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哥蹲在老屋墻根抽煙,手指反復摩挲房產證——新規(guī)落地前,他得弄明白城里落戶的閨女還能不能保住宅基地。

村里這兩年怪事不少:有戶人家兒子在城里買房遷了戶口,老人走后老屋漏雨沒人修,房梁一塌,村集體轉頭就說要收地。
“葉落要歸根”,可根底下的宅基地,如今不是想留就能留的——5月1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一施行,多少家庭的“宅基地賬本”得重新算。先說城里落戶的娃。以前都覺得“父母的房子就是我的”,現在才知道,房子能繼承,宅基地卻只認村集體成員。
就像村東頭張姐,早年把戶口遷去省城,父母走后想著老屋是個念想,結果兩年沒回去,屋頂瓦片被風雨掀了大半,村委會上門說“房塌了地就得收”。
“那可是爸媽住了一輩子的地方,咋說沒就沒了?
”張姐逢人就嘆氣,可新規(guī)明明白白寫著:宅基地屬集體,房子滅失,使用權就跟著沒了。再說分戶拿了新地的娃。
農村講究“一戶一宅”,可不少人家兄弟分了家,還盯著父母的老宅——這下政策卡死了:拿了新宅基地,就不能再繼承父母那塊。
老王家倆兒子最典型:老大早年分戶批了新地,老二留在老宅照顧父母,想著以后能全接手。

哪知道新規(guī)一來,老大說“我有繼承權”,老二說“我沒分戶該全歸我”,鬧得村委會天天上門調解。“都是一家人,為塊宅基地撕破臉,圖個啥?”村支書直搖頭,可政策擺那兒,分戶拿新地的,就是沒了老宅宅基地的繼承權。
最揪心的是違建房。
有些老鄉(xiāng)覺得“自家地想咋蓋就咋蓋”,在耕地上蓋房、沒審批就擴建,結果辛苦蓋的房,轉眼成了“違建”。去年鄰村老李家就吃了大虧:兒子花20萬給父母翻修老屋,誰知道老屋蓋在耕地上,新規(guī)一查,挖掘機直接開過來,20萬打了水漂。“早知道先去問問村委會,也不至于血本無歸。
”老李蹲在廢墟前抹淚,可違建就是違建,政策面前,沒半點情面可講。
最近村里還來了些“熱心中介”,說“交兩萬塊就能永久繼承宅基地”,不少老人差點上當?!罢厥羌w的,個人只有使用權,哪能花錢買永久?
”村支書扯著嗓子在大喇叭里喊,可總有些老鄉(xiāng)心里犯嘀咕:“真的沒別的法子保住老宅?
”其實辦法不是沒有。家里有城里落戶子女的,趕緊看看老屋有沒有裂縫、漏雨,該修就修,別等房塌了地被收;分戶拿了新地的,別再盯著父母老宅,免得兄弟反目;想蓋房的,先去村委會問清楚審批流程,別稀里糊涂成了違建?!罢卟皇且赵鄣牡?,是要把規(guī)矩定明白。

”我個人覺得,老宅是咱農民的根,可這根能不能保住,得按規(guī)矩來。
現在政策風向明明白白:戶口遷出的,房子是“護身符”,保住房才能保住地;分戶拿新地的,別再對父母老宅“有想法”;蓋房先審批,別讓血汗錢打水漂。還有些細節(jié)咱得慢慢琢磨:比如歷史遺留的老宅問題咋處理?
分戶時沒批新地的算不算“一戶一宅”?
這些還得咱多去村委會問問,別等著問題找上門。
摸清政策賬,守住老宅基,別等吃了虧,才知道規(guī)矩早就在那兒擺著。
宅基地連著咱的根,弄明白政策,才能讓根扎得穩(wěn)當,讓后輩回村時有處落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