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是作家閻真發(fā)表于二十多年前的一本長篇小說,書中講出生底層的主人公池大為,研究生畢業(yè)后進入省衛(wèi)生廳工作的種種見聞及經歷,通過池大為的視角以及思想變化,講述官本位下知識分子的困境與掙扎,身處體制內的無奈與困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書里開篇便是兩句詞:“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當年漁夫勸說屈原的話,水清的時候洗頭冠,水渾的時候洗腳,隱喻人要審時度勢,根據當下治亂情形來決定是入世還是出世。
主人公池大為剛從學校畢業(yè)來到省衛(wèi)生廳,良善悲憫,敢于直言,與官場環(huán)境格格不入,被貶到中醫(yī)學會一呆就是五六年。住房條件差、兒子的出生以及同儕不斷進步等因素不斷地對他原有的精神秩序進行沖擊,特別是兒子燒傷后的經濟壓力以及各種冷遇終于讓他下定決心做出改變,向權力中心靠攏,向金錢靠攏。
后面通過告密向馬廳長靠攏后得到提拔,又通過假意讓馬廳長指導課題研究逐步成為馬廳長的心腹,最后一步一步走到廳長的位置。當上廳長后本想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終因各種阻力而未能成行。最后文章結尾,池大為回到家鄉(xiāng)父親的墳前,進行精神上的自我對話和剖析,最后把父親遺留下的書付之一炬。
這可以說是一個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故事,當年池大為在中醫(yī)學會坐冷板凳五六年,可他成為廳長后同樣讓敢于直言的人去坐冷板凳,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當然,它也是一個人人沉浸cosplay角色里的劇本,人們都拿自己做劇本,角色一旦帶入,他們已經忘了自己是誰,都是好演員,盡情講著自己的臺詞。只要代入角色,他們都是什么什么長,都在拼勁全力維護自己的角色和手中利益,誰上臺似乎都沒法避免,只能按劇本演,往下念臺詞,不按游戲規(guī)則玩會被無情踢出局。
這本書寫的最好就是那種知識分子內心的掙扎,很多心理活動,也有很多經典臺詞。我突然想到陶淵明,雖然歷史上都推崇陶淵明,但大多數人是做不到他那樣的,幾千年也就出了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知識分子想學他,但后來紛紛被現實打敗,最后選擇漠視頭頂的月亮,低頭撿起了六便士。
這本書有不足嗎?當然也是有的,作者閻真是北大中文系畢業(yè),學文學的,后來成為中南大學教授,這本書雖然寫體制內入木三分,但終歸體制外看體制內,有些地方還是有點問題。
隨便拎出一點,在我看來,池大為進步也很理想化,當個科長處長可能馬廳長可以決定,但當副廳長,廳長便不是他一個沒有背景只有背影的人輕易便可以當上的。恕我直言,處長已經是普通干部的天花板,再往上走,影響因素太多。
當然因為是小說,情節(jié)設定的好幾個沖突比較戲劇化,若從現實角度看設置不太合理,但是我們不可苛求,畢竟作者也只是站在一直外面看體制內,能寫到目前這個層次已經相當不錯,不要要求太高。但畢竟屬于現實題材的小說,還是想拿出來說一下。
通篇看下來,如果非要挖掘本質,那就是我們文化里“官本位”和“人上人”思想在作祟,虛偽,都在表演,“兩面人”,說的比唱的好聽,所以,我在思考,我們如何改造自己的文化土壤呢?
另外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體制之外的天地足夠寬闊,可以任你自由馳騁,可是我們的文化一直告訴你要考公,找一份穩(wěn)定工作。
籠雞有食湯刀近,野鶴無糧天地寬。人生就是這樣,并沒有什么最好的選擇,任何選擇都有代價,就看自己想付出怎樣的代價。
最后,還是推薦大家一讀,相信會有不錯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