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 | 海露花

提到海南,人們大多會想到海口、三亞、文昌等熟悉的旅游城市。

而位于海南東部的瓊海,仿佛未貼上“商業(yè)化”標簽的特別存在,雖然它不缺少海濱風光和歷史文化,亦有獨特的美食和生活氣息。

在南海的潮聲之中,漁港煙火和南洋記憶,共同營造出了這座小城不可錯過的限定浪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瓊海博鰲海景。(圖/圖蟲創(chuàng)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瓊海的歷史,可以從一處港口說起。

位于萬泉河入???/a>的瓊海,有著海南最大的遠洋漁業(yè)港口——潭門漁港。潭門港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自宋代起就是漁民捕魚避風的港口,被稱作“千年漁港,南海之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瓊海潭門港。(圖/視覺中國)

蘇德柳家藏《蘇氏族譜》記載,潭門蘇氏的祖宗于明代成化四年(1468),遷至潭門從事漁業(yè)捕撈工作。和其他海南漁民不同,潭門港的漁民尤其擅長遠洋捕撈。在海南漁民手中流傳的《更路簿》(一種航海指南工具書)上,開篇便記載:“自大潭過東海,用乾巽駛到十二更時,使半轉回乾巽巳亥,約有十五更?!?/p>

而“東?!本褪乾F在的西沙群島,據廣東省及海南行政區(qū)1977年和1982年兩次調查,歷史上經常前往南沙及西沙群島進行生產活動的漁民,數海南島的瓊海和文昌兩地最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潭門漁港停泊的漁船。(圖/圖蟲創(chuàng)意)

除了風險、成本較高的遠洋捕撈,潭門漁民們還喜歡捕撈海參、馬蹄螺和珍貴的活魚。海魚可以在碼頭現買現做,當地流傳著海南海鮮甲天下,潭門海鮮甲海南的說法。

凌晨四五點,海上的霧還沒散去,潭門漁港已經被各種忙碌的聲音填滿,漁船啟動的聲音、卸貨的吆喝、進貨商和漁民們的交談聲……這里的日常生活在熱鬧的海產早市中掀開帷幕。

與“瓊?!敝嗪魬模水數貧v史悠久的漁耕文化,自然還有美妙的海景風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潭門沙灘。(圖/視覺中國)

近些年,潭門鎮(zhèn)的孟菜園段海域,也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門打卡地。這段海域冬天風浪大,會把海底白色的珊瑚石沖到岸邊,使得約500米長的淺灘被大量的白色石頭所覆蓋,讓清澈的海水透著乳白色,因此被稱為“牛奶?!薄?/p>

在離潭門不遠的博鰲鎮(zhèn),河流入??谔幮纬闪艘粭l狹長秀美的沙洲,被稱為玉帶灘。

海灘的一邊是波濤洶涌的南海,一邊是靜靜流淌的萬泉河入海水道,金色沙灘將海水與河水巧妙分隔,景觀獨特而壯麗。站在高處俯瞰,蜿蜒的沙灘宛如玉帶飄落碧波之中,夕陽染金海面,是瓊海讓人心醉的美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玉帶灘入海口。(圖/視覺中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瓊海博鰲鎮(zhèn)的留客村,有座被譽為“僑鄉(xiāng)第一宅”的百年老宅——蔡家宅。它由印尼華僑蔡家森兄弟于1934年建成,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

青磚黑瓦和水泥結合,花紋既有中國的飛檐翹獸,也有古羅馬浮雕,顏色是以橙、綠、紅為主的東南亞風格。院內還有南洋風格的棕櫚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蔡家宅。(圖/圖蟲創(chuàng)意)

作為海南人“下南洋”的重要起點,瓊海承載著深厚的僑鄉(xiāng)文化與移民記憶。

瓊海人的“下南洋”故事始于清代。清末民初,海南經濟凋敝、兵匪橫行,加上當地臺風頻繁,生存壓力迫使青壯年冒險出海謀生。當時,不少瓊海人在東南亞從事漁業(yè)、雜工,后來慢慢開始經營餐飲、橡膠種植等產業(yè)。

此外,瓊海也是后來“二次移民”的重要中轉站,很多從閩粵遷入海南的移民,又因資源短缺等生存問題,選擇再次從瓊海博鰲南下。到20世紀40年代,瓊海籍的華僑已經達到了55萬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充滿南洋風情的建筑。(圖/蚯蚓 攝)

華僑通過“僑批”(一種匯款和信合一的特殊郵寄方式)回饋家鄉(xiāng)、聯絡情感,這些“僑批”支撐著留在當地的家庭。如今的瓊海,幾乎每家都有僑眷。本地人朋友蚯蚓告訴我,在她的生活中,華僑的印記一直都在,如華僑圖書館、華僑幼兒園、華僑新村等。

蚯蚓的奶奶也是華僑。1937年,為了躲避戰(zhàn)亂,家人帶著年僅1歲的她從文昌逃到了新加坡。一直到日本投降后,奶奶才開始讀書,同學里有來自福建、潮州、浙江的,學校老師也都是中文和粵語混著講。因此奶奶掌握了粵語、英語、海南話和普通話。

17歲那年,奶奶和一群海南的年輕人一起偷偷從新加坡回到瓊海。他們大都因為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想要回來建設家鄉(xiāng)。奶奶是和男朋友一起私奔回來的,雖然后來發(fā)現被男人騙了,但也就這樣留下來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海南省瓊海市嘉積鎮(zhèn)溪仔老街的居民在“送燈”。(圖/視覺中國)

后來奶奶遇到了同樣離了婚的爺爺,二人結婚生了四個孩子,蚯蚓的爸爸排行老二。蚯蚓常聽媽媽說,爸爸年輕的時候有很多新加坡寄來的“南洋貨”穿,在一眾年輕人里很突出。

蚯蚓的奶奶一直很節(jié)儉。到20世紀90年代,每天下班回家還是要做手工賣錢貼補家用,編一個多小時的包,也就賺1塊錢。“那會家里人每每聚在一起時,難免感慨,如果奶奶一直在新加坡就好了?!彬球菊f。

因為這樣獨特的僑鄉(xiāng)文化,瓊海很多地方有著東南亞元素。

瓊海的中原鎮(zhèn),別名“南洋風情小鎮(zhèn)”。街道上遍布的藤蘿雨樹,便是1982年由華僑南洋引進種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高大的藤蘿雨樹為行人和車輛帶來涼爽的綠蔭。(圖/視覺中國)

而走進博鰲鎮(zhèn)的蔡家寨、南強村,不僅能欣賞到很多南洋風格的老建筑,還能偶遇不少東南亞帶回的如木鐘、瓷瓶、吊燈等物品。走在瓊海的路上,濃濃的南洋氣息撲面而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瓊海常住人口只有50多萬人。作為一座小城,這里的生活節(jié)奏是更從容平和的。瓊海人的性格內斂、柔軟,有著一種獨特的閑適感。

清晨的瓊海嘉積老城區(qū),賣早點的攤主和街坊們邊招呼生意,邊閑聊家常。摩托車是這里最常見的交通工具,鎮(zhèn)上的人們喜歡騎著兩輪車慢悠悠閑逛。

蚯蚓告訴我,如果你在瓊海路邊,遇到大叔開著摩托車路過,打了聲喇叭,朝你使了個眼色,別害怕,他是在問你坐不坐車?!艾F在摩托車師傅的生意不好,收費也貴。我記得小時候2.5公里左右差不多3塊錢,現在有時候是7到10塊錢?!彼f。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春節(jié)期間的嘉積鎮(zhèn)溪仔老街。(圖/視覺中國)

另一個獨特之處是,瓊海的公交車可以捎帶物品。往返嘉積和下面城鎮(zhèn),比如大路、塔洋、白石嶺的公交車,常常都會有人寄遞一些物品。

蚯蚓記得,小時候坐在車上,有些人路過囑咐售票阿姨一句,交完錢告訴她取貨人在哪里取,就算捎帶成功了。有時也會留張字條,主打一個隨意。現在,也可以去瓊海汽車站正規(guī)地購買這個服務。

下了車,無論是漫步在騎樓老街,還是徑直走到瓊海南門市場,你總能發(fā)掘各種古早美食。本地人喜歡的獨特食物叫作“公道”,在瓊海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公道”的攤位、門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瓊海,不管男女老少都流行吃“公道”。(圖/視覺中國)

這樣的“公道飯”,誕生于1950年代的瓊海農村地區(qū)。當時物資匱乏,普通家庭難以獨自享用雞、鴨、鵝(統(tǒng)稱“三鳥”),于是幾戶人家往往會湊錢合買一只,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公道頭”主持分配,確保每戶都分到等量的食物,因而得名“公道”。

從1980年代起,瓊海嘉積鎮(zhèn)的路邊攤會以“公道飯”的形式,售賣給司機等在戶外工作的群體,標配為一碗肉、一個飯團、一份湯,價格很實惠。

而如今,“公道”作為一種傳統(tǒng)快餐被保留了下來。瓊海的很多飯店會直接以“公道”命名,如“王記公道”“平姨公道”。菜品通常以白斬“三鳥”為主,顧客可自選部位,搭配南洋風味的斑斕葉飯團,便宜又好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廚正在準備“公道餐”。(圖/視覺中國)

在傳統(tǒng)飯菜之外,瓊海本地的清涼甜品也遍布大街小巷。海南人對甜品的熱愛程度極高。瓊海的甜品店通常叫“雜糧店”,還有遍布雜糧店的“雜糧一條街”,主要售賣各種甜點和小吃,如瓊海清補涼、芒果腸粉、南瓜淡奶布丁……

同樣是因為20世紀初華僑帶回種植咖啡豆,咖啡也成為了瓊海人熟悉的存在。在海南,咖啡被叫作“歌碧”,“歌碧歐”曾經特指加糖的黑咖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開在老建筑里的咖啡店。(圖/蚯蚓 攝)

近些年,瓊海的咖啡館也越開越多,比較知名的“老南洋咖啡館”,坐落在一棟南洋風格的90年代建筑里。還有近些年開起來的精品咖啡館,如年輕人喜歡去的“涼房coffee”“光和影咖啡社”“千尋咖啡館”等。對于平時生活在北京的蚯蚓來說,這些瓊海的咖啡館,反而是家鄉(xiāng)另一種“親切”的存在。

當游客們爭相奔赴人擠人的熱門海灘,閑適、安靜的瓊海,已經給出了海島生活的另一種答案。當歷史的記憶流過萬泉河,這座被時光偏愛的小城,自有它今天的浪漫。

參考資料:

海南日報(2018)《潭門港:自古遠航耕深?!?/p>

海南日報(2023)《古鎮(zhèn)僑韻入海流》

中國僑網(2024),《這座吸引全球目光的小鎮(zhèn),與僑有著不解之緣》

瓊海市融媒體中心(2025),《五一”去哪玩?瓊海這七條主題旅游線路就等你來》

編輯:曾寶氣;校對:遇見;排版:彭圣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會去瓊海度假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