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起山東,往往就會想到另一個地域名詞“膠東”。膠東是山東的一部分,近代史上著名的膠濟鐵路就是指從膠東到濟南的鐵路。那么,膠東具體是指哪兒呢?

其實,所謂膠東,說的是一條名叫膠水的河流以東的區(qū)域。

膠水?這名字看起來挺奇怪的。是不是這條河流里的水看起來都黏黏糊糊、像粘東西用的“膠水”一樣,所以才叫膠水呢?

不是的。關于膠水,《圖經(jīng)》中是這么說的:(膠水)水色如膠,北流三百里入海。這意思是說,膠水的得名、不在于淌在這條河流里的水粘稠如膠,而是看起來顏色像膠一樣。

那么問題就來了:有沒有和膠東對應的一個地方地域叫做“膠西”呢?事實上,真的是有這么一個地名的。

秦時膠東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秦時膠東郡
“七國之亂”時期的膠西 、膠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七國之亂”時期的膠西 、膠東

在明朝之前,山東有一個名為“膠西”的縣城,縣城駐地叫板橋鎮(zhèn),也就是今天膠州的東方紅橋附近,當時的膠西縣管轄的范圍覆蓋現(xiàn)在的高密、膠州等地域。明朝洪武2年(即公元1369年),膠西縣改名為膠州。

如果把史書再往前翻,會發(fā)現(xiàn),還曾經(jīng)有過“膠西郡”和“膠西國”;“膠東”一詞最早也出現(xiàn)是在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在此設立膠東郡。這是有記載的第一個以膠東命名的行政建置,始皇帝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時、開始有了膠西郡。

到了漢朝,文帝十六年(即公元前164年)時,膠西郡改為膠西國。從膠西國、直到明代,先后以膠西命名的縣級以上行政單位,管轄范圍不盡相同,大致曾包括膠州、黃島(膠南)、高密、安丘、昌邑、濰坊、諸城即墨等地或其部分區(qū)域。明朝后,膠西一詞就從縣級以上地名中消失了。

到后來的袁世凱時期,清朝的府、州等行政編制被廢除,開始執(zhí)行省、道、縣三級編制,之前曾經(jīng)以膠西之名存在過的區(qū)域也被編入了膠東道。

膠東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膠東道

后來,國民黨和中共曾先后在此處設立膠東行政公署。膠東之名,重新出現(xiàn),具體包括今天的煙臺、威海和青島東部的縣區(qū)。

這是過去按照地理位置定義的膠東。時至今日,膠東的意思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也是一個文化名詞。文化意義上的膠東,是指以膠東話(膠遼官話)為基礎方言,習俗和煙(臺)威(海)大體一致的地區(qū)。這樣一來,膠東除了包括煙臺、威海的全部縣、市、區(qū),青島的大部分縣、市、區(qū),甚至也包括了濰坊東部的昌邑、高密部分區(qū)域。

現(xiàn)在說起的膠東,或者叫做膠東半島,通常是指煙青威地區(qū)。本文結束前,再說一下膠西,時至今日,膠西還是一個地名、即膠州西郊的“膠西鎮(zhèn)”(膠西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