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有這么三個人。
一個是替秦始皇尋找靈丹妙藥的江湖術士,一個是寫出《道德經(jīng)》這樣巨作的哲學大家,一個是沉魚落雁的傾國美人。
這三個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身份,屬于不同的階層。

但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們都走向了相同的結(jié)局。在完成各自的傳奇后,他們突然從歷史舞臺上徹底消失,留給后人無盡的猜測與遐想。
而這一切,絕非巧合。
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去看看他們的失蹤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徐福:東渡的謎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終于實現(xiàn)了橫掃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夢想。
但是到了晚年,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卻陷入了對死亡的深深恐懼。
于是,秦始皇開始尋找天下的能人異士,希望借他們找到不老之術。
而徐福,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在了秦始皇面前。

公元前219年,徐福見到了秦始皇。
這個上知天文地理、下通航海之術的術士,向秦始皇描繪了一個令人神往的仙境:在浩瀚的東海之中,有三座神秘的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山上住著長生不老的仙人,他們藏著讓人永生的仙藥。

秦始皇被徐福的描述打動了,他決定派徐福率領船隊出海尋仙求藥。
第一次東渡的時候,徐福帶著一船的糧食、藥材和各種稀世珍寶。
船隊浩浩蕩蕩地從齊國的瑯琊港啟航。然而數(shù)月后,徐福的船隊卻無功而返。
秦始皇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后大怒,要嚴懲徐福。

徐福連忙向秦始皇解釋,在他們馬上要到達仙山的時候,海中突然沖出來很多不明生物,導致他們寸步難行,需增派弓箭手支援。
秦始皇沒有立刻同意徐福的建議,但也沒有懲罰徐福。
直到公元前210年,徐福在秦始皇最后一次東巡時,再次請求出海。

第二次東渡,徐福精心挑選了數(shù)千名童男童女和上百名的能工巧匠,甚至還有各種花卉、種子、農(nóng)具、布匹以及大量生活物資。
值得注意的是,徐福還帶了可以建國安邦的法律文書。
隨后,徐福帶著船隊出發(fā),向東海駛?cè)?,卻再無音信。

后來關于徐福的下落,除了《史記》中有一句“徐福到了平原廣澤之后,就不再往前走了,在此處安邦建國,也沒有再回去過”的模糊記載,再無任何文獻綜述有過徐福的下落。
不過關于徐福的下落,倒是在其他國家還有記錄。

在日本的歷史中,日本的和歌山縣至今保留著徐福登陸的傳說,當?shù)剡€建有徐福墓和神社。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彌生時代初期,日本確實突然出現(xiàn)了當時秦朝的農(nóng)耕文明和青銅器文化,這與徐福東渡的時間很是接近。

除此之外,韓國濟州島也有徐福登陸的遺跡,還有學者認為船隊可能到了臺灣地區(qū)......
不過具體真相是怎樣的,我們已經(jīng)不得而知了。
兩千多年過去了,徐福東渡后去往何處的真相仍然撲朔迷離,這也成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未解的難題。

老子:出關的玄機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爭霸。
當時的老子還是周王室的一個官員,并且是遠近聞名的學者了。
但是他看到在周王室的統(tǒng)治下百姓民不聊生,他逐漸萌生了辭官的念頭。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內(nèi)部起了很大的亂子,這場大亂中周王室很多珍貴典籍或丟失或被搶。
此時的老子看著周王室衰微、典籍所剩無幾,心里感到很失望,就決定離開洛邑,一路向西走,歸隱于世。
于是,老子騎著一頭青牛,簡單地收拾了幾件衣服,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老子路過函谷關的時候,守關的官員尹喜聽說老子馬上要來,就興沖沖地親自到函谷關外迎接老子。
剛一出關,尹喜就看到了一身素衣,滿頭白發(fā)、滿臉白須的老子騎著青牛迎面走來。

尹喜早就聽說老子學識淵博,深知這次能見到他的機會難得,便懇請老子是否能留下本著作,好讓自己學習一下。
老子本來婉拒后悄悄離開的,但是看見尹喜十分真誠和好學的態(tài)度,就答應在函谷關留一段時間。
幾天后,老子向尹喜辭行,走前留下了一本五千字的著作。

這本著作,就是流傳至今的《道德經(jīng)》。
這本書闡述了“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深邃思想,成為道家學派的奠基之作。
老子在書中提出“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等充滿智慧的觀點,在很多領域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道德經(jīng)》完成后,老子將竹簡交與尹喜,便騎上青牛繼續(xù)西行去了。
從此之后,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關于老子任何的記載。有人說他西去化胡,有人說他隱居終老,道教則把他奉為太上老君。

《史記》中關于老子出關的記載十分簡單,但這短暫的記載,卻給后人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老子出關時已經(jīng)年過古稀了,但他依舊在短短幾天內(nèi)完成《道德經(jīng)》這樣思想深邃的著作,足以見得他的學識淵博和思想之成熟。

而他選擇在完成著作后隱退,更體現(xiàn)了道家“功成身退”的處世智慧。
《道德經(jīng)》問世以來距今已經(jīng)兩千多年,期間被翻譯成了各國語言,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擁有一批“鐵桿粉絲”。
而老子出關的故事,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富哲理的典故之一。

這位智者的最后去向雖成謎團,但他留下的思想瑰寶卻永遠照耀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西施:紅顏的歸宿
公元前494年,吳越爭霸的戰(zhàn)火席卷江南。
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zhàn)戰(zhàn)敗,為了越國的百姓,勾踐答應到吳國為奴三年。
三年的臥薪嘗膽,讓他帶著滿腔怒火和不甘回到了自己的國家。

回國后他馬上召見了文種、范蠡等謀士,一個以美人亂吳的計策逐漸成形。
同時,一位來自苧蘿村叫做西施的浣紗女子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西施本名叫施夷光,因為住在西村而被稱作西施。

越國花費三年時間對她精心培養(yǎng),不僅讓她學習《詩》三百的吟誦,掌握六藝中的“樂”和“御”,甚至要通曉吳國方言與宮廷禮儀。
為了讓她更貼近貴族小姐的氣質(zhì),越國用最上等的絲織品為她裁制華服,還要求裙裾擺動幅度、玉佩碰撞聲響都要恰到好處。

公元前485年,當這個昔日的浣紗女站在吳王面前時,已然具備了超越真正貴族千金的儀態(tài)風范。
進入?yún)菄鴮m廷之后,西施很得夫差的寵愛。
根據(jù)《吳越春秋》記載,吳王在姑蘇臺上特意建造了春宵宮,還打造了天池和青龍舟,每天都在此處和西施玩樂。

此后吳王夫差徹底不問政事,越王勾踐知道,報仇的機會來了。
公元前473年,越國大軍一舉攻下吳國,吳國走向滅亡。
然后在吳國消失之后,西施也悄然消失在了歷史中。
《越絕書》中曾記載:吳國滅亡后,西施和范蠡一起離去,隱居于世。

唐代陸廣微《吳地記》甚至記載了二人隱居的具體路線。而《吳越春秋》則記越國把西施沉到了江里,讓她帶著這副皮囊結(jié)束生命。
這個記載更讓西施的命運變得撲朔迷離。

但嚴謹來看,先秦史料對西施記載本來就不多,西施的真實結(jié)局或許永遠都無法得到驗證了。
而真實的西施,或許也隨著春秋時期形勢的變化,永遠地定格在了某一個歷史時期的迷霧中。

結(jié)語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徐福、老子、西施這三位傳奇人物,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在歷史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們的人生軌跡雖各不相同,卻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值得后人細細品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