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到,現(xiàn)在農(nóng)村,外出的務工和經(jīng)商的人越來越多,每到清明的時候,都想回到家鄉(xiāng)掃墓。
可是,有的人手上有很多的事放不下,回不了家;有的人則怕清明期間是人們出行的高峰期,回鄉(xiāng)的人很多,路上堵車;有的人買不到回鄉(xiāng)的車票和機票。

心里惦念著家里的祖先沒有人祭掃,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國古代在外的游子也有很多,那時的交通更不發(fā)達,回鄉(xiāng)的路就更加艱難,那么,古代遠方的游子身在異鄉(xiāng),又是怎樣祭掃的呢?
最來我讀到唐代詩人王建寫的一首詩,名叫《寒食行》,現(xiàn)將這首詩抄錄如下: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垅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
牧兒驅(qū)牛下冢頭,畏有家人來灑掃。
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xiāng)拜。
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但看垅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br/>
這首詩寫的就是唐代寒食期間,人們出城祭祀和掃墓的情景。

這里要說明一些,寒食掃墓的習俗,是唐宋時期的習俗。《湖廣志書》記載:
“墓祭,士庶不令廟祭,宜許上墓,自唐明皇始?!?br/>
到了明清以后,因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緊挨在一起,又因為古代寒食禁火三日,無法焚燒紙錢,到了明清以后,寒食上墳掃墓祭祀的習俗,也就慢慢移到了清明期間,也就是清明節(jié)前后。
現(xiàn)在很多地方的傳統(tǒng)習俗,寒食節(jié)這天不生火,也就不能燒紙錢,寒食節(jié)那天倒成為了掃墓的忌諱之日,也就說,寒食這天不能上墳掃墓。
《舊唐書·玄宗本紀》里有這樣的記載:“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恒式”,由此可見,寒食上墳掃墓,是因為有些地方有這樣的風俗,在唐玄宗時期被“編入五禮”固定下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間都認同這種習俗,正如上面王建詩中所說的“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這就是對朝廷將寒食掃墓“編入五禮”。
因此,寒食掃墓的規(guī)定,在歷史上走得不是很遠,禁火是其消失的主要原因。這樣才使得寒食掃墓在后來演變?yōu)榍迕鲯吣埂?/p>
由此可見,唐宋時期的寒食掃墓,就是現(xiàn)在的清明掃墓,只是時間略有不同而已。
上面摘抄的王建詩中有一句“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xiāng)拜”,這句話的現(xiàn)代文的意思是,遠方游子無法回鄉(xiāng)掃墓,只能帶著妻兒兄弟姐妹在水邊遙祭祖先,朝著故鄉(xiāng)的方向跪拜。
這種“無墳”的“水頭祭”,也就成為后代在清明期間,遠方游子祭祀的一種習俗,直至現(xiàn)在,民間還有這樣的祭祀習俗。

這種祭祀方式,不同的地方名稱有所差別,有的還叫水頭祭或河祭、水祭等,有的叫遙祭,有的叫望祭,有的叫飛祭等。我家鄉(xiāng)把掃墓祭祀叫掛青,也就把這種祭祀叫掛飛青。
在南方農(nóng)村流傳一句俗語說:“三月三、清明日、九月九,無事不到河邊走”,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民間遙祭流傳下來的習俗。
南方各地掃墓的日子差別較大,有三月三掃墓的,有清明節(jié)掃墓的,有重陽節(jié)掃墓的。南方各地民眾在歷史上遷徙頻繁,規(guī)模比較大的就有兩次,一是元末明初的江西、福建等填湖廣,二是清康熙時期湖廣及江西等填四川,民間稱為“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
這些被迫遷居他鄉(xiāng)的人,每到掃墓祭祖的節(jié)日,因無墳可上,只能在溪邊或河邊進行“水頭祭”。

于是,到了這三個節(jié)日,民間認為,有人到溪水、河水邊遙祭社祖先,亡靈會順著水流到祭祀的地方去,接受后人的祭祀,這些日子的河水、溪水被亡魂污染,需遠離溪流和河流。
舊時一些人為了生計,遠離家鄉(xiāng)外出謀生,到了掃墓祭祖的節(jié)日,也無墳可上,也只好在溪邊或河邊遙祭。
到后來,民間的遙祭習俗進一步得到拓展。
一些失去墳墓的后人,因為沒有墳墓可上,也采用這種方式進行祭祀。

比如,因當?shù)匕l(fā)嚴重地質(zhì)災害,先祖的墳墓被毀滅,沒有任何蹤跡,還有在歷代或歷次的各種基建中,墳墓的后來來不及遷墳,就被毀掉了,再就是歷次戰(zhàn)爭陣亡的人員,因失蹤或者找不到墳墓,如此等等,到了清明期間,其后代也采用這種祭祀。
遙祭的方式和程序,與當?shù)厣蠅灥募漓肓曀资且粯拥模皇遣挥每城嗪吞硗?,把河水和溪水當成先祖的墳墓?/p>
不同的地方是,如果是遠方游子祭祀,家鄉(xiāng)有墳墓,就朝家鄉(xiāng)的地方跪拜或作揖,失去墳墓的,則朝原來有墳墓的地方跪拜或作揖,其他死亡地方不明的,只好朝河水或溪水跪拜或作揖。

清明期間掃墓,不管在哪些祭祀,也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祭祀,都屬于一種祭祀祖先的活動,都是后人為了表達孝道,以及對先人懷念之情的一種祭祀方式,也是后人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表達。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