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是不是愿意用假期換來更多無報酬的勞動?
一口鹽汽水
·吉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年李總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tài)度更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愿意這么做。當然我們也要遵循一些原則,如果這個數(shù)據(jù)能讓用戶受益,他們又愿意給我們用,我們就會去使用它的。我想這就是我們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標準。”雖然這話有很多人覺得沒道理,但是李總的”自由與便利的置換”理論在現(xiàn)實中確實已經站穩(wěn)了腳跟。
那么套用李總的邏輯,是不是勞動者也愿意用假期置換更多的無報酬勞動呢?
不要覺得這個說法不通,如果勞動者從事的行業(yè)繼續(xù)卷下去,犧牲假期只能換來你繼續(xù)在這個崗位工作下去的權利,如果你真的放個小長假出去玩一玩,回來的時候這個崗位可能就不需要你了,加班費?補貼?洗洗睡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數(shù)字經濟重構勞動關系的當下,勞動者時間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商品化進程。某外賣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五一期間活躍騎手數(shù)量較節(jié)前增長47%,每位騎手的日均接單量突破50單。這種時間商品化不僅體現(xiàn)在零工經濟領域,更滲透進傳統(tǒng)產業(yè):某制造企業(yè)通過"調休制度"將法定節(jié)假日轉化為生產高峰期,使生產線運轉率提升28%。
勞動異化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新的形態(tài)。當"帶薪休假"時間貧困正在形成代際傳遞。90后、00后勞動者在社交媒體上自嘲"時間難民",其背后是工作時長與休閑時間的嚴重失衡。某招聘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新世代勞動者每周加班時長較父輩增加幾個小時,這種時間剝奪正在形成新的社會再生產困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一點就是績效至上的文化,績效主義正在重塑社會認知。某咨詢公司的調研顯示,76%的受訪者認同"假期可以再生,機會稍縱即逝"的時間價值觀。這種認知轉變催生出新型勞動倫理:在短視頻平臺,記錄加班奮斗的短視頻獲得百萬點贊,而曬休假的博主則面臨"不夠敬業(yè)"的批評。
消費主義與生產主義的共謀構成時代悖論。電商平臺創(chuàng)造的"報復性消費"神話,與制造業(yè)"黃金周趕工"的敘事形成奇妙共振。當勞動者用假期收入購買網紅民宿體驗時,這種消費滿足恰恰印證了時間商品化的正當性。
時間焦慮催生新型自我剝削。某知識付費平臺的爆紅課程《時間顆粒度管理》,將碎片化時間利用推向極致。這種看似自主的時間管理,實則是某些團體的邏輯對個體生活的深度滲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是自古以來就很勤奮的民族,我們最不缺的就是勞動者,如果我們繼續(xù)對勞動者的時間主權淡漠下去,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大家真的只能犧牲假期換來工作的機會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