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意
意是一首詩的靈魂,《劉貢甫詩話》里說:“詩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
王夫之說:“夫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p>
無論詩作吟何內(nèi)容,只要在立意上有獨特的意義,就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于謙的《石灰吟》,石灰作為一種物體,其本身不具備詩意,就像大路上的灰塵一樣普通,可是于謙賦它一種精神:“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使得石灰的形象大放光彩。
立即成為尊貴會員
詩的立意,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字上,即:真、新、深。
1、所謂“真”,即是真情實感,一定要寫自己熟悉的、了解的東西,這樣才能做到有自己真實的感受,劉熙載在《詩概》中說:“詩可以幾年不做,但不能一首不真”。
例如李白的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從語言的角度看,其實這首詩就是大白話:我乘舟正要走了,忽然聽到岸上有人唱歌而來,雖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倫送我的情深。語言上幾無雕飾,但卻成了千古名詩,就是因為這首詩是李白的切身感受,所以能打動人。當(dāng)然,說是要真,卻不是像照相機一樣去照搬實際生活,需要在生活的基礎(chǔ)上加以夸張、提升,這樣才會更有意味。
如當(dāng)代詩人寫解放軍抗洪:
“君看千里江堤上,一個軍人一座山”,千里江堤,這本身就是夸張,軍人如山,也是夸張,但又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chǔ)上的,因為有了解放軍,人民心里就有了安全感,形容軍人如山就是這種安全感的體現(xiàn),所以雖然是夸張,但又是真實感受。
2、所謂“新”,就是要出新,就是作者在詩中表達(dá)的意是獨特的,是別人沒有過的。
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詩便不俗”。詩人劉夜烽說:“清新莫拾人牙慧,別出心裁意自高”。同一件事物,從不同側(cè)面去觀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寫與別人不同的意,才能出新,才能不落俗套。
同寫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寫的是梅的品格,高潔孤傲,以梅抒志;
而“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寫的是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同樣寫夕陽,杜甫寫的是“落日心猶壯”,好一似“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李商隱寫的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種悲觀慨嘆之情;
朱自清寫的是“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這是對李商隱的不認(rèn)同;
葉劍英寫的是“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表達(dá)了豁達(dá)浪漫的情懷;
新,就是要立新除舊,就是有新思想、新感覺、新視角,這樣的詩才會令人為之耳目一新,才有生命力,才有價值。
3、所謂“深”,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要令人回味。
中國文人是含蓄的,文化藝術(shù)講究的是有回味,有想象,如音繞梁,三日不絕,讓人細(xì)品,越品越有味道。作為中國文化最直接的承載,詩也應(yīng)具有這樣的特點。
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寫的是征人戍邊的情形,但卻透過詩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有為將軍的渴望,頗有一種“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全詩時空轉(zhuǎn)換,既有歷史長河的久遠(yuǎn),也有“萬里”空間的遼闊,給人的想象空間很大。
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在《贈別》中不寫人垂淚,寫蠟燭垂淚,但雖然寫蠟燭垂淚,人們讀起來,會立即聯(lián)想到此時寫的已經(jīng)不是蠟燭了,而是寫人了。字面委婉,內(nèi)心深情,余味不盡。
立即成為尊貴會員
*本文綜合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編輯:拾一
更多詳情請點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