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北平和談前,蔣介石在下野后,已經(jīng)部署好了一切,他任命親信掌握了國名黨政權的所有重要崗位。李宗仁 這個代總統(tǒng)實在是沒有多少事情可以去“代”了,除了桂系所掌控的地盤和軍隊外,東南、西南半壁江山的大部分都被蔣介石的親信所掌控。至于在經(jīng)濟方面,蔣介石派蔣經(jīng)國赴上海 秘密聯(lián)系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 ,讓其將中央銀行的現(xiàn)金移存臺灣 ,以策安全。

當時,無論是蟄居溪口幕后指揮的蔣介石,還是在臺前操辦和談的南京的李宗仁、漢口的白崇禧,對此次國共和談均無把握,也都是各有打算,他們通過和談所想達到的目的,只是為了實現(xiàn)“劃江而治”的格局,而最終還是妄圖利用江南豐厚的民力、財力資源卷土重來,再與解放軍逐鹿中原。所以,在這一點上,李宗仁和蔣介石在本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
張治中到南京后,發(fā)現(xiàn)和他預料的毫無區(qū)別,蔣介石看起來是下野了,事實上還在溪口指揮一切,和各方面聯(lián)絡,特別是各地的中央軍高級將領絡繹不絕來到溪口。而李宗仁發(fā)出的指令,形同白紙。

眼見情形不對,時局艱難,張治中便動了勸蔣介石出國的念頭,以便讓李宗仁放手去做,促進和平。于是,張治中便和吳忠信去溪口見蔣介石。不出屈武所料,張治中到了溪口后,雖然蔣介石表現(xiàn)得很熱情,還陪著他到處去逛,但是一到主題蔣介石就不表態(tài)了。這次溪口之行,張治中和蔣介石足足談了5天,之后又盤桓了3天,最后還是一無所獲地回到了南京。

萬般無奈之下,1949年4月8日,張治中代表國民政府,來北平進行了和平談判。毛主席勸說張治中留在北平,他說:“文白先生,你來北平一趟不容易,要我說就別回去了?!睆堉沃须m然內(nèi)心有這個念頭,但他認為自己是受黨國委派來北平的,如果留下來不回去,就成了背信棄義之人。毛主席贊美張治中的文武雙全和對抗日有功,但指出他跟隨老蔣魚肉百姓,壓迫人民,在人民心中已經(jīng)成為叛徒。如果張治中能夠背棄過去,用行動來贖回自己的過失,他將成為和平英雄。張治中茅塞頓開,幾天后,他做出了留在北平的重大決定。

留在北平對張治中來說,是人生中最重大的決定之一。他的選擇激起了國民黨內(nèi)部的震驚和批評。反動報紙公開指責他為叛徒,但張治中毫不退縮,堅定地回應道:“真正的叛徒是那些背叛人民的反動派。”這一番言論表達了他的堅定立場和重塑形象的決心。他在歷史中留下了寶貴的一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