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兄弟也沒長得一模一樣的,杭州和上海的“形”,無從對標。西湖搬不到人民廣場,外灘也搬不到錢塘江畔。城市的“神”,渾然一體,何須對標?
撰文丨關不羽
DeepSeek大火,杭州成了輿論的焦點,一波又一波的“杭吹”熱興起。這當然不是壞事,杭州值得“吹”,但是尬吹就不行。今天對標上海,明天對標深圳,本該是“霸總劇”,卻演成了“勵志片”。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是人間最美好的。
01
我第一次到杭州,還是初中生,是區(qū)少科站搞的一次活動。那次活動最大的看點并不是杭州,而是坐飛機。因為很多老師同學都去過杭州,而彼時的飛機可不是想坐就能坐的。托某位同學家長的福,才有這樣難得的機會。我激動得一宿沒睡,也是為了飛機。
可是,坐飛機的實際體驗很一般。飛機轟隆隆地上去,又轟隆隆地下來,還沒品出啥味道就落地了,有點小失望。很多同學老師對接下來的行程,也有點意興闌珊。畢竟很多人都去過,都說杭州就是西湖邊上人擠人。
被他們說得,我也提不起興趣。正是盛夏時節(jié)的中午,大太陽火辣辣的,哪有心情“軋鬧猛”?我又不是沒見過湖,長風公園的銀鋤湖是學校春秋游反復重游的“故地”,青浦的淀山湖、蘇州無錫的太湖也是去過的,對西湖也沒特別的期待。
眼看氣氛有點冷,帶隊老師安慰道,這次請了一位退休的老導游,退休前都是接待外賓的,兩天一夜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來接機的導游兩鬢斑白,確實上了歲數(shù),卻是目光炯炯、步伐矯健,很干練的樣子。上了大巴車,就有同學老師問“去西湖嗎?”他笑著說“現(xiàn)在去都是人,沒意思。杭州又不是只有西湖,跟我走,看不一樣的風景”。
資深導游沒讓我們感到失望。簡單的團餐后,第一個景點是號稱“林彪行宮”的704工程。老導游頗為得意地說,“這個點不對外開放,我找了關系才能參觀的”。老師們頗為雀躍,全程開啟問東問西、七嘴八舌的模式。我們這些初中娃雖然懵懂,但也挺高興的。
龐大的地下工程,既神秘又涼快。轉到地上建筑,初覺沒啥意思,空蕩蕩的房子看上去挺普通的。經老導游的指點,我們才知道處處玄機。地板是特制的,走路不會有腳步聲。孩子們立刻蹦蹦跳跳地驗證,嘖嘖稱奇。還見識了玻璃杯砸上去不碎不出聲的進口地毯,純手工打造的豪華水晶燈。
儼然成了師生同樂的尋寶之旅,此起彼伏的驚嘆聲在那座大得不像話的建筑中蕩漾。
逛完上車,老師們說不虛此行,老導游笑著道:“其實林彪一次也沒來住過,都留給我們飽飽眼福?!庇钟腥藛栂乱徽臼遣皇侨ノ骱?,老導游翻了個白眼說,“這么急著去曬太陽???”帶隊的老師也笑而不語,大家不知道他們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很配合地安靜下來。
停車下來一看,一座小小的牌坊,刻著“云棲竹徑”,并不很起眼。走進去,卻別有洞天。竹林森森,滿眼綠意、一身清涼。景區(qū)不大,我們卻盤桓了好久。沒有空調的日子,這份盛夏的清涼實在是太珍貴了,舍不得走。過了良久,老導游才招呼我們“時間差不多了,還有下一個點”。
下一個點是虎跑,到達時已近黃昏。老導游頗為自得地說:“這時候來,不收門票,游人又少。茶室可能還開著,正好?!?/p>
果然,茶室還開著,卻已經開始收拾打掃了。老導游滿臉堆笑,對一位阿姨說“上海來的小朋友,就坐一會兒,耽誤不了太久”。阿姨爽朗笑道“行啊,你面子大,哈哈哈”,麻利地把疊在桌上的椅子放下,說“你帶他們轉轉,回來喝茶”。我們小轉一圈回來,幾桌茶已經擺放好了。
雖說少年不識茶滋味,但是茶香縈繞在黃昏靜謐的林泉間,至今難以忘懷。
大半天的行程結束,驅車去賓館的路上,盈盈碧水偶爾從窗外掠過。有人說:“西湖啊,我們等會兒來夜游吧。”老導游嘿嘿一笑道:“晚上人也不少,都是乘風涼的,有啥好看的”,又說“今晚大家早點休息,明天起早游西湖,看個夠”。
第二天,那個晨曦微暕的西湖驚艷了我,我至今都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語言去描繪,只能說一輩子都看不夠。

圖/圖蟲創(chuàng)意
很多年以后,新婚燕爾的我和妻子復刻了那場少年之旅。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新婚禮物。于是,她和我一樣,也成了杭州的粉絲。滿隴桂雨、十里瑯珰、九溪煙樹、龍井御道毋庸贅述,就是那些并不知名的小山小水也讓人流連忘返。但,西湖依然是最美的。
我們還住了汪莊,雖然沒有走路不出聲的地板、宛如踏云的地毯,卻也算是和大人物的樸素生活再次親密接觸。
這就是杭州,一座在老上海人地域鄙視中少數(shù)幾個不被打包進“鄉(xiāng)下”的城市。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讓我再選一次,我依然會選擇出生在上海。因為上海很好,而且和杭州很近。
02
在我看來,“杭州對標上海”,是不懂杭州,也不懂上海。上海的好,不是一城一地繁華富庶的專美,而是長三角名城薈萃的眾美。
即便站在“上海中心論”的角度看,蘇錫常、杭嘉湖、寧波、紹興等等,都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是聲氣相通、財貨往來的同根連氣。這不是“長三角一家親”的官話,恰恰相反,正因為同根連氣,才有種種“家務事”的齟齬。
“杭鐵頭”不喜上海人把杭州說成“后花園”,上海人總覺得淘寶是杭州“撿漏”;蘇州人沒有機場的怨念指向“阿拉”,上海對唱評彈的沖到虹橋機場截胡臺商也頗為不忿。凡此種種,地方論壇、貼吧里的熱帖、置頂常見。正因為往來頻繁、利益攸關,才會時不時擦出火花。這又有何妨呢?
不喜“后花園”的“上海中心論”,杭州也沒怠慢上海游客。深憾錯過阿里的上海也不會退出包郵區(qū)。罵罵咧咧是一回事,該合作的還得合作,親兄弟的家務事不就是這樣嗎?天天上演兄友弟恭戲碼的,才是塑料兄弟。
親兄弟也沒長得一模一樣的,杭州和上海的“形”,無從對標。西湖搬不到人民廣場,外灘也搬不到錢塘江畔。城市的“神”,渾然一體,何須對標?城市的“神”,無非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那位精明干練的老導游,和我身邊的上海爺叔們不分軒輊。那位爽朗熱心的茶室阿姨,和我鄰家阿姨并無不同。人不分滬杭,風氣也是相當。

圖/圖蟲創(chuàng)意
我有個朋友,戶口至今還在深圳,但定居杭州已近20年。他聽說我在寫這篇文章,囑我講個故事。
十年前,朋友的父母退休后,從廣東趕到杭州幫他帶娃。其間,兩位老人走遍了杭州大街小巷,也游遍了國內大小城市,不止一次感慨:去了那么多地方,發(fā)現(xiàn)最美麗最宜居最舒服的,還得是杭州。
因為杭州有無數(shù)讓人不經意間感到溫暖的細節(jié)。比如,機動車在斑馬線前禮讓行人,杭州恐怕是國內做得最好的城市,沒有之一;比如,老人在杭州出門,無論何時都不必擔心治安問題,背包隨意背著就行,再不用捂在胸前;比如,無論走到杭城哪里,都能看到滿眼的綠色、整潔的市容,最大景區(qū)西湖是免費的;再比如,遍布城內非常易尋、堪稱星級標準、干凈的公共衛(wèi)生間;以及,各種公共服務的高效率、人跟人打交道時的善意與溫情……
這段話,每一個字都是他寫的。雖然上海沒有西湖,免費的收費的都沒有,但是和人相關的,卻是一樣的。
03
至于對標深圳,不客氣地說,這是高估了深圳,低估了杭州。
不是說深圳不好,而是深圳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xiàn)足夠的好。這不僅是歷史積淀不夠厚,更是城市發(fā)育基礎的屬性不同。這種屬性差別,不會表現(xiàn)在表面數(shù)據上,而是嵌入城市
“命格”的隱藏數(shù)據。
很多南方名城,以“帝國史觀”的標準衡量,大都有點“出身不正”。始于遠離帝國政治中心“猥瑣發(fā)育”,成于“地方割據勢力”治下的亂世茍且。杭州就是其中的典型。
杭州作為東南名城的起點始于隋代的大運河工程,卻是在五代十國的吳越國發(fā)育起來。南宋定都臨安,是杭州接納了這個起點本來就不高又慘遭“降級”的帝國殘軀。是杭州領銜的東南繁華,成就了有帝國之名無帝國之實的南宋,讓它留下了古代史政治文明和經濟水平的巔峰紀錄,而不是南宋成就了杭州。
總之,杭州的成長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少帝國的政治加持,“人間天堂”的生命力源泉始終是山水之美、東南富庶的區(qū)域性。所以,歷經興衰之變,杭州總能枯木逢春、生生不息。
這和帝國中心、以舉國之力打造的北方名都迥然不同?!爸卑押贾葑縻曛荨钡某镣凑\然感人肺腑,但是千年之后的杭州還是暖風醉人、游人如織,東京夢華卻成了過眼云煙。杭州不必是“臨安”,但開封必須是“東京”。即便是長安、洛陽,又如何?兩都賦從漢寫到唐,失去了帝國的政治偉力后,便成了吊古的絕唱。
深圳雖處南方,卻有著北方名都的屬性。新政催生了這座新城,一頭連著香港,一頭連著北京。“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美哉壯哉,卻沒有經歷過滄海桑田、潮起潮落的考驗。
講白了,深圳這座城市,還沒有自己的根。杭幫菜雖然清湯寡水乏善可陳,堪比維納斯斷了的胳膊,終究是本鄉(xiāng)本土的原汁原味。深圳有全中國最好吃的螺螄粉和椰子雞,卻還是他鄉(xiāng)遇故知的幸會而已。
某種程度上,深圳更像一個年輕版的上海,但也僅僅是“某種程度”。上海的“第一推動力”也是政治變遷,是那個時代的“特區(qū)”。然而,上海不是從天而降的“飛地”,而是長三角的移民城市。歷經百年,已經根深葉茂。深圳,還太年輕了。

圖/圖蟲創(chuàng)意
套用“帝國史觀”的標準衡量,直連北京的深圳根紅苗正,起點甚至遠高于崛起于亂世的上海。但是,天花板呢?取決于大鵬翅下的風向、風力。
所以,非要做城市對標,深圳或許可以對標上海。和杭州,沒有可比性。評價一座城市的標準,不僅是產業(yè)、經濟、人口的硬核數(shù)據,還有決定未來確定性的隱藏天賦。確定性,才是最重要的。
世事無常,繁華是一時的,天堂卻是永恒的美好。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題圖來源于圖蟲創(chuàng)意
*本版編輯:冰小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