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a class="keyword-search" >詩詞中,寫景和抒情,景語和情語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沒有固定模式,也沒有優(yōu)劣之分。常見的形式有下面一些:

01
前景后情
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前四句寫景,是景語,后四句是抒情,是情語。
立即成為尊貴會員
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前兩句寫廬山之景,后兩句寫由景產(chǎn)生的哲理感悟,也屬情語類。
范仲淹的《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lián)Ц咝莳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上片主要寫景,一幅悲涼的秋景。下片主要抒情。滿腔懷思的愁情。
02
前情后景
如王勃的《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前半首是久客思歸之情(“長江悲已滯”屬準情句),后半首是風吹葉落之景。由“況屬”一詞把久客思歸之情與風吹葉落之景連接起來,彼此滲透、融合為一,加濃了情的悲愴色彩景的感染力量。
陳亮《水龍吟》中的“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寫景。張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上兩句抒情下兩句寫景。

03
情景相間
如馬戴(唐)的《落日悵望》: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全篇是寫“落日悵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前云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xiāng)“念”,繼而是夕陽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fā)展、深化。這種層層遞進、曲達其意的寫法,更有妙處。
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開首“寒蟬”三句,是景語,接下“都門……凝噎”是情語,“千里煙波”二句又是景語,“多情……清秋節(jié)”二句是情語,接“今宵……殘月”二句是景語,“良辰好景”“千種風情”則是情景合說。
04
景顯情隱
唐·李涉的《潤州聽暮角》(一作《晚泊潤州聞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
乍看,象是實景的描寫,仔細品味,這不正是詩人有家不得歸,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遠的真實寫照嗎?
韋應(yīng)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四句全是寫景,看似無所寄托,仔細讀來,卻能隱約感覺出詩人清高不媚時的胸襟和安然處世的情懷。
辛棄疾的《清平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
這首詞除“誰家”的發(fā)問和“最喜”外,都是生活場景的描寫,但卻充滿情趣,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nóng)村生活的喜悅之情。
05
景隱情顯
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是登幽州臺時所發(fā)出的慨嘆。從可感的字面看,找不到“景物”,但不是無景,景被藏起來了。是虛實的另一種表現(xiàn)。所藏之景是什么?一個是作者當時隨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契丹,到了幽州一帶。
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陳子昂進諫,不僅沒被采納,反而被貶斥。當他懷著苦悶失意的心情登上幽州臺時,觸景生情。一是由幽州臺(燕昭王為招攬?zhí)煜沦t才而修筑的黃金臺,又名燕臺)想到當年燕昭王求賢若渴,四方賢士慕名而來。此種景象,正是此時陳子昂懷才不遇、煢煢孑立的歷史背景。
這從“前不見古人,后不見未者”中可以想象出來。這是“事象”。再一個是,在幽州臺上看到周圍的景色。我們讀這首詩時,面前不是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嗎?這是“景象”。從這不滿現(xiàn)狀的呼聲中,不僅可以領(lǐng)會出幽州臺的氛圍,而且也可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因而,景雖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立即成為尊貴會員
*本文綜合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編輯:拾一
更多詳情請點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