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情于理于勢,劉備都得登基稱帝。

1

漢獻帝只要還是皇帝,曹丕、劉備、孫權就都是漢朝名義上的臣子,雖然割據(jù)一方,但終究是漢臣。

曹丕篡位后,劉備和孫權就只有兩個選擇,要么也登基稱帝,以宣揚自己才是正統(tǒng)、天命,要么就上表向曹丕稱臣,承認曹魏是正統(tǒng)。

劉備向來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自然不會向曹丕稱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備必須趕緊登基稱帝,以延續(xù)漢祚,要不然漢朝就真的亡了。

孫權是個功利主義者,只要讓他守著江東這一畝三分地,至于誰是天子,無所吊謂,反正都管不著他,所以他基于形勢可以向曹丕稱臣,也可以向劉備稱臣。

劉備的“興復漢室”既是他的優(yōu)勢也是他的負擔,所以他的選擇項不如孫權多,他只有稱帝一條路可走。

至于漢獻帝是否活著,反而無關緊要,況且漢獻帝禪位是自絕于祖宗,自絕于社稷,已經(jīng)不能再代表大漢。

且不說洛陽到成都關山路遠,劉備不知道漢獻帝是否還活著,就是知道了,也得當漢獻帝已經(jīng)死了,所以正了八經(jīng)的給劉協(xié)辦了喪事。

曹丕從篡位那刻起,漢獻帝理論上已經(jīng)死了,漢祚自動轉到劉備這一邊。道理很簡單,誰堅持稱漢,那誰就是漢朝的繼承人。

2

劉備稱帝雖不符合法理(沒有詔書),但符合情理(百姓還念劉)。

曹丕篡漢雖符合法理(漢帝禪讓),但不符合情理(百姓還念劉)。

舉個例子,當年王莽篡漢后,如果老劉家一直俯首稱臣,那漢朝在公元8年就亡了。

劉縯、劉秀、劉玄、劉盆子等劉姓子孫在天下大亂時一股腦的冒出來,繼續(xù)稱漢,那漢祚就延續(xù)了下來,你別管他們到底是不是真姓劉。

十六國時期還有匈奴人劉淵自稱是漢室子孫呢!還建立了漢朝再續(xù)漢祚。

所以,曹丕篡漢后,如果沒人稱漢,那漢朝就真的亡了,劉備在成都稱帝續(xù)漢屬于合情合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中國傳統(tǒng)觀念來看,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如果洛陽和成都各自有一個皇帝,那肯定有一個是非法的。

曹丕是受漢帝禪讓,自然可以以此標榜自己的合法性,劉備雖然沒有禪讓程序,但他姓劉,仍稱漢,也有合法依據(jù)。

只有孫權,夾在中間,既沒有漢帝禪讓,也不姓劉,不好直接稱帝,所以他接受了曹丕的冊封,成為大魏吳王。

但孫權終究有稱帝的心志,直到曹丕稱帝九年后,孫權才登基稱帝。

此時的華夏大地上,同時出現(xiàn)了三個皇帝,這是自秦始皇首稱皇帝后絕無僅有的情況。

更加離譜的是,諸葛亮為了聯(lián)合孫吳對抗曹魏,居然認可孫權皇帝的合法性,孫權也認可劉禪皇帝的合法性,并稱東西二帝。

此時劉備已經(jīng)去世多年,如果他還活著,必不肯認可孫權的皇帝地位。

3

諸葛亮承認孫權稱帝,是合于時勢,同樣的道理,劉備稱帝,也是合于時勢。

在當時的情況,曹丕已經(jīng)稱帝,曹魏的文臣武將紛紛加官進爵,“大稱分金銀,大碗吃酒肉”,曹魏集團上下更加團結。

蜀漢集團的文武群臣也亟需加官進爵,奮斗了半輩子,等的就是這個時刻,你劉備不想進步,我們還想進步呢!

劉備為了蜀漢的團結,也只能走稱帝這條道。

劉備稱帝既延續(xù)了漢祚,也團結了隊伍,后面再去討伐東吳、曹魏,那就屬于以正道伐無道……稱帝的好處簡直不要太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者說,劉備一個賣草鞋出身的,想的也是榮登九五、南面稱孤,漢獻帝在位時,他稱漢中王都是違制,很不硬氣,曹丕篡位相當于給劉備開了“綠色通道”,他劉備稱帝就沒了心理負擔和外部壓力。

至于什么天下未定,漢獻帝還活著這些借口,都是腐儒之論,擔當大任者自當勇于任事,敢為人先,劉備稱帝可以說是“眾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