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老話,大家耳朵都聽出繭子了吧?

但您知道它還有前半句嗎?

"鰥夫房頂炊煙少",這七個字才也是讓人鼻子發(fā)酸??!

咱們先說說這后半句"

古時候寡婦過日子,那真是步步荊棘。就像歐陽修的母親鄭夫人,丈夫早逝后帶著四歲的娃娃,大冬天裹著薄被子逃難到湖北投奔小叔子。

您想想,要是沒這個叔叔收留,這對孤兒寡母能活下來都是個奇跡。

更扎心的是,就連范仲淹這樣的千古名臣,他母親謝夫人守寡后為了活下去,也只能改嫁。

更慘的是,朱家的孩子當面戳

這話逼得范仲淹離家苦讀,硬是靠著每天"斷齏畫粥"的狠勁考中進士,才把母親接出苦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于《竇娥冤》里的故事就更不用說了,兩個無依無靠的寡婦,被地痞流氓欺負得家破人亡。

所以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哪是什么道德批判,分明是血淋淋的生存實錄!

再說說前半句"鰥夫房頂炊煙少"。

白居易的《觀刈麥》里寫得真切:農(nóng)忙時節(jié)家家戶戶媳婦送飯,唯獨鰥夫的地頭冷鍋冷灶。

古代男人下地回來,連口熱飯都吃不上,這日子過得比黃連還苦。

您看現(xiàn)在電視劇里鰥夫都是胡子拉碴的落魄樣,其實都是古人真實寫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古人也不都是鐵石心腸。管仲在《管子》里就出過主意:國家要當紅娘,給鰥夫寡婦牽線搭橋,送房子送地讓人重組家庭。

范仲淹發(fā)達后搞的"義莊",專門接濟族里孤兒寡母,這都是老祖宗的智慧。

說到底,看一個社會的良心,就看它怎么對待弱勢群體。孟夫子兩千年前就描繪過理想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這話放在今天照樣擲地有聲。

▼今日推薦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