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腹地的金昌市,金川集團鎳電解車間,柴國梁指尖輕觸電解槽沿,銀灰色鎳板在溶液里泛著冷冽光澤。這位扎根生產線三十年的“鎳匠”,用畢生心血只為專注做好一件事——做優(yōu)“中國鎳”。

1994年,文科出身的柴國梁初入鎳電解車間時,面對復雜的冶煉參數(shù)“兩眼一抹黑”,他暗下決心選擇以勤補拙。深夜的臺燈下,《濕法冶金手冊》《鎳冶煉》的書頁被翻得卷邊泛黃;晨光微熹時,他已蹲在電解槽旁記錄數(shù)據(jù),不斷積累現(xiàn)場實踐經驗。誰也沒想到這個文科出身的“小白”,會成為掌握可溶陽極、不溶陽極電解提取鎳金屬產品生產技術的“雙料專家”,成為車間內的濕法冶煉特級技師、有色冶金高級工程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隴原工匠”等諸多稱號。
“我的心就在電解槽上,每天不到電解槽上去聞一聞酸氣,我的心還真不踏實?!辈駠簬缀跆焯於际琼斨切莵?,披著月光去,電解槽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他。
特別是2012年盛夏,全球最大的單體電解鎳生產線——金川公司6萬噸/年電解鎳擴能技術改造項目進入攻堅期。柴國梁帶領團隊吃住在車間,硬是憑著執(zhí)著的韌勁和忘我的精神,保證了新項目的達產達標。在項目投產期間,他帶領團隊通過大量的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崗位職工勞動強度,有效改善現(xiàn)場作業(yè)環(huán)境,提高了電解鎳產品質量,使勞動生產率由80噸/人·年提升到了118噸/人·年。
柴國梁與技術員在電解廠房交流技術難題
創(chuàng)新,始終是這位“隴原工匠”最鮮明的底色。2018年,由其主創(chuàng)的《高品質電解鎳生產集成裝置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項目,生產的高品質電解鎳填補了國內空白,不僅打破國外壟斷,更挺進亞洲、歐洲高端用鎳市場,每年增創(chuàng)經濟效益7500萬元。三十年間,柴國梁斬獲2項發(fā)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由他領銜的柴國梁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攻克了一個個生產難題,將中國鎳的應用版圖拓展至航空航天、電池、造幣等高端領域。
在培養(yǎng)新一代“鎳匠”的道路上,作為領軍人才的他,針對新時代青年員工的特點,從管理培養(yǎng)等方面創(chuàng)新出一套針對性強、適用性廣、效果顯著的新員工“1133”培養(yǎng)法及PDCA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已培育出24名技師、12名高級技師,200余名職工取得相應職業(yè)技能鑒定證。柴國梁與金昌技師學院合作開發(fā)的課件《鎳電解工序關鍵控制點》,將“疑難雜癥”轉化為教學案例,正通過金昌技師學院網校推廣使用,每年使500多名產業(yè)新兵受益。

柴國梁在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與職工交流
每天清晨,柴國梁仍保持著早到車間的習慣——這是他雷打不動的“設備問診時間”。全國技術能手、甘肅省勞動模范、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一系列榮譽背后,是他披星戴月的在崗記錄。三十年如一日,專注于做好“中國鎳”這篇文章,是他對金川事業(yè)的鄭重承諾,也是對“中國夢”的癡心守候。(金川集團供圖)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任磊
責任編輯:車丹清
來源: 中國甘肅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