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黃浦江邊,總能看到一位晨跑的老先生。他叫李伯,今年72歲,每天清晨雷打不動地跑8公里。
有次我問他:“您怎么堅持下來的?”他擺擺手笑道:“年輕時總擔心明天的工作、下個月的房貸,后來發(fā)現(xiàn),人只要把今天能跑的路跑完,今天能做的事做好,就足夠了?!?/p>
這句話讓我想起一個心理學概念——“可控半徑”。
人生中真正值得焦慮的事,往往藏在“2小時”和“8公里”的邊界內(nèi):
比如未來兩小時要交的報告,或是家門口那條堵了8公里的路。而超出這個范圍的未知,與其被它壓垮,不如學會與之共存。

2019年,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多爾蒂曾做過一項實驗:他讓兩組志愿者分別記錄一周內(nèi)的焦慮事件。
第一組被要求只關(guān)注當天發(fā)生的事,第二組則需要想象未來一周可能遇到的麻煩。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二組中85%的人因過度擔憂虛構(gòu)的問題而出現(xiàn)失眠、效率下降等癥狀。
這印證了一個事實:人的焦慮大多源于對“不可控事物”的想象。

比如,你擔心三個月后的考試,但其實復習計劃只需按每天兩小時推進。
你糾結(jié)是否要換城市工作,但真正影響生活的可能是通勤8公里內(nèi)的交通和房租。
我的朋友小林曾是個典型的“未來焦慮者”。她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工作,總擔心行業(yè)動蕩、中年失業(yè),甚至為此報了編程課、心理咨詢班,還研究起了副業(yè)。
直到某天加班到凌晨,她突然心悸被送進急診室。
醫(yī)生檢查后說:“你什么問題都沒有,只是身體在抗議——你連今晚的覺都沒睡好,卻在擔心三年后的事?!?/p>
2023年,紀錄片《人生第二次》中的一位主人公讓我印象深刻。他叫張明,曾因創(chuàng)業(yè)失敗欠下百萬債務(wù),一度陷入抑郁。

最絕望時,他偶然讀到《斯多葛哲學》中的一句話:“控制你能控制的,接受你不能控制的?!?/p>
他決定將這句話實踐到極致。
每天早晨,他在紙上寫下當天必須完成的三件事,并畫出一個半徑8公里的圓圈,圈內(nèi)是他能觸及的菜市場、銀行和公園。
超出這個范圍的事——比如行業(yè)政策變化、投資人態(tài)度——他直接劃入“無需糾結(jié)區(qū)”。
半年后,他不僅還清了債務(wù),還開了一家社區(qū)便利店。
“以前總想一步登天,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把貨架擺滿、把鄰居的快遞代收好,這些小事反而讓我踏實?!?/p>
如何將“不焦慮”落實到行動?以下幾個方法或許能幫到你。

第一是物理邊界法:日本整理師近藤麻理惠提出,人的生活空間需要“物理斷舍離”。
同理,焦慮也需要邊界。比如,工作時設(shè)定“兩小時專注時段”,期間只處理當前任務(wù);通勤時,將注意力集中在8公里內(nèi)的路況和沿途風景,而非遙遠的目的地。
第二則是清單替代法:作家蒂姆·費里斯在《巨人的工具》中提到,成功人士的共同習慣是“寫清單,而非空想”。
你可以將“未來三個月的計劃”拆解為“本周需完成的三件小事”,把“擔心孩子考不上名?!鞭D(zhuǎn)化為“今晚陪他背10個單詞”。
第三個是場景切換法: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發(fā)現(xiàn),人在不同場景下的焦慮閾值會變化。比如,躺在床上擔憂失業(yè)時,立刻起身去跑步或整理房間,焦慮感會因場景切換而降低。
一位程序員曾分享,每當他對代碼感到崩潰,就去公司樓下買杯咖啡,步行8分鐘的路程足以讓他理清思路。

2024年,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在一場演講中說:“生活就像東北的冬天,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不會下暴雪。但只要你今天把秋褲穿上,把暖氣打開,暴雪來了也不怕?!?/p>
這種“具體化應(yīng)對”的能力,恰恰是緩解焦慮的核心。

知名投資人納瓦爾·拉維康特曾說:“人生的確定性,來自每天重復的微小努力?!?/p>
比如,堅持每天閱讀2小時、每周跑步三次8公里,這些習慣本身就會構(gòu)建起對抗未知的底氣。
我的同事老陳是公司里的“淡定擔當”。去年部門裁員時,他一邊幫同事改簡歷,一邊報名了線上烹飪課。
問他為何不慌,他答:“我控制不了裁員名單,但能控制今晚給家人做一桌好菜。只要灶臺的火不滅,日子就還能繼續(xù)?!?/p>
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寫道:“當代人的痛苦并非來自壓迫,而是來自過度的可能性?!?/p>
我們焦慮,往往因為選擇太多、信息太雜,而行動太少。
不妨試試這個實驗:拿出一張紙,寫下此刻讓你焦慮的事。然后問自己兩個問題:
1.這件事是否在未來兩小時內(nèi)必須解決?
2.它是否超出你日?;顒拥?公里范圍?
如果答案都是“否”,請劃掉它。

黃浦江邊的李伯至今還在跑步。他說:“年輕那會兒,我總想著跑完這8公里就能怎樣。現(xiàn)在才懂,跑的過程本身就是答案?!?/p>
或許,人生的智慧就在于:把兩小時的事做好,把八公里的路走穩(wěn)。
至于遠方,它會在你踏實的每一步中,自然抵達。
本文作者 | 老A
責任編輯 | 藍橙
策劃 | 藍橙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