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想跟各位家長聊聊“底層邏輯”這個詞。
起因,源于我看到的一則寓言故事。
說是有一位農(nóng)夫,不幸中年患病,自知命不久矣時,他把家里的田地,一分為二,交給了兩個尚未成年的兒子。
以此,來考察他們,誰能擔(dān)起家里的重任。
大兒子拿到地后,立刻埋頭苦干、拼命耕種,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小兒子卻先觀察土壤,研究氣候,并向村里的老農(nóng)請教最佳種植方法。
一年后,大兒子的莊稼長勢一般。
而小兒子的田地卻迎來了大豐收。
兩相對比之后,農(nóng)夫?qū)⒋砑彝ヘ?zé)任的“鑰匙”,交給了自己的小兒子。
在這則故事的背后,有這樣一句話:
孩子,蠻干不如巧干,你的“底層邏輯”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這句話,只看一遍,就“呼啦”一下住在了我心里。
覺得它精準道出了一個孩子未來人生走向的“成功與否”的真相。
其實,所謂“底層邏輯”,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思考、決策和行動的根本方式。
它像是一棵大樹的根,決定了樹能長多高。
縱觀那些在長大后越混越好的孩子,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
在他們小時候,往往就具備了3種“底層邏輯”。
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占一個,或許都很有出息。

01.愿意分享:利他思維,贏得更多機會
心理學(xué)上有個概念,叫作“互惠原則”。
指的是當你愿意給予,別人也更愿意回饋你。
正如在這個春天里,火極一時的劉強東。
當身價千億的東哥,騎著小電驢、穿著工作服,穿梭在大街小巷,和兄弟們把酒言歡,以及承諾給公司員工諸多福利和待遇時,縱然有為自家公司代言的“表演”痕跡,但卻用“利他思維”的陽謀,贏得了人心。
畢竟,誰能讓老百姓們受益,誰能讓那些風(fēng)雨無阻的普通人,看到希望和實打?qū)嵉暮锰?,誰就能獲得支持,贏得更多機會。
這背后,其實就是愿意分享的“利他思維”。
而對應(yīng)到小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根據(jù)心理學(xué)研究表明:
樂于分享的孩子,長大后合作能力更強,更容易在團隊中脫穎而出,獲得成功。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都鼓勵孩子去“分享”。
但值得注意的是:
分享,絕不是忽略自身感受的“委曲求全”,而是“向下兼容”的愛與真誠。
唯有此,才能讓孩子汲取到更多的能量。
也才能,讓孩子的人生,擁有更多的機會、無限的可能。

02.不盲目跟風(fēng):獨立思考,才能抓住機遇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要求孩子“合群”,生怕自家娃養(yǎng)出“孤僻、內(nèi)向”的性格。
可我更為推崇的是“獨處”。
因為那些具有一定的“自我獨處空間”的孩子,才能最大程度上規(guī)避“從眾心理”的出現(xiàn)。
也才能讓頭腦保持足夠的冷靜,審時度勢,抓住機遇,更好的解決問題。
在心理學(xué)上有個課程,名叫:SOLO。
就是將一個人放在一種“孤立”的環(huán)境里,讓自己獨處。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經(jīng)過“SOLO課程”訓(xùn)練過的人,思維更加敏捷清晰,做事更有條理。
而這些,恰恰是一個人能從紛雜繁復(fù)的事務(wù)中,找到“破局之道”的關(guān)鍵。
就像我們天天說“風(fēng)口”,只要抓住“風(fēng)口”,就能一飛沖天。
可為什么很多人也看到了風(fēng)口,并且深入其中,到最后卻一無所獲呢?
歸咎原因,其實就在于盲目跟風(fēng),而對自我缺乏深度思考之后的判斷。
比如別人能做這件事,可若是自己做,就像是穿了尺寸不合適的鞋子,哪怕還能往前走,可就是沒別人走得快。
其實,不盲目跟風(fēng),不被別人的觀點而左右,甚至有時還能“頂嘴”的孩子,往往其成長過程中,更蘊含有磅礴的能量。
這類孩子,通常也會在獨立空間下,省察自我,逐漸突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走出越來越好的人生。

03.目標明確:喜歡刨根問底,做事更有結(jié)果
哈佛大學(xué)曾做過一項長期跟蹤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有明確目標的孩子,未來成功率是普通人的10倍。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頭班子,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多大的智商上的差別。
而有的人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根源就在于目標明確,并能夠為了自己的“目標”潛心鉆研、付出一切。
到最后,熟能生巧,就能比其他人更勝一籌。
這就像《賣油翁》里的主人公能把油從銅錢孔倒進瓶子里的道理一樣。
所以,那些在生活中“目標感”明確,并且喜歡刨根問底,并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花心思、付諸于行動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專注和成功。
若是你家孩子也是行走的十萬個“為什么”,千萬別覺得煩。
因為你的每一次回應(yīng)和解答,可能都在為他的未來搭建“成功天梯”。

其實,這些底層邏輯,看似是孩子的特質(zhì),其實都源于父母的潛移默化和引導(dǎo)。
你鼓勵正確分享,孩子就會胸懷博大、格局更高。
你允許質(zhì)疑,孩子就會更懂得獨立思考。
你引導(dǎo)目標,孩子就會更加專注。
正如教育學(xué)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
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只要我們父母,能把這些“底層邏輯”貫穿于生活中,孩子自然會受到“潤物無聲”的浸染。
也會在未來某一天,收獲不同凡響的“果實”。
大家說,對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