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源遠流長的五千年華夏文明,歷史潮流滾滾向前,多少愛恨、紛爭、血淚,往事悠悠。其中,也不乏兄弟堅墻、令人唏噓之事。魏晉時期,有曹丕曹植兄弟相爭,曹植七步成詩,寫下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絕世名篇。

在唐代,也發(fā)生了一件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史學家不斷研究的兄弟鬩墻之事——玄武門事變。而在玄武門事變背后,還隱藏著一個并不為世人所熟知的導(dǎo)火索——楊文干謀反。那么,楊文干是誰?他又是因何做出謀反之舉?他的謀反與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反目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

事出有因

公元617年,李淵率軍攻入長安,鑒于隋朝的舊勢力,他選擇扶持楊侑為帝,并將隋煬帝楊廣尊為太上皇。但不久,楊廣便死于兵變,李淵自此不再畏懼,他逼迫楊侑讓位給自己。就這樣,公元618年,李淵登基,正式建立了李唐王朝。

由于隋末戰(zhàn)亂紛爭不斷,社會極為動蕩,各方割據(jù)勢力眾多。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初,中央能夠有力管控的區(qū)域只有都城周邊的關(guān)中地區(qū)。所以李淵建國以后的當務(wù)之急,就是四處征戰(zhàn),擺平各方割據(jù)勢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更好地鞏固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建國后,李淵身為一國之君,自然不能常年親自領(lǐng)軍出征,而太子李建成也需輔佐國事,不宜常年在外。因此,在唐朝開國后數(shù)年的南征北戰(zhàn)中,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就承擔起了領(lǐng)軍的重擔。李世民也確實不負眾望,屢立奇功,為唐朝收復(fù)地方割據(jù)勢力立下汗馬功勞。

幾年中,李世民先后率軍攻下了竇建德、劉武周等多個"難啃的硬骨頭"。李唐王朝對長江以北的地區(qū)大片疆土的控制,李世民功不可沒。在為國立下如此大功之后,李世民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這個官職可實在是不一般,它是李淵特地設(shè)置,專門封賞李世民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這樣,隨著原本就戰(zhàn)功赫赫的李世民被加封"天策上將",李世民的聲望和地位,自然威脅到了身為太子、儲君的李建成。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矛盾似乎已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fā)。李淵對兩個兒子的明爭暗斗也看在眼里,他決定將李世民冷藏一段時日,平息兩子之爭。

但正在此時,先前已被李世民攻下的一個地方割據(jù)勢力,突然起再度兵作亂,且此次反叛來勢洶洶,唐軍將領(lǐng)難以抵擋,甚至一度威脅到了唐朝統(tǒng)治。情急之下,李淵只得臨時放棄冷藏李世民的計劃,再次派遣李世民出征,并最終大獲全勝,李世民再立戰(zhàn)功一等。

楊文干事件

李世民再度平息了動亂之后,他的聲望再度大漲,李淵也無法再繼續(xù)選擇將其冷藏。李淵只得選擇將李世民留在身邊,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盯著,以防節(jié)外生枝。就這樣,功高震主的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開始了長達數(shù)年的黨爭過程。

這時候,我們先前提到的關(guān)鍵人物楊文干,就正式出場了。楊文干曾擔任李建成的東宮侍衛(wèi)一職數(shù)年,作為太子身邊的近身侍衛(wèi),楊文干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李建成對他的信賴程度,可謂是不言而喻。之后,在李建成的不斷提拔下,楊文干官至慶州都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史書上對于楊文干事件有著這樣的記錄:由于李建成對李世民對自己地位的威脅頗為忌憚,因此選擇趁李淵攜李世民外出避暑,自己監(jiān)國之時,差遣兩個手下為楊文干送去盔甲,意圖讓時任慶州都督的心腹楊文干暗地招兵買馬,發(fā)動政變奪取皇位。

但沒想到的是,李建成所差的兩人,竟因畏懼謀反,而直接跑到了李淵處告發(fā)了此事。眼見事情敗露,父皇怒火中燒,李建成只得咬緊牙關(guān),將事件全盤否認。謀反一事此時并未真的發(fā)生,李淵見兒子完全否認,也不敢斷然下結(jié)論,便決定宣楊文干前來問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沒想到,楊文干見李淵召見,以為事情敗露無可挽回,竟真的選擇魚死網(wǎng)破,慌忙起兵造反。如此一來,算是為李建成變相認下了謀反之名,李淵自然勃然大怒。李淵憤怒地表示自己不再信任李建成,派遣李世民前去平息叛亂。

并向李世民承諾,平叛歸來,自己便廢除李建成,封他為太子。但頗為怪誕的事隨之發(fā)生:沒等李世民親自解決掉楊文干,楊文干便已被麾下將領(lǐng)殺死,群龍無首,叛亂鬧劇也自然隨之終結(jié)。之后,李世民也并未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與李建成二人竟同時遭到責罰。

史學家們推斷出來的真相

為何有謀反之罪罪名的太子李建成,在最后非但沒被褫奪封號,反而解除了幽禁?為了外派平反的李世民,也被責罰?一場精心策劃的叛亂,核心人物楊文干又為何突然被殺、叛軍潰不成軍?多個疑點讓史學家們不斷研究,最終還原了一個與史書所記大相徑庭的事件。

根據(jù)史學家們的梳理,之所以會出現(xiàn)事件獎懲結(jié)果與史書記載的事件過程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楊文干事件的幕后黑手正是后來登基的李世民。史學家們推測,李世民應(yīng)當是知曉了李建成準備給心腹楊文干贈送一套盔甲,然而布下了一個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世民收買了李建成差遣的兩人,讓兩人拿到盔甲之后前往李淵處告狀李建成謀反。有盔甲為證,李建成百口莫辯,縱然李淵最終還是選擇相信李建成,但兩人也會心生嫌隙、關(guān)系疏遠。而此后,聽聞太子被囚的楊文干如果真的謀反,那么對于李世民來說更是好事一樁。

李建成很可能會因楊文干的謀反徹底倒臺,而李世民自己則能夠趁機登上太子之位。然而,李世民這個原本天衣無縫的構(gòu)陷計劃,卻因李淵的明察秋毫而最終失敗。身經(jīng)百戰(zhàn)、足智多謀的李淵覺察到此事的種重疑點,最終判斷李世民在背后推波助瀾、擾亂朝堂。作為兄弟二人黨爭犧牲品的楊文干,自然也算是"死得冤"了。

結(jié)語

千算萬算,李世民沒有想到,自己的精心謀劃在父皇面前竟如"小兒科"一般。李淵看出了李世民背后的心思,便也因此同時降罪了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二人。但李淵沒能料到的是,因為自己的這一次處罰,竟最終導(dǎo)致了玄武門事變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悲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倘若在楊文干事件中,李世民能因謀反之心廢除太子,或是因奪嫡不正之心嚴懲李世民,兩人后來大概不會鬧得如此難堪,直至禍起蕭墻。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楊文干事件史書的記載與可能的真相相去甚遠,很可能與玄武門事變后登基的李世民有關(guān)。但往事如煙,一切過往都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隱去,空留下后人唏噓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