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越劇《我的大觀園》作為陳麗君個人首部原創(chuàng)大戲,備受關注與好評。她在詮釋賈寶玉這一角色時,努力尋找與角色的相通之處。5月2日,網(wǎng)友發(fā)出的一段采訪視頻中,陳麗君提及,“賈寶玉是大觀園的希望,不僅僅是因為是長子長孫,也是因為他在那個時代里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p>
陳麗君在采訪中稱“賈寶玉是長子長孫”
對此很多陳麗君粉絲表示,不希望憑借一段采訪就抹黑一個人。歡迎各位網(wǎng)友一起監(jiān)督到底有沒有深刻解讀過角色,有不同觀點大家可以提,幫助演員多角度認識角色,更充分地吸取經驗。
采訪中,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告訴記者,熟悉原著的讀者會知道,《紅樓夢》中,賈府分寧國府和榮國府,又稱東府和西府。長房是寧國府,族長是賈珍的父親賈敬,但因他整天在外面修道,不回家,家族的事情由賈珍負責。因此,從長子長孫的角度來看,應該是賈珍。榮國府里賈赦、賈政兄弟倆,賈赦是哥哥,如果從這邊論,夠長子長孫資格的應該是賈璉,而不是賈寶玉。即便從賈政這邊說,賈寶玉上面有個哥哥賈珠,姐姐賈元春,長子是賈珠,也不是賈寶玉。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內容截取
苗懷明說,由此,說賈寶玉是長子長孫,說明對《紅樓夢》了解的匱乏。當下確實有不少人沒有看過《紅樓夢》原著,只是通過青少年版、電視劇等了解皮毛,了解經典,還是應該去閱讀原著,但說錯了也沒必要抹黑,借此機會也呼吁更多年輕人在青年偶像的帶動下,多去讀一讀經典。
延伸閱讀:
陳麗君稱“賈寶玉是長子長孫”片段已刪除 紅學專家:公眾人物應倡讀經典
兩年前憑借《新龍門客棧》突然爆火成越劇“流量”,帶領越劇迅速走進年輕人內心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員陳麗君,在接受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文化十分》欄目采訪,解讀首部個人新戲《我的大觀園》時提到,“賈寶玉是大觀園的希望,不僅僅是因為他是長子長孫,也是因為他在那個時代里面,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p>
《紅樓夢》位于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學、大學教科書的必讀書,如今更是中學生需要全本閱讀的對象。根據(jù)原著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也在中國家喻戶曉,大觀園里丫鬟們喊賈寶玉“寶二爺”的稱呼深入人心。為何陳麗君說賈寶玉是“長子長孫”?5月3日,“陳麗君說賈寶玉是長子長孫”在網(wǎng)絡熱搜榜居高不下。不少人認為陳麗君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化傳播者,最基本的常識都搞不清,誤導年輕人。 也有人提到,之前陳麗君很多采訪都提過關于對賈寶玉這個角色的理解,不至于不知道寶二爺,可能是一時說錯了或者是有她自己的理解。
目前,該采訪片段已被刪除。

越劇《我的大觀園》宣傳海報
紅學專家:
了解經典應該閱讀原著
據(jù)南大文學院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苗懷明介紹,《紅樓夢》中,賈府分寧國府和榮國府,又稱東府和西府。長房是寧國府,族長是賈珍的父親賈敬,但因他整天在外面修道,不回家,家族的事情由賈珍負責。因此,賈府的長子長孫應該是賈珍。榮國府里賈赦、賈政兄弟倆,賈赦是哥哥,如果從這邊論,長子長孫是賈璉,也不是賈寶玉。即便從賈政這邊說,賈寶玉上面有個哥哥賈珠,姐姐賈元春,長子是賈珠,也不是賈寶玉。“說賈寶玉是長子長孫,說明對《紅樓夢》了解的匱乏?!?/p>
苗懷明說,當下確實有不少人沒有看過《紅樓夢》原著,只是通過青少年版、電視劇等對其有所了解,“要真正了解經典,還是應該去閱讀原著。社會公眾人物應該以身作則,倡導讀經典的良好風氣。文化方面,需要多下功夫。但一個人說錯了也沒必要窮追猛打,不如借此機會也呼吁更多年輕人在公共人物的帶動下,多去讀一讀經典?!?/p>
《張一南北大國文課》《紅樓人物》作者,現(xiàn)供職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文學博士張一南,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則提到她個人的思考,“我對陳麗君這個人沒有任何了解。但我覺得,即使沒有文化、沒讀過原著的人,也會知道寶玉是‘寶二爺’,是有(過)哥哥的,所以我認為她的意思不大可能是指‘寶玉沒有哥哥’,而是‘寶玉實際上承擔著長房長子的責任’。而寶玉究竟在賈府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每個人的解讀是不同的。我不知道她說的這話有沒有上下文。如果她的意思是說‘寶玉實際承擔了長房長子的責任’,我覺得還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個人觀點。”
封面快評:
應建立良性互動的公眾輿論場域
作為國民級文化IP,《紅樓夢》的文本細節(jié)早已超越文學范疇,成為大眾文化基因。原著中“寶二爺”的稱呼、賈府復雜的宗法譜系,經過數(shù)代讀者考證與影視劇傳播,已然形成社會共識。正因如此,當陳麗君以“長子長孫”定義寶玉時,瞬時觸發(fā)了公眾對經典認知的集體敏感。
文藝工作者肩負著文化轉譯的重任,需要以更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經典闡釋。這個輿論事件提醒我們,一個有社會影響力的藝術從業(yè)者更應該加強文化修養(yǎng),提高文化素養(yǎng)。從受眾角度來說,喜歡一個演員,不要過度追捧,不要神化一個人。任何人一旦被放在高高的神壇上,結局必然是被打碎。畢竟沒有一個人可以在顯微鏡下活得完美。作為公眾人物的陳麗君,當然可以被討論,錯誤應該被指出,但也沒必要全盤否定。既不必因疏漏全盤否定其傳播貢獻,也不應為維護所謂的“偶像”而拒絕更新認知。
畢竟,大家在同一張互聯(lián)網(wǎng)上生存,維護冷靜、理性的討論土壤和對話氛圍,建立一個良性互動的公眾輿論場域,對于文化傳承的活水長流,也非常重要。
陳麗君引發(fā)的討論,恰揭示了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復雜生態(tài)——它也需要藝術工作者開鑿流動的傳播渠道,也需要學者構建嚴謹?shù)闹R堤壩,更離不開公眾的理性冷靜的辯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