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琿的客廳 生死場中的個人意識進化·

作者 | 武志紅
來源|武志紅
ID|wzhxlx
01
關于命運
小心你常說的那些話,它們可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自我實現(xiàn)預言。
它是指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可能會成為他自己的生命預言。
因為人是非常自戀的動物,一旦說了一句話,你就會愛上自己的這個說法,就會傾向于證明“我說的這句話是對的”,于是將事情朝這個方向去推動。
也就是說,我們的外在人生,常常是我們的內在意識花了很多年去推動的結果。
但我們卻容易認為,這不是“我”做的選擇,是“命運”般的外在力量推動的結果。
對此,心理學家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
02
關于痛苦
人的確是不容易太快樂的。
至少在我身邊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是沒有經歷過巨大痛苦的。
但痛苦也有巨大的價值。
碰觸了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別人的痛苦;
碰觸了自己的黑暗,才能容納別人的黑暗。
并且,真碰觸到時,會發(fā)現(xiàn)痛苦中有饋贈,而黑暗也是力量與生命。
亦如魯米所說“傷口是光可以照進來的地方”。
處于絕望中的朋友,很容易感覺真的是無路可走了。
但這時候,請務必知道——
這只是一種感覺,這就是絕望感,但這從來都不是事實。事實是,人任何時候都可以有選擇。
或者至少知道這是被絕望感給裹挾了,以致你頭腦上都認同了它。
當知道這一點后,就可以在心靈上騰出一些空間來,去尋找更多可能。

03
關于迎合
迎合者雖然容易被人豎大拇指“這個人真好”,但他們卻很難收獲深度關系。
因為大家和他們相處時會有各種不舒服。
這既是因為他們不真實,又是因為——
迎合者特別容易給別人制造內疚感,他們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辦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尤其是,有人替我們做了我們本可以輕松做到的事情后,還巧妙地想給我們留下歉疚感,這會令我們感到非常憤怒。
所以,和迎合者在一起,雖然容易收獲好處,但容易讓人覺得自己在他們面前是個渾蛋。如果你不接受這種感覺,那勢必會遠離他們。
更糟糕的是,因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當對方疏遠時,他在恐慌中會對付出更加執(zhí)著。
但他越付出,對方越想逃離,由此這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于是迎合者在乎的關系反而斷裂了。
04
關于輪回
命運,總是和輪回聯(lián)系在一起。
我們多數(shù)人的人生,就是不斷地重復同樣的事情。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復幸福;
如果你學會了信任,你就重復信任;
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復制痛苦;
如果你學會了敵意,你就重復敵意;
輪回,在我看來,是為了給自己制造機會,解決此前不能解決的問題。
例如,一個人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作為缺少力量和資源的孩子,他不得已用了迎合的游戲,為自己贏得了一些被家人看見的機會,但也積攢了很多怨氣。
現(xiàn)在,作為成年人,他有了力量和資源,就有了機會可以去覺知并改變自己。
這就是強迫性重復,即輪回的價值。
不過,必須配上覺知,它才有這份價值。否則,就成了單純的重復。

05
關于恨意
成年人因為可以構建一個復雜的心理防御體系,所以會把一些簡單的東西弄得非常復雜。
例如恨。
我們不能表達恨意,既有想做好人的原因,也有一個我們難以面對的真實原因——
我們太軟弱,擔心自己的力量不夠,擔心表達了恨意,不僅沒有被包容,反而被報復了。而且,報復的人力量遠遠強過我們,我們立即就被摧毀了。
但真正的現(xiàn)實是:
成年人之間誰也不容易摧毀誰。
當別人感知到你是一個不好惹的人時,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獲好的關系。
所以,表達恨意不僅僅是為了構建聯(lián)結,同時也會讓別人尊重你。
就做一個不好惹的人吧。
06
關于懶惰
懶,看似是因為惰性,但其實是不敢去嘗試。
因為,嘗試意味著,我得去做選擇,然后我被暴露了。
如果遭遇挫敗,就意味著,我是沒有能力的。
相對于“我是懶的”,我們更難接受“我是不行的”。
因為,“懶”意味著,假如我勤快了,就能把事做好,所以懶惰是給“我能行”留了空間。
這是一個關于自戀的深度問題,羅振宇提到,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去行動。
因為行動必然會打破你想象中的自戀。同時,又發(fā)展了你的真實能力,從而增強了你的真實自戀。

07
關于忠誠
我們容易美化忠誠。
而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過這樣很有力量的話:“愛制造分離,而施虐制造忠誠。”
如果后代對前輩絕對忠誠,如果孩子對父母絕對忠誠,那就意味著——
孩子的生命將徹底被包在父母的空間之內,他們不可能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空間了。
相反,如果孩子首先被鼓勵做自己,這必然會導致對父母的一些背叛,但這也意味著——
孩子就可以勇敢地去創(chuàng)造他們自己的空間與規(guī)則,世界會因此不斷改變。
所謂“叛逆”,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想做自己。
如果父母想收獲一個充滿激情和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就需要鼓勵和支持孩子做自己。
就是尊重孩子的空間,讓孩子在他的空間內按照自己的規(guī)則來。
08
關于贊美與批評
人性一個深刻的渴求是贊美,特別是來自權威人士或重要他人的贊美。
我喜歡關于鏡子的隱喻:每個人都要通過鏡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容顏。
當能獲得贊美時,我們就從鏡子里照見自己是好的;
而當獲得批評時,我們就從鏡子里照見自己是壞的。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歡批評別人,原因在于他自身的自戀問題——他需要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
太喜歡批評別人的人,是因為從權威的鏡子里照見自己是不好的,所以當他作為鏡子時,照見的你也總是不好的。
相反,喜歡給予贊美的,也是因為他從權威的鏡子里,照見過自己有多美。

09
關于分離
成長是一個不斷分離的過程,人的一生至少需要三次分離。
第一次分離,是出生時。這時,完成了與母親肉體上的分離。
第二次分離,是六個月時。這時,嬰兒逐漸發(fā)現(xiàn),他和媽媽是兩個人,無論身體還是心理上。即身體上的再次明確分離,以及心理上的分離。
第三次分離,可以說從3歲一直持續(xù)到18歲,甚至還要更久,就是與原生家庭的分離。
完成這個分離后,一個人才能更好地去建設自己的世界,以一種“這是我的世界,我要說了算”的主體感。
如果沒有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分離,這份主體感就很難出來。
10
關于時空感
成熟的人,能夠形成成熟的時空感。
知道有空間存在,直直的路行不通,那可以繞一下,還可以先退一下,等合適的機會;
知道有時間存在,考驗不再局限于當下的一瞬間,而是能從一生的整體角度去看一切。
比如戀愛,這個人不合適,可以換一個人啊。
比如工作,這份工作實在做不好,換一份啊。
即便我在這個時空中受挫,但我還是相信:我能在其他時空中,增加我實現(xiàn)愿望的可能性。
這就是所謂的“韌勁兒”。
有時空感的人,因為有了韌勁兒,不會輕易破碎。
相反,沒有形成時空感的人,每一個瞬間的挫敗都像是可以致命一般。
*本文摘自2025新版《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作者:武志紅,資深心理咨詢師,本文原創(chuàng)首發(fā)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F(xiàn)于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