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NIGHT
去福建泉州旅游,到那兒才發(fā)現(xiàn),游程上竟沒有安排5A級景區(qū)清源山,感覺有點遺憾。第三天下午,導游安排去西街自由活動,我想了想,決定還是先去清源山。
清源山腳下,有中國現(xiàn)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份最遠的老子石雕造像,并有“道德經(jīng)”文化系列公園。仰望清源山,其主峰不算高,有景交車可以直達觀景臺,憑高遠眺泉州全城。
可惜天公不作美,空氣中飄著懸浮霧霾,素有“鯉城”美譽的泉州形狀看不真切。再乘坐景交車下山,須等45分鐘,周圍似乎無處可逛。邊上南臺巖景區(qū)有座南臺寺,全國佛協(xié)原會長趙樸老題寫的“佛光普照”匾額高懸門楣,寺廟內(nèi)還有康有為題寫的“應無所住”木匾,看來寺廟與佛界名人淵源頗深。
寺廟內(nèi)靜悄悄的,既然“應無所住”,內(nèi)心也就不再糾結。能夠一覽無余鯉城固然令人喜悅,朦朧景致也能激發(fā)一種美好的遐想。
再次查看清源山,地勢平緩,石階規(guī)整有序,不妨走下山去,權作鍛煉,說不定比景交車還早到山下停車場呢。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其實上山并不容易,但心懷登頂夢想,一鼓作氣奮勇登攀,累并快樂著。而下山時豪氣耗盡,順勢而下時又難以收住腳步,膝蓋受力過度,對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尤為受累。清源山屬于花崗巖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不定、巖石突兀。山頂石階規(guī)整寬大,越往下則隨意性越大,每塊石階均為人工斧鑿,高低、寬窄、厚薄都不相同,有時兩塊石階很近,有時卻懸空八尺,徹底打亂了游客下山的步履節(jié)奏感,一些轉彎險要處甚至都沒有欄桿、鐵鏈,讓人心生緊張,兩股戰(zhàn)戰(zhàn)起來。
哼哧哼哧中,鼻息開始粗重,對周圍景致也不感興趣,只是悶著頭趕路,怕天黑路更不好走。峰回路轉,同伴被落在后面,不知道還遲滯在哪段山路上。
突見一處觀景臺,夕陽西下處,正是泉州全城,此刻霧霾消散,遠處草木含翠、屋舍儼然、碧水環(huán)繞,隨手一拍都是一幅絕佳勝景照。
看得一陣,同伴慢悠悠下坡而來,我大呼小叫地招呼他趕緊過來。同伴擺手道:“不急不急,剛才‘一線天’看到?jīng)]有?”我一臉懵。同伴呵呵笑:“我見你慌不擇路,叫你也沒聽見。一線天有塊摩崖石刻,上面的書法很有點味道。”我啞然,確實根本沒注意到。
太陽隱在云彩后,夕陽漸漸收斂了最后的光芒。
山腳下傳來汽車聲,馬上就到山門了。同伴心生感慨:“我們都是老年人了,盡管走的是下坡路,但你發(fā)現(xiàn)沒,只有走下坡路才能漸入佳境,發(fā)現(xiàn)平時難以看到的美景?!?/p>
我內(nèi)心一震,不覺扭頭,覺得此話大有深意。同伴神色自若、不急不躁地走著。我暗想,人們常說登攀猶如人生,上坡時都奮勇爭先,面對美景也毫不留戀,以為最美的景致還在更高處。等到登頂后,閱遍登攀的酸甜苦辣,此時即使把欄桿拍遍,也無奈只能謝幕退場,而走下坡路時,猛然意識到所見之景,即使平淡如幾縷炊煙、幾間茅舍、一道溪流,也蘊含著人生無盡的況味。正因為走的是下坡路,拋卻了目的性,變得輕松自在起來,才漸入佳境,當然這個“境”是“心境”。
作家周大新在《天黑得很慢》一書中寫道:“人從60歲進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來進入到黑暗世界,這段時間里有些風景應該被記住。記住了就會心中有數(shù)。這樣,當你一旦需要面對時,你才不會慌張?!贝嗽捳f得質樸,也很現(xiàn)實。只有充分準備好包容黑暗之心,才能漸入佳境,才能記住曾經(jīng)擁有過的佳境之美。

投稿可發(fā)至zfk@yptimes.cn
作者 |王智琦
編輯 |顧金華
誦讀 |洪穎琪(復旦大學)
音頻 |張木陽(復旦大學)
視覺 |邱麗娜 劉晶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