有明顯的玄幻小說色彩,不僅缺乏嚴肅性,更可能給社會管理帶來困擾,試想,若人人都以神仙封號自居,戶籍檔案豈不成了“天庭花名冊”?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敕令”“大帝”等詞匯在漢語語境中具有特定權力象征意義,將其嵌入個人姓名既違背命名倫理,也構成對社會共識的冒犯。這種命名方式與給子女取名“王者榮耀”“謝主隆恩”本質上同屬文化失范現(xiàn)象。
姓名承載的文化基因決定其必須遵循文明演進規(guī)律??脊叛芯堪l(fā)現(xiàn),商周時期青銅器銘文中的氏族命名皆遵循“姓以別婚姻,氏以明貴賤”的禮法制度?,F(xiàn)代社會雖已破除封建等級觀念,但姓名作為文化符號仍需承擔維系社會認同的功能。當命名行為突破文化心理承受閾值時,就構成了對公共價值的實質性損害。
姓名是公民社會身份的核心標識,頻繁變更會給銀行、社保、學歷認證等系統(tǒng)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小伙一年內三次改名,已涉嫌對公共資源的過度消耗。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行為的示范效應,若改名淪為“時尚消費”,行政系統(tǒng)將陷入無謂的重復勞動。
當“周天紫微大帝”這樣的名字出現(xiàn)在法律文書、醫(yī)療檔案、學歷證書等嚴肅場景時,不僅會造成社會交往的認知混亂,更可能動搖公共事務管理的嚴肅性。這種將姓名降維成社交賬號ID的操作,實質是對社會信用體系的隱形破壞。
相比之下,那些因“招弟”“盼弟”等名字飽受困擾的女性,卻常因“改名影響檔案連貫性”等理由被拒絕。這種“輕娛樂化改名易,嚴肅性改名難”的現(xiàn)狀,暴露了姓名權執(zhí)行標準的混亂。
當前,各地公安機關對姓名變更的審核尺度差異顯著:有的地方對“生僻字名”“長名字”大開綠燈,有的則堅持傳統(tǒng)命名習慣。這種隨意性既可能縱容投機行為,如通過頻繁改名規(guī)避債務,也可能誤傷合理訴求,如女性擺脫歧視性名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