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努比亞人

努比亞人(Nubians)是非洲東北部蘇丹的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埃及南部。從阿斯旺往南直到德巴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地區(qū)。其祖先和埃及王朝前期的居民屬于同一民族,后來由于大量尼格羅人遷入而發(fā)生融合。體質(zhì)具有尼格羅人的一般特點,尤以其主要支系巴拉布拉人為典型代表。使用努比亞語,屬尼羅-撒哈拉語系沙里-尼羅語族。多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努比亞人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前便已建立國家,并于公元前8世紀一度征服埃及(二十五王朝)。后來蘇丹境內(nèi)的努比亞人又長期遭受埃及壓迫。近代遭受英帝國主義殘暴的殖民統(tǒng)治。直到埃及和蘇丹相繼獲得獨立,才擺脫殖民主義的桎梏。

自古從事農(nóng)業(yè),同時飼養(yǎng)駱駝、馬、驢、羊等,并在蘇丹或埃及一些城市從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或在工廠、礦山、棉花種植園里當工人。社會結(jié)構(gòu)受阿拉伯人影響很大。農(nóng)村仍保留氏族組織。

古代努比亞人生活在非洲東北部的一個地區(qū),這個地區(qū)包括現(xiàn)今的埃及南部和蘇丹北部。努比亞境內(nèi)一邊是尼羅河和撒哈拉沙漠,另一邊則是紅海。尼羅河由蘇丹流入埃及?!澳崃_,尼羅,長比天河”,是蘇丹人贊美尼羅河的諺語。

努比亞為東北非古代地區(qū)名,幾千年前,古埃及人把蘇丹稱為努比亞。努比亞大體上北起尼羅河第一瀑布,東至紅海之濱,南達喀土穆,西接利比亞沙漠。其南半部一直延伸到尼羅河第二瀑布的南端,在古代埃及第18王朝法老的統(tǒng)治時期稱為庫施。

公元前6000年,在廣大的努比亞地區(qū),已經(jīng)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社會組織形式、生活方式,包括狩獵、捕魚、畜牧和相關(guān)的原始農(nóng)業(yè)。千年之后的今天,雖然這一地區(qū)有的地方已被努比亞沙漠覆蓋,但是在古代,努比亞是眾多古代文化的故鄉(xiāng)。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向東,努比亞人同阿拉伯人相互交往;向北,他們同古埃及人和地中海地區(qū)的人民相互往來;往南,他們則同非洲民族互通有無。因此,在埃及與非洲熱帶內(nèi)陸之間繁榮活躍的貿(mào)易往來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努比亞人都在做著中間商的生意。非洲熱帶內(nèi)陸擁有多種天然財富:黃金以及其他貴重金屬、象牙、紫水晶、黑檀木、薰香、鴕鳥蛋和鴕鳥毛、野生動物及其皮毛等。

埃及統(tǒng)一(約公元前3100年)后,由于位于尼羅河上游的蘇丹一直是古埃及擴張的主要對象之一,所以,努比亞與埃及的往來是伴隨著戰(zhàn)爭和掠奪進行的。從埃及第一王朝的法老起,就開始采掘努比亞的礦產(chǎn)。約公元前2613年,法老斯奈夫魯大肆劫掠努比亞,把當?shù)匚幕茐臒o遺。第5和第6王朝時期,埃及阿斯旺省的總督們開始在努比亞進行遠程貿(mào)易,但這種貿(mào)易在很多的時候是伴隨著武裝掠奪進行的。

尼羅河發(fā)源于與東非大裂谷相接的高原,從蘇丹的喀土穆往北至阿斯旺水壩,尼羅河打了幾個彎,形成一個“S”形的大彎道,從埃及的阿斯旺到蘇丹首都喀土穆之間,由北向南,尼羅河著名的第一瀑布至第六瀑布就順序分布在這個河段上。而處于第三瀑布和第四瀑布之間的棟古拉地區(qū),這里水量充沛,耕地遍布,所以,這一地帶曾是庫施王國的中心地帶。喀土穆以北的第六瀑布形成了努比亞的南北邊界,再往北,幾乎一直延伸到第五瀑布,其間是寬闊的尚迪平原,也是后來努比亞人的麥羅埃王國所在地。

大約在公元前1920年,埃及國王塞努斯萊特率兵向尼羅河上游進發(fā),入侵了黑皮膚的努比亞人的土地。埃及人將這一地區(qū)稱為庫施,對埃及人來說,他們對這里早已垂涎三尺。一是這里地下富藏著珍貴的金屬和礦產(chǎn)資源,特別是黃金;二是他們還能在這一地區(qū)捕獲到很多牛和奴隸;三是埃及人明白,通過庫施他們就可以深入非洲,同那里的人民進行貿(mào)易以換取烏木、象牙和香料。

幾百年來,這兩大王國展開了一系列的侵襲,庫施人也搶奪了很多埃及財寶并把它們帶回自己的首都科爾馬??茽栺R建在尼羅河上的第三瀑布附近,位于今天的蘇丹境內(nèi)。

雖然從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將這片綿延近1000英里(從第一瀑布直至第六瀑布)的廣闊地域稱為古埃及文化的源泉,但人們對努比亞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直到19世紀才逐漸有所改變。

二、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亞王朝)

曼尼托記載的第二十五王朝是由努比亞的三位法老組成,總計統(tǒng)治了40年。但是從考古中可以確定的法老有四位,總計統(tǒng)治了60年。

努比亞的庫什王國國王卡什塔的長子皮安西是第二十五王朝的始祖。他不但遏制了第二十四王朝的泰夫那克特向底比斯的擴張,還反攻到了孟菲斯,迫使那里的僧侶宣布他為“上下埃及之王”。迫使第二十四王朝的法老泰夫那克特投降,皮安西留下部分駐軍后返回。但是他回去不久,泰夫那克特就恢復(fù)了自己的王權(quán),還把皮安西原有的馬斯塔巴改造成了金字塔形式,此后很快流行于那帕達。

(1)皮安西的弟弟夏巴卡是第二十五王朝真正的創(chuàng)建者,曼尼托把他視為第二十五王朝的第一位法老。公元前716年他繼承了兄長的王位,決心徹底摧毀第二十四王朝,最終將俘獲的第二十四王朝的博克霍里斯法老活活燒死在他自己的王宮。

夏巴卡法老可能定都在了孟菲斯,并且采用了傳統(tǒng)的法老稱號,根據(jù)希羅多德的記載,在他統(tǒng)治埃及的時候,從不判處埃及人死刑但是卻處罰他們在本地城鎮(zhèn)修筑堤壩。對于積極對外擴張的亞述帝國,夏巴卡采取了與之有好交往的政策。他向薩爾貢二世贈送了許多禮物,并把《孟菲斯神學》原文重新刻石立碑公布于世。在卡納克神廟第4塔門上的一段銘文說,他重建這個“莊嚴的大門”。他授予他的姊妹阿蒙尼爾迪絲一世為阿蒙的“神之妻”的稱號。夏巴卡去世后被葬在巴爾卡勒山(首都那帕卡)的金字塔內(nèi)。

(2)夏巴塔卡,皮安西的長子,夏巴卡的外甥,夏巴塔卡繼位的第二年(公元前701年),亞述王薩爾貢的繼承者那赫里布又對巴勒斯坦發(fā)起進攻,并且包圍了耶路撒冷。夏巴塔卡與先前的奧索爾康四世和夏巴卡王不同,對亞述采取了徹底抵抗的政策。埃及派兵援助耶路撒冷抵御亞述的進攻,結(jié)果亞述戰(zhàn)敗。

(3)塔哈爾卡,夏巴塔卡的兄弟和繼承者。塔哈爾卡繼位后,以東北三角洲的塔尼斯為首都,繼續(xù)支持巴勒斯坦策劃反對亞述的動亂,引起了亞述帝國的報復(fù)行為。亞述王以撒哈頓率領(lǐng)軍隊度過尼羅河,在公元前671年塔哈爾卡的軍隊被以撒哈頓擊敗,孟菲斯失守。但是,在以撒哈頓撤退后,塔哈爾卡打敗了亞述的駐軍,并收復(fù)了全部失地。于是,亞述再次出兵,以撒哈頓之子亞述巴尼拔率軍重新占領(lǐng)了孟菲斯,并到達底比斯。塔哈爾卡退到那帕達,并在那里去世,埋葬于努里的一個大金字塔中。

(4)塔努塔蒙,塔哈爾卡的侄子,夏巴塔卡之子,繼承了塔哈爾卡的王位,成為第二十五王朝的末代法老。面對亞述入侵的嚴重形勢,他率軍抵達底比斯,受到了埃及人民和地方首領(lǐng)的歡迎。然后他繼續(xù)北上進軍孟菲斯,并打敗了終于亞述的王公,但是,當亞述再度侵入埃及的時候,塔努塔蒙節(jié)節(jié)敗退,底比斯失守,亞述大肆劫掠底比斯,屠殺俘虜,而塔努塔蒙萎縮在那帕達,度過了他的晚年。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