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9年正月,南陳任忠降隋,韓擒虎兵不血刃進入朱雀門,躲入井中的陳叔寶被捉。之后陳叔寶下詔命令南陳軍隊放下武器投降。但雖然建康城破,陳叔寶被擒,南陳吳地和湘地以及嶺南依舊存在對隋的抵抗。于是隋派大軍繼續(xù)清繳南陳殘余勢力。在打敗了蕭瓛,陳叔慎的抵抗,平定了吳地和湘州,同時冼夫人攜嶺南之地歸附隋之后,隋至此統(tǒng)一了華夏大地。而在隋統(tǒng)一了華夏之后,楊堅卻下令將三百多年的古都建康拆毀夷為平地。楊堅為什么會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為什么又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拆毀古都建康呢?我們今天就來讀一讀隋統(tǒng)一華夏,拆毀建康的這段歷史。

01
《資治通鑒》原文
(原文和譯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參看本公號同步發(fā)布的原文和譯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設置放大觀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放置圖片

原文文字版本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02
譯文


03
收獲與反思

公元589年1月,賀若弼和韓擒虎攻陷南陳首都建康,陳叔寶躲入井中被擒。之后陳叔寶下詔各地軍隊放下武器投降。
但在南陳的土地上,還依然有武裝力量試圖反抗隋朝的進攻,其中主要就是吳地和湘州。
我們之前講過隋吞并了后梁,后梁的蕭巖、蕭瓛等人帶領后梁國文武官吏、平民百姓共十萬人投奔陳朝。
當時陳朝任命蕭巖為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蕭讞為吳州刺史。兩個人都被安置到了南陳的后院三吳之地。
當賀若弼和韓擒虎攻陷建康后,吳地的百姓(其實就是當時的豪族勢力)不想歸附隋,于是就推舉蕭讞為首領,試圖割據(jù)自立。
但隋軍實際上早就有預案了,當時為了防備陳叔寶逃到吳地割據(jù),就派青州總管燕榮率船隊從連云港入海,從海路攻擊吳州(今江蘇蘇州),相當于直接從海上登陸三吳核心之地。而隋右衛(wèi)大將軍武川人宇文述統(tǒng)率行軍總管元契、張默言等從建康出發(fā),也奔太湖殺來。

當時南陳鄱陽王陳伯山長子陳君范從晉陵(現(xiàn)在江蘇常州)投奔蕭瓛,一起抗擊宇文述的軍隊。
于是蕭瓛在晉陵城(現(xiàn)在江蘇常州)東面建立柵欄,部署軍隊抗拒宇文述,并派遣部將王褒守吳州(現(xiàn)在江蘇蘇州),自己則率領大軍從義興(現(xiàn)在江蘇宜興)進入太湖,打算從背后襲擊宇文述的軍隊(看地圖應該是想趁隋軍攻打蘇州之際前后夾擊)。
宇文述大軍很快就攻破了常州,之后宇文述識破了蕭瓛的計策,先出動大軍攻擊蕭瓛的主力,將蕭瓛的主力打敗。之后才又派軍隊攻打蘇州,王褒看大勢已去棄城逃走。
蕭瓛率領殘余部隊退保包山(太湖洞庭山),這時燕榮水軍也登陸,打敗蕭瓛,蕭瓛藏匿到了百姓家中被人抓獲。宇文述率軍進至奉公埭(現(xiàn)在杭州的蕭山),陳朝東揚州刺史蕭巖獻上會稽城(現(xiàn)在浙江紹興)投降,蕭巖與蕭瓛都被送往長安斬首,至此三吳之地被平定。
而另外一路不愿意投降隋軍的是駐扎在湘州(也就是湖南長沙)的湘州刺史岳陽王陳叔慎。陳叔慎是陳宣帝陳頊十六子,當時年僅十八歲。陳叔慎不想投降,就宴請部下文武。湘州助防遂興侯陳正理就提議抵抗。這個陳正理也是南陳宗室。于是陳叔慎的部下都決定抵抗。于是他們搞了詐降,預先埋下伏兵,等隋軍楊素的手下寵暉率軍來到,就把他抓起來斬首示眾,并把他率領的將士也全部殺掉。
然后陳叔慎招兵買馬,招到了五千多人,當時衡陽太守樊迪、武州刺史鄔居業(yè)也都響應陳叔慎抵抗隋軍。
但這時隋軍出動的是湘州刺史薛胄與隋行軍總管劉仁恩。我們昨天就提到了劉仁恩統(tǒng)帥的是隋的精銳鐵騎。陳叔慎哪里會是劉仁恩的對手,陳正理和樊通軍隊接連慘敗,薛胄率軍攻進城中,俘獲了陳叔慎,劉仁恩又打敗和俘虜了鄔居業(yè)。然后把他們押送到隋秦王楊俊那里,在漢口把他們斬首。
拿下三吳之地和湘州,當時南陳剩下的就是嶺南之地了,也就是現(xiàn)在的廣東廣西這片地方。
當時南陳的嶺南之地說是南陳的地方,實際上之前我們就講過,是俚人首領冼夫人實際統(tǒng)治。當時陳霸先建立陳朝,蕭勃在廣州反陳霸先,是冼夫人選擇站隊陳霸先,才讓南陳得到了嶺南。所以南陳實際上還是讓冼夫人統(tǒng)治嶺南。
楊堅當時也知道這種形勢,認為冼夫人是可以爭取的,所以就派柱國韋洸等人前去跟冼夫人洽談。

而當韋洸走到江西贛州的時候,遇到了陳朝豫章太守徐璒據(jù)城抗拒。如果韋洸要攻城的話,損失也會比較大。于是這時楊廣派遣使節(jié)送去陳叔寶寫給洗夫人的信,告訴他陳國已經(jīng)滅亡,讓她歸附隋朝。最終冼夫人還是審時度勢,選擇站隊隋,派派遣她的孫子馮魂率軍前去迎接韋洸。兩軍合作才打敗并殺掉了徐璒,韋洸順利的進入嶺南。韋洸上表朝廷授予馮魂儀同三司,冊封洗夫人為宋康郡夫人。楊堅拿下嶺南,因為冼夫人的原因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因為洗夫人的功績,隋文帝追贈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同時開譙國夫人幕府,允許她置長史以下官屬,賜印章,可調動部落六州兵馬。這才有了歷史上的譙國夫人的稱號。
至此隋徹底的占據(jù)了南陳原來的所有的地盤,華夏大地再次統(tǒng)一成為了一個整體。之后楊堅對南征有功之臣進行了表彰,同時下詔解散部分軍隊,將帥軍人家庭的子弟,都要開始學習經(jīng)書儒學,同時銷毀民間武器,
而在統(tǒng)一了華夏大地之后,楊堅又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行為:將建康的城邑宮殿房屋,全部毀掉為耕田,
建康是公元212年三國時孫權建石頭城,然后將秣陵(今南京)改名為建業(yè)。之后因避愍帝“司馬鄴”諱,改建鄴為建康。西晉滅亡后,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建康再次成為都城。歷經(jīng)宋齊梁陳四朝,建康都作為南朝都城。
到了梁朝最為鼎盛時期,建康人口達二十八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這在當時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

而公元589年,楊堅下令摧毀建康城,建康至此淪為一片平地,震驚世界的,存在三百多年的古都毀于一旦。
為什么楊堅要毀掉古都建康呢?其實理由和之前楊堅毀掉鄴城是一個道理。鄴城是北齊的都城,匯聚了當時北齊最多的人口,以及最有文化的一群人,留著鄴城,這樣的一個城市遲早會成為地區(qū)的中心,然后就會形成一支強大的勢力,而這樣的勢力的存在就會導致分裂的隱患。建康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留著建康,建康就會成為南方的中心,對于定都在北方的隋政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楊堅才要堅決的毀掉建康城,逼迫建康的士族遷移到隋的都城長安。這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在惋惜一個政權對文化的摧毀的時候,有的時候也要用政治的視角去看利弊。對于一個當權者而言,很多時候這種取舍也是很難的。留著它就存在不穩(wěn)定的因素,所以最終才被迫毀掉它。而對于老百姓而言,相對于一個古都建筑的留存,選擇穩(wěn)定有的時候反而更重要。如果因為它的存在而不斷的陷入戰(zhàn)亂,那百姓的生活反而會更慘。而在戰(zhàn)亂狀態(tài),任何建筑最終也是會化為齏粉的。其實就跟大家都批評建國后破四舊一樣,我們現(xiàn)在處于和平時期,當然對于這種文物的破壞痛心疾首,但是如果我們改換一下視角,站在當時封建迷信和宗教勢力依然是社會重要力量的時候,拆掉一些東西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是有利的。其實破四舊拆掉了絕大部分洋蔥頭建筑,我們才清除了宗教在地方的統(tǒng)治地位,迎來了西北的穩(wěn)定。但是我們看今天所謂撥亂反正之后洋蔥頭建筑到處都是的時候,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就都出來了,任其發(fā)展下去,清末西北的慘狀也很可能隨時再發(fā)生,有的時候歷史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是這個道理。
關注《讀史學文》,解碼更多王朝興衰密碼
加入讀史明智知識星球,探討更多感興趣的歷史話題
關于南北朝,《資治通鑒》的記載是相對有限的,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關注一下文章末尾的相關圖書推薦,點擊鏈接即可下單購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