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看見她家8歲的女兒萌萌正在練琴。琴聲斷斷續(xù)續(xù),孩子的小臉漲得通紅。媽媽一邊削蘋果一邊念叨:"這個指法不對,重來!剛才那段太快了,慢一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萌萌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終于忍不住小聲問:"媽媽,我是不是永遠彈不好?"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直升機父母"——他們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頭頂,時刻監(jiān)控、隨時干預。

這樣的父母往往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用擔憂編織成一張無形的網,讓孩子失去對自己能力的信任。

1、否定式教育,讓孩子丟失自我認可的底氣

心理學中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當父母總是用擔憂和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接收到的信號就是自己不夠好,久而久之,他們會失去自我認可的能力,轉而從外界尋找肯定。

《小歡喜》里的喬英子,在媽媽宋倩的高壓與挑剔下,即便成績優(yōu)異,依然陷入抑郁,因為她始終無法達到媽媽心中的標準,只能不斷用別人的認可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父母以為的“鞭策”,實則是在孩子心里種下了自我懷疑的種子。

2、過度擔憂,束縛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

父母的過度擔憂,本質上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這種態(tài)度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不敢嘗試新事物,害怕失敗后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浩浩在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前,一直準備得很充分,對自己的表現也充滿信心。可是父母卻總是在一旁提醒他可能會忘詞、會緊張出錯,讓他原本平靜的心變得忐忑不安。結果在比賽中,他因為過度緊張而發(fā)揮失常。這以后,學校再也什么比賽,浩浩都不敢報名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孩子習慣了在他人的認可中尋找方向,就會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在一次次自我設限中,錯過發(fā)現自身價值的機會。

3、如何走出"中國式擔憂與挑剔"的怪圈?

(1)學會"放手式養(yǎng)育"
美國教育家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當孩子學習走路時,我們不會因為他跌倒就禁止他走路。同理,在成長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應該給予適當的嘗試空間。

(2)把"你應該"換成"我相信"
與其說"你應該更努力",不如說"我相信你已經盡力了";不是"你的畫太丑了",而是"我看到你很用心"。簡單的措辭轉變,傳遞的是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用欣賞代替挑剔
著名教育學家盧勤提出:"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不是要忽視缺點,而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鼓勵表達、允許試錯的環(huán)境。當孩子感受到"無論怎樣,父母都愛我",他們才有勇氣面對真實的世界。

寫在最后: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無條件的愛

中國式父母的擔憂和挑剔,往往源于對孩子的深切期待。但這份期待如果變成了枷鎖,就會阻礙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每個孩子都需要明白:他們值得被愛,不是因為他們的成就,而是因為他們是獨特的生命個體。

記得看過一句話:"愛一個人,就是讓他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慶祝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我們放下擔憂,減少挑剔,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和欣賞的成長環(huán)境,他們才能真正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永遠活在尋求外界認可的焦慮中。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