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營門灘社區(qū),總有這樣一個身影,他如點點微光,雖不耀眼奪目,卻以執(zhí)著與堅守溫暖著這座城市。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24屆畢業(yè)生張學民,用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責任與擔當。從城市社區(qū)的環(huán)境衛(wèi)生維護,到敬老院里的暖心陪伴,再到家鄉(xiāng)沙漠的綠色守護,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堅定,讓自己的青春在奉獻中熠熠生輝。
社區(qū)“美容師”:
用堅持守護一方潔凈
每個周六的清晨,當大多數(shù)人還沉浸在夢鄉(xiāng)時,營門灘社區(qū)的綠化帶旁,張學民的身影已悄然出現(xiàn)。天剛蒙蒙亮,空氣中還帶著一絲涼意,他卻早已準備好垃圾夾、布袋等工具,開啟了一天的志愿服務工作——化身城市“美容師”。
在馬路和綠化帶里,各種垃圾藏身其中,張學民總是一絲不茍地進行清理。清理過程中,張學民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難題,比如,有的垃圾卡在綠化帶,伸手難以觸及,他便小心翼翼地撥開枝葉,盡量不損壞植物;有些黏附在地面上的口香糖,清理起來十分費勁,他就用小鏟子一點點鏟除。面對這些,他從未抱怨,始終保持著這樣的耐心。環(huán)衛(wèi)工張阿姨回憶說,一年來,張學民累計參與社區(qū)清掃活動30余次。
敬老院里的“暖心孫兒”:
用陪伴傳遞溫情
曾幾何時,張學民又多了一個身份——敬老院老人們最期待見到的“小張同學”。每個月,他都會準時前往敬老院,為老人們帶去溫暖與歡樂。
走進敬老院,張學民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樣親切自然。他會主動來到老人們中間,陪他們聊天解悶。聽老人們講述過去的故事,分享生活中的點滴,給老人們講外面的新鮮事,逗得他們哈哈大笑。對于一些行動不便、很少出門的老人來說,張學民帶來的信息就像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戶,讓他們的生活不再單調(diào)。
張學民還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幫忙維修老人們的小電器。收音機、手機,張學民總是耐心地檢查、維修,當收音機再次傳出熟悉的聲音,當手機重新恢復通話功能,老人們臉上露出的笑容,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沙漠里的綠色守護者:
用行動詮釋家鄉(xiāng)情懷
作為民勤人,張學民對家鄉(xiāng)的土地飽含著眷戀與深情。自2023年起,每年清明他都會和父親奔赴沙漠,在青土湖周邊種下梭梭樹。
民勤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沙漠化問題嚴重。張學民深知治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xiāng)增添一抹綠色。每年春季,沙漠里的氣候依然十分惡劣,風沙很大,天氣變化無常。有時候,剛剛種下的樹苗,一場大風過后就被沙子掩埋;有時候,突如其來的沙塵,讓新挖的樹坑填埋。面對這些困難,張學民和父親沒有退縮。他們不斷摸索種植技巧,為了保證樹苗的成活率,在挖坑時控制好深度和大小,澆水時掌握好水量和頻率。為了便于觀察樹苗的生長情況,張學民還會為每一株新苗系上紅繩標記,手機里存滿了治沙前后的對比照??粗掌性?jīng)荒蕪的沙地逐漸有了綠色的點綴,他的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張學民的行動也感染了身邊的同學,在他的帶動下,七位同學加入到治沙隊伍中來。大家一起在沙漠里揮灑汗水,共同為家鄉(xiāng)的生態(tài)建設貢獻力量。如今,千余株幼苗在沙地扎根,承載著張學民和同學們對家鄉(xiāng)的美好期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桑杰才讓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