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朗和美國舉行了第三次核問題間接談判,雖然雙方仍未就談判達成一致,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是迄今為止美伊最深入的一次對話,算是美國和伊朗核問題談判,帶來了一點點希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就在美伊談判之際,一場意外突如其來,伊朗南部沙希德拉賈伊港發(fā)生了劇烈爆炸,截至目前已經造成了70人死亡,1200多人受傷,并且死亡人數還在不斷上升。爆炸為什么會發(fā)生,真的只是意外嗎?

查看當天的港口監(jiān)控,爆炸起火點始于一個普通集裝箱,隨后火勢迅速蔓延至周邊區(qū)域,最終引發(fā)連鎖爆炸。伊朗官方最初定性為“危險品儲存不當”,稱港口長期積壓了十幾萬個集裝箱,管理混亂導致化學品泄漏。

可蹊蹺的是,爆炸伴隨橙色煙霧,殘留物檢測出高氯酸銨成分,這分明是導彈固體燃料的核心原料。所以大概率這就不是一起天災,而是人禍。我前面提到了美伊這次在阿曼的核問題談判,距離這次爆炸只有24個小時,這一時間差至少有三大疑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是爆炸對伊朗經濟的精準打擊。爆炸港口是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關鍵支點,損壞后伊朗石油出口能力幾乎腰斬。在以石油出口為籌碼的美伊談判下,這一事件勢必會讓伊朗進一步陷入被動。

其次是爆炸的技術細節(jié)很值得推敲。此次港口爆炸,剛好導致了一艘運輸船只損毀,而此港口也是伊朗向也門胡塞武裝輸送武器裝備的關鍵樞紐。而且結合這一疑點,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公開放話,要想盡辦法削弱伊朗的軍事力量,以及對胡塞胡塞武裝的援助。這更加證實了,這場所謂的“意外爆炸”,有著非常濃厚的政治博弈氛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件事發(fā)生,誰最受益誰就有最大的動機,雖然現在沒有證據能鎖定幕后真兇,但美國和以色列顯然是這場爆炸的直接受益者。尤其是美國,特朗普曾揚言要徹底封鎖伊朗的石油出口,將伊朗石油出口降低到0,而今天沙希德拉賈伊港口因爆炸損毀,正如特朗普所愿。

當然了,盡管邏輯十分清晰,但沒有證據誰也不會承認,這事就跟北溪管道爆炸一樣,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誰都不會爆出真相。只能說,美國和伊朗的談判依舊不容樂觀,中東局勢更是如此,沖突只會一輪接這一輪,然后不斷累計成一場新的地緣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