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筱恬

“我還是帶我家孩子去看了學習困難門診……”

那天晚上,收到好友發(fā)來的微信長語音,她如釋重負的聲音傳入耳畔:“全套檢查都做了,醫(yī)生診斷不是ADHD,好歹放心了……”

原來,好友兒子今年三年級,在學習上問題不小。尤其是這學期,上課不認真聽講、小動作多,已經被老師投訴了好幾次。

而在家里,他的學習態(tài)度更不端正,做作業(yè)磨蹭拖拉,分心嚴重,而且特別粗心,作業(yè)正確率慘不忍睹。

眼看著兒子的成績越來越差,好友也越來越焦慮。

她開始擔心兒子會不會不正常,多動癥、閱讀障礙癥、阿斯伯格癥……這些疾病她都懷疑了一遍。

情急之下,她帶兒子去看了兒童醫(yī)院學習困難門診的專家號。

據(jù)好友說,檢查整整持續(xù)了一個下午,包括填量表、測智商、驗血、心腦電圖、生長發(fā)育評估等好多環(huán)節(jié),大人還做了教養(yǎng)模式測評。

最后的檢查結果讓好友松了一口氣——兒子挺正常的,并沒有上述問題。然而,醫(yī)生的一番話,卻讓她破防了。

醫(yī)生告訴好友,綜合這些檢查來看,孩子在注意力方面并無缺陷。但測評顯示,好友家的養(yǎng)育模式屬于專斷型,大人對孩子要求嚴格,但缺乏溫暖和理解,容易導致孩子緊張、叛逆,出現(xiàn)心理問題。

換句話說,孩子本身沒有毛病,但之所以會變成現(xiàn)在這樣,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

想起上海同濟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梅竹的話:“小孩子的行為問題也好,情緒問題也好,背后很多就是關系的問題?!?/p>

原來,很多“學渣”并非先天沒有能力學好,而是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出了問題。

孩子陷入“學習困境”的同時,大人往往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踩了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孩子異常的背后,可能大人早就病了

《超級育兒師》里,來過一個12歲的男孩,名叫龍威。

他不愛學習,沉迷游戲,尤其是四年級以后,幾乎每門功課都不交作業(yè),考試成績更是墊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以為這是一個叛逆熊孩子厭學的故事,但看過節(jié)目以后,網(wǎng)友們卻紛紛心疼起這個男孩。

原來,龍威的媽媽在輔導作業(yè)時,狀態(tài)非??膳?,一旦龍威做得不讓她滿意,她便會大發(fā)雷霆。

視頻中,她對龍威的責罵張口就來:

“為什么不做?為什么就這么懶?”

“考試零分,你對得起我嗎?”

“你就想變成一個廢物是不是?”

而在發(fā)現(xiàn)兒子題目做錯后,她更是暴躁地直接上手,先用手打,接著用繩子打,到最后干脆讓兒子罰站,自己不斷用繩子狠狠抽……那發(fā)飆的樣子,連育兒師都看不下去了,趕緊上前制止。

再看龍威,寫作業(yè)過程中,他就在不斷觀察媽媽的反應。當他發(fā)現(xiàn)媽媽生氣時,臉上肉眼可見寫滿了害怕,額頭緊張得直冒汗,身體也不由自主坐得離對方越來越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看似在寫作業(yè),但實際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媽媽有沒有生氣”和“媽媽會不會打我”上??上攵?,這種狀態(tài)下完成的作業(yè),根本不可能會好。

而長期處于如此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里,孩子又怎么可能沉得下心來好好學習呢?

紀錄片《我家孩子不想上學》中,兒童心理醫(yī)生林紅曾說:

“不想上學不是病,只是一個癥狀。一些孩子是在用他們的癥狀,用他們自己承受的巨大痛苦,來推動整個家庭的改變。

或許這是個契機,它讓我們意識到,家庭內部的情感不流動了,我們似乎忘記了怎么去愛了?!?/p>

事實上,孩子討厭學習也好,對立違抗也罷,其實這些暴露的問題都是“果”。至于那個“因”,根源實際在父母身上。

正如網(wǎng)上的一句話:“有問題的孩子往往是家庭中‘病得最輕’的一個?!?/p>

孩子出現(xiàn)異常,其實是家庭系統(tǒng)崩潰的警報。

而大人,說不定早已病入膏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父母常見的“教育病”,把孩子越推越遠

在網(wǎng)上看過一位媽媽的故事。

在女兒小學五年級之前,她的生活一直風平浪靜。但如今,家庭生活卻變成了一個戰(zhàn)場,充斥著暴力和淚水。

而導火索,全部和女兒的學習狀態(tài)下滑有關——有時是作業(yè)本上莫名其妙的出錯,有時是孩子的走神和偷懶,有時是沒有讓大人滿意的分數(shù)……

孩子成績的倒退和心不在焉的學習態(tài)度讓這位媽媽無法接受。她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仿佛就是一個時刻會爆炸的炸藥桶。

情緒上頭的時候,她會像瘋子一樣控制不住地吼孩子。

而面對河東獅吼般的媽媽,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女兒態(tài)度同樣強硬。她會叛逆地頂嘴,公然和大人對著干。

矛盾最激烈的那一次,這位媽媽在失控之下打開窗戶,沖女兒怒吼:“今天誰都不要活了,我跟你一塊兒從18樓跳下去!”

不甘示弱的女兒見狀,立馬沖進房間拿出了剪刀:“不用跳樓那么復雜,我現(xiàn)在就自殺!”

當時,她被女兒氣到手腳發(fā)麻,天旋地轉,癱倒在沙發(fā)上緩了很久。

一地雞毛的生活,讓這位媽媽心力交瘁。她崩潰地表示:“我以前不這樣,但現(xiàn)在我越來越容忍不了小孩犯錯,動不動就被惹怒……我感覺自己已經病態(tài)了……”

教育學者朱永新曾說:“不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壞,但是如果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得更壞?!?/p>

養(yǎng)育過程中,有些坑我們或許不知不覺陷入了很久,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早已破壞了親子關系,給孩子造成了傷害。

朱永新總結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的幾個錯誤。

1、過度望子成龍,一切唯分數(shù)論

電視劇《小舍得》中,男孩子悠的哭訴讓人心碎:“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家長望子成龍,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未來有出息,擁有體面的人生。

然而,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標準卻太過單一,一切唯分數(shù)是問。

如此一來,我們很容易對孩子抱以不切實際的高期待,最終徒增焦慮,并不由自主地對孩子惡劣相待。

但其實,孩子只有成為他自己,才能生活得幸福,潛能才能得到發(fā)揮。

因此,與其望子成龍,不如望子成“人”——去關注孩子本身的特點和個性,讓他們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一個真實、善良、健康、快樂的人。

2、重智輕德的功利化

知乎上有個熱門貼:“兒子考上985,卻越來越冷漠自私了怎么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中有一個回答獲得了高贊:

“如果你記憶里只關注過孩子的分數(shù)和名次,如果你的笑只為孩子的考試和獎狀綻放,那么恭喜你,孩子考了985,他就有資格對你冷淡。因為,你除了分數(shù),忘了培養(yǎng)他愛人的品質?!?/p>

教育其實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大人只教給孩子要“成績至上”,那他終究會變成一個狹隘的利己主義者,在人生路上丟掉對善良、責任、感恩等珍貴品質的追尋,最終成為“白眼狼”。

只盯著學科成績,卻忽視了孩子的品格發(fā)展,那將是教育最得不償失的事。

3、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成長

朱永新提到:“對于父母來說,要進入童年的‘神秘之宮’,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把父母當成一個偶然闖進他們那個童話世界之門的人。”

隨著孩子的長大,高高在上、強勢專制的父母只會讓他們越發(fā)反感,也越發(fā)想要逃離。

要想贏得孩子的心,就要學會“共情”,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真正尊重并理解他們的感受。

而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能夠成為“成長型父母”,跟孩子共同成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想讓孩子更加優(yōu)秀,從提升親子關系開始

在《心理營養(yǎng)》 這本書里,教育專家林文采博士強調:“好的親子關系,先于教育?!?/p>

關系順了,親子之間的聯(lián)結深了,孩子自然會愿意配合父母,把大人的話聽到心里面去。

至于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擁有和諧的親子關系,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提出了一個“3C原則”:

1、Contact接觸

一方面,指的是增加高質量親子互動的時間,放下手機或工作,主動親近孩子,全身心陪伴他們。

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心靈上的關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持。

2、Communication溝通

親子之間要多交流多分享,可以充分利用休閑時間和孩子聊天。

在話題方面,應該選擇輕松有趣的、孩子感興趣的內容。

而除了聊天,非語言溝通同樣重要。比如擁抱、親吻、愛的凝視等,這些都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3、Culture文化

意思是說,家長要豐富孩子的精神層面,為他們提供積極而豐富的體驗。

這種文化的感召能夠讓孩子更加幸??鞓罚⑶以谒枷肷险J識到生命的意義和自我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