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宇輝“隨遇而安”和老俞“一馬當先”。
莫干山的小路上,董宇輝從地上撿起一根竹竿。這根被北方男孩視若“金箍棒”的竹竿,跨越1240公里立在直播間,是他對抗復雜的溫柔,有人說 “扔掉吧”,他偏要護著,像護著心里那片未被碾壓的純真。
這個自稱 “董三歲” 的方臉書生,近期,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活得格外清醒。
當新浪財經(jīng) CEO 問他 “不享受直播為何堅持”,他反問 “不想上學就能不上嗎”,話里藏著對 300 多個家庭的擔當。
這一月來,他化身“飛人”:上海家電展、云南行、杭州春茶、海南消博會上的推薦館、主題演講以及與馬克主席對話、還有清華美院訪談、央視非遺好物直播、余華對談……行程密如織網(wǎng),卻在每個場合展現(xiàn)出超越年齡的穩(wěn)重。
他說“要讓良將如云”,盼著抽身時身后仍有千軍——這哪里是“隨遇而安”,分明是把被動活成破局,像極了蘇軾貶謫黃州時,將風雨釀成月光的智慧。
相較之下,老俞的 “一馬當先” 倒更像春日里的急雨,來得熱烈,去得也匆忙。
海南和戴建業(yè)等騎行、重慶灶臺掌勺、西沙群島游記,還有一場接一場的作家對談,即便每場銷量500本,仍樂此不疲。
這股子 “老當益壯” 的勁頭,像極了孟嘗君廣納門客的熱鬧,只是細看之下,門客圍坐的宴席上,主角永遠是”“掌控全局”的孟嘗君。
老俞享受鏡頭中奔跑的自己,從創(chuàng)業(yè)到直播,始終是 “帶頭大哥” 的模樣。
歷史總在今人中照見輪回。董宇輝的“隨遇”是閱盡繁華后的反璞:他記得秦嶺小溪的童年,卻也能穿上西裝在國際舞臺侃侃而談,把童心藏進袖口,擔當扛在肩頭。
如今的董宇輝早已過了“擰巴”的年紀。他把竹竿放在直播間,自己活成了一根“竹”:挺直、堅韌、中空容萬物。
當老俞在鏡頭前策馬時,他正低頭培育“良將”——真正的隨遇而安,是把每個“遇”都變成“安”的底氣。
臺前的“一馬當先”與幕后的“隨遇而安”,時間自會在年輪里寫下注腳:前者是熱鬧的“掌控全局”者,后者是沉默的筑基人。
而真正讓土地生長的,往往是那些懂得低頭扎根的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