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張作霖與馬龍?zhí)?、吳俊升等八人結拜,結為異姓兄弟。此后,兄弟幾人互相扶持,在張作霖逐漸成為北洋軍閥奉系首領的過程中,這幾位兄弟為他提供了不少助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八兄弟之間也并非沒有矛盾,張作霖雄霸一方后,曾多次與幾個兄弟有過意見相左的時候,甚至老三馮德麟和老四湯玉麟還曾背棄過他。雖然他們之間各懷心思,處處掣肘,但只有老八張作相,對他可謂是忠心耿耿,而張作霖對他也同樣充滿信任和重用。

在舊軍閥中,張作相算不上有名氣,他既沒有獨立的地盤和武裝力量,也沒有獨立山頭。一直在張作霖身邊輔佐他。但在東北軍中,張作相的地位卻很高,前輔佐老帥張作霖四處征戰(zhàn),立下卓越功勛,后輔助少帥張學良穩(wěn)固地位。張作相一直以輔帥的角色立足于東北,是軍中當之無愧的第二號人物。

張作相于1881年出生在錦州義縣,父親靠著種地養(yǎng)活一家人,盡管每日辛勤勞作,還是難以維持家用。于是,農(nóng)閑時,張父又做起了“吹鼓手”,每當有婚喪嫁娶之事,他便來賺點錢補貼家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作相是家中長子,因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他一直沒有上過學,到9歲時,既沒學名也不認識幾個字。

張父張母雖然認為孩子走科舉這條路行不通,但卻也想要讓他識字,也能他能夠避免像自己一樣的命運。

于是,張作相被送進了本村的私塾里,“作相”這個名字就是私塾先生給他起的。張作相發(fā)跡后,為舉薦了那個給自己起名的私塾先生了個小官。

受限于經(jīng)濟原因,張作相只在私塾待了三年便輟學在家,除了下地干活外,還學習了泥瓦匠的工作,給別人打下手。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東北地區(qū)陷入戰(zhàn)亂。張作相一家的生活也受到了影響。不久后,他來到族中一位叔叔家里做工,勉強謀生。這一時期,他與堂兄因一次打架斗毆被仇家盯上,堂兄因此沒了性命。張作相也離家出走,流落到了奉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時期,張作相受盡人間冷暖。為了活下去,他做過泥瓦匠、四處打短工,盡管已經(jīng)十分辛苦,但還是吃不飽飯。還幾次因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被當作叫花子,甚至一度被巡邏的清兵無辜毆打攆走。

在苦難中掙扎求生的張作相,逐漸萌生了反叛社會,出人頭地的念頭。1901年,在社會上混了幾年后,張作相交了幾個過命兄弟。這一年,年僅20歲的他和幾個兄弟闖入了仇人家中,將打死自己堂兄的兇手殺死。

事后,張作相等幾人當起了土匪。因為人少勢弱,擔心總有一天被剿滅,張作相幾人一商量,決定去投奔同樣落草為寇的張作霖。

張作霖聽到張作相的名字后,驚覺兩人名字只差一個字,但他們并非一家人,更不是親兄弟。張作霖對他的加入自然十分歡迎。幾支人馬會合后,漸漸發(fā)展到了200多人的隊伍,勢力日益強大。周邊土匪對他們虎視眈眈,官府也時刻想要剿滅他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一次作戰(zhàn)中,張作霖深陷重圍,命懸一線,當時,張作相冒著槍林彈雨沖進去救出了他。兩人也因此成為生死之交。

1903年,張作霖被官府收編,搖身一變成為了官身,張作相也緊隨大哥走上了仕途。1907年,趙爾巽將全省舊軍隊編為八路巡防隊,張作霖擔任前路統(tǒng)領,張作相則為營長。此后,張作相一直跟隨在張作霖身后,忠心耿耿,四處拼殺。

民國成立后,張作霖部編為奉天陸軍27師,幾年后,張作霖在奉天的勢力逐漸發(fā)展壯大。1916年,張作霖出任奉天督軍兼省長,主政奉天之初,張作霖在用人方面與結拜兄弟湯玉麟產(chǎn)生矛盾,兩人反目,事態(tài)進一步升級。

在這一關鍵時刻,張作相選擇支持張作霖,與他一起對付湯玉麟,這讓張作霖很受感動,并將他當作了自己最可信任的兄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19年,張作霖將奉天的安全工作交給張作相,任命他為奉天警備總司令,并擔任27師師長。如此要職,足見張作霖對他的信任。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張作相開始重點培養(yǎng)張學良,因為他早已摸透了張作霖的心思,張作霖做事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必須把握好分寸。而在臺前唱戲的自然就成了張作相的工作。但張學良之所以能夠在奉軍中迅速崛起,實際上是張作霖在背后撐腰。張學良晚年在提及自己在奉軍中的發(fā)展時,還曾感慨:

“我在東北軍能夠短時間就做到那么高的位置,不是因為爸爸特意的關照,全仗著老叔張作相的幫忙?!?br/>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作相雖然兄弟八人中最有能力的,但他為人卻是最忠心不二的,且沒有野心,無怨無悔地承擔起了輔帥的重任。

張作相為人忠厚,有俠氣,更有大局觀。1921年,張作霖計劃讓他擔任黑龍江省督軍。不料,他卻推薦了吳俊升,直言“這對我們的前途和事業(yè)都有好處”。像這樣婉拒升遷的情況還有幾次,并非因為他能力不夠,資歷不夠,而是他為了東北軍的團結和大局考慮。張作相的高風亮節(jié)也為他在東北軍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1925年,郭松齡起兵反叛兵敗身亡,在討論善后事宜時,張作霖有意將郭松齡的部屬“一律根除”,吳俊升、湯玉麟等人也十分贊同,但他們的目的是想要“借刀殺人”,以此來削弱張學良的勢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在這時,張作相卻一再苦勸張作霖“網(wǎng)開一面”,盡管這一意見遭到了多數(shù)人的反對,但他依舊堅持,在會上竭力辯論達兩個小時之久,最后甚至失聲痛哭起來,哽咽地表示:

“如果非要殺掉他們,那就先殺了我張作相吧。”

最終,張作霖沒有在軍中大開殺戒,這也避免了奉系內(nèi)部一場自相殘殺的慘劇。而張作相的哭諫也為他在奉軍上下贏得了更多聲望。

1928年,張作霖被日軍炸死,張學良遠在北京。東北軍群龍無首,內(nèi)部就將來由誰主政展開了激烈爭論。張作相一度被公推為東三省保安司令,軍中甚至親自將印信和公推書送到他家中。但張作相態(tài)度始終如一,堅持表示一切等張學良回來后再說。

13天后,張學良回到奉天,一邊處理父親后事,一邊與軍中元老討論由誰主政東北。期間,他曾三顧茅廬,請張作相主政東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唾手可得的名利、地位,張作相堅決推辭,并支持張學良上臺,直言:

“老帥在世時,常要我關照漢卿,我如就任此職,無顏對九泉之下的老帥。漢卿年輕有為,子承父業(yè)名正言順,大敵當前不能再拖了?!?br/>

就這樣,張學良上臺了,而張作相而已如所說的那般,盡心竭力輔佐張學良,維持東北穩(wěn)定。

1933年,張學良下野,張作相舉家遷往天津,退出軍政界,過上了養(yǎng)老生活。西安事變,張學良被蔣介石幽禁后,他還曾四處奔走,設法營救,但終究未能成功。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張作相在東北有著極高的聲譽和威望,為此,蔣介石多次邀請他出山,在東北任職,但均遭到他嚴詞拒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蔣介石戰(zhàn)敗逃往臺灣時,還曾派人請張作相一同赴臺,并送來了飛機票,為其一家人預留下空位。張作相仍然不為所動。

張作相雖然也曾是軍閥,但在涉及國家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他始終有著自己的堅持。抗日戰(zhàn)爭期間,閑居天津的他,多次拒絕為日本人做事,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

此外,張作相還曾支持兒子張廷樞奔赴抗日根據(jù)地,參加八路軍。

日軍在東北肆虐、侵略期間,在東北軍中任職的張廷樞率112師奮起反抗。1933年4月底,中共向張廷樞軍中派去了秘密黨員張公干、李平一等同志,張廷樞對他們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并向他們承諾說:

“是我請你們共產(chǎn)黨來的,這事只能我一個人知道?!?br/>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工干等人在112師內(nèi)多次受邀擔任教官,為軍中戰(zhàn)士們上政治課。當時,112師內(nèi)部的進步氛圍十分濃厚。

1935年底,因?qū)κY介石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做法不滿、失望,張廷樞向張學良辭行,離開了東北軍。面對張學良的極力挽留,他直言:

“如果東北軍去打日本,我第二天就來報到?!?br/>

在他的影響下,東北軍中接連有4位高級將領離開。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蔣介石幽禁,張廷樞曾四處奔走想方設法營救,但沒能成功。他們在看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后,決定奔赴革命根據(jù)地。

1937年8月,張廷樞來到太原,此時,這里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名來自東北的愛國學生和中下級軍官了。張廷樞的到來,讓大家找到了主心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快,張廷樞便找到了周恩來,并向他表達了希望抗日報國的愿望。周恩來聽后,十分歡迎。不久后,在周恩來和八路軍總部的直接關心和領導下,太原八路軍辦事處專門為他們創(chuàng)辦了訓練班。

兩個月后,張廷樞率領訓練班的100多人抵達八路軍總部,他們獲得了“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的番號,張廷樞被任命為司令員,為加強軍中政治工作,八路軍總部還為其安排了政治部主任。毛主席和朱老總還曾親切接見過他們,對他們的抗日精神表達了敬佩。

1938年,張廷樞來到延安,并進入抗大學習,這一時期,他與多名共產(chǎn)黨將領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抗大畢業(yè)后,他便隨聶榮臻開展起了組織抗日游擊隊的工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0年,張廷樞因病情嚴重,經(jīng)黨中央批準,前往香港治病。此后幾年,他一直處于療養(yǎng)狀態(tài)。雖然沒有出現(xiàn)在抗日戰(zhàn)場上,但他卻時刻關注著國內(nèi)抗日的發(fā)展。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張廷樞拒絕蔣介石拉攏,并支持共產(chǎn)黨的主張。

張廷樞最遺憾的是,沒能親眼見證新中國的誕生。

北京解放后,他在共產(chǎn)黨內(nèi)的許多老友前來看望他,并叮囑他好好養(yǎng)病。但1949年7月23日,張廷樞還是病逝了,時年45歲。

參考資料:海燕2016年11期、做人與處世2016年9期、沈陽日報、人民網(wǎng)、抗日戰(zhàn)爭紀念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