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印度是我去過最“容易讓人破防”的國家。
我在印度呆過9個多月,說是“生活”,其實更像是一場持續(xù)性的“精神沖擊”。
被坑過、被騙過、被搶過,吃不慣、喝不慣,但我還是硬生生扛下來了。
有一說一,網上不少人吹什么“印度經濟超中國”“印度是下一個世界工廠”……
兄弟,我在那兒連地鐵都差點坐吐了,怎么就感覺不太對勁?
今天就不整那些華麗的修飾詞了,咱就擺點大實話這地兒,好玩是真好玩,糟心也是真糟心。

一、剛落地新德里,我就知道,這地方“不好惹”
2018年,公司安排我去印度分公司出差駐扎,大本營在新德里,順帶孟買也跑過幾次。
我懷著一顆好奇寶寶的心,想著:“好歹是個'南亞大國’,不至于太離譜吧
結果剛下飛機,候機廳外直接迎面一股又悶又濕又黏糊糊的熱浪,那感覺就好像你走進了一個沒有開空調的汗蒸房,空氣不是流動的,是擰得出來水的那種。
你站在那兒不動,汗已經在脖子后面流了。
機場外是啥景象?公交車永遠不???,你得一邊跑一邊追車,追上了還得往上跳。
看著滿大街的突突車(摩的)、人力三輪車、牛、狗、羊、雞——對不起,這不是菜市場,這就是印度的街頭。
牛是真神圣,不是段子,你要是敢轟它一嗓子,它都不理你,司機更不敢趕。
第一次打出租,司機一口一個“my friend”,前腳收了我現金,后腳停車再攔著我要一筆,跟我說剛才那個是“上車費”,這會兒要“送你到門口的錢”,我當時就想,這要擱國內,怕是要挨頓罵。
可在印度,人家司機是“理直氣壯型”,那架勢,就差把臉寫上“我就是要訛你,你拿我咋的”。

二、貧富差距是真的大,一街之隔兩個世界
新德里機場附近的高樓大廈,那是真有檔次,開著寶馬奔馳進出的人一身西裝皮鞋、頭發(fā)油亮亮的。
可就隔著一條馬路,貧民窟里一排排帳篷,塑料布搭的棚子,鐵皮片子一敲就是家門。
我住的酒店不算豪華,窗戶對著旁邊一片平房,每天一大早,能看到一群衣服半臟不臟的小孩
眼睛亮晶晶地盯著你吃早餐。
有一天我一軟心腸,想給點小零食,結果給了一個,立馬圍上來一群,拉著你褲腳、扒你衣袖,你不給,直接搶。
酒店前臺大哥叮囑我:“在印度,善良得有分寸?!?/p>
說得一點不夸張,你一旦心軟,人家就覺得你好欺負。
有個印度同事跟我講:“在我們這,錢是最硬的語言,沒錢,你連尊重都買不到?!?/p>
聽著扎心,但這話確實是真話。

三、環(huán)境差是真的差,公共設施基本靠天收
來印度之前,我的幻想是:“再怎么說是大國,不會差到哪兒去吧?”
可來了以后才發(fā)現,我還是太年輕。
新德里一條主干道,牛在正中間大搖大擺地曬太陽,旁邊突突車見了都繞著走,地上一灘灘黃黃的不知道是啥,有人直接蹲在路邊隨地解決——是的,公共廁所基本沒有,尿騷味混著熱浪,就是路上的味道。
手機快沒電了,想找個插座?插頭不一樣,全是英式三孔,幸好我之前被提醒過帶了轉換頭。
沒帶?那你只能找酒店買,價格翻三倍起步。
最搞笑的是,印度的電線,真的是那種“蜘蛛網”級別的纏繞,我從來沒見過電線能一根套一根,最后變成一團毛線球。
還不止這樣,很多地方私拉亂接,經常斷電,白天能停上好幾個小時,大家也習慣了,斷了就斷了,反正不急。

四、工資高不高?GDP是浮云,老百姓才是真的苦
國內這兩年動不動就有帖子吹:“印度GDP快趕上中國了,馬上超越了!”
呸!別說GDP,就說實打實的工資吧:我認識的一個基層洗衣工,每天12小時,月薪800塊人民幣。
你要是一天給他120人民幣,他可能覺得自己中了彩票。
大學畢業(yè)的白領呢?普通崗位大概也就一千來塊。
真正高收入的,還是那一小撮企業(yè)高管和外企員工,貧富差距大得離譜,富人住別墅,窮人住塑料棚。
有一次我去辦手機卡,營業(yè)廳的伙計英語不太行,我隨口問他月薪多少,哥們挺自豪地說:“一萬盧比(約900人民幣)?!?/p>
你再看這工資水平,還吹什么“印度經濟強國”?GDP是被那1%的人拉上去的,底層老百姓,日子過得一個比一個艱難。

五、女性地位真實得扎心,嫁妝制度是根深蒂固的痛
很多人一提到印度,第一反應就是:“女性地位低?!?/strong>
我剛去的時候,還挺不信,覺得這年頭全球都在講男女平等,印度再不濟也不會太離譜吧?
結果,現實給我一記大嘴巴。
印度的婚姻,不是咱們想象的那種“自由戀愛奔小康”,是實打實的“嫁妝交易”。
女方嫁過去,不但要帶上家底,還要看男方“開多少價”。
在某些地區(qū),連車、房、金飾、現金,都寫得清清楚楚,給不起?
對不起,可能這門親事連見面都沒機會。
我一個印度同事,家里有兩個女兒,愁得頭發(fā)都白了。
我開玩笑說:“你不是在外企工作嗎,工資挺高啊,怎么愁這個?”
他說:“兩個女兒,要是嫁得好點,家里得出至少50萬人民幣的嫁妝。”
五十萬!
這還不算日后的添置、節(jié)日禮金……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扎心的是——萬一女方家拿不出嫁妝,婚后被虐、被趕回娘家,甚至被謀害的新聞,年年都有。
你說,這要是擱國內,咱都得上新聞聯播批評了,可在印度,很多地方還覺得“理所當然”。
你想在印度生活,必須先接受這個設定。這就是這個國家最真實的一面。

六、扒火車沒了,但晚點、混亂照樣是家常便飯
說起印度交通,網上最有名的段子不就是扒火車嘛?
一堆人像掛面條一樣扒在火車外頭,搖搖欲墜。
我在這兒9個月,老實說,這種景象真沒見過。
印度鐵道這幾年確實在整改,扒火車的事兒大城市基本沒了。
但你要是以為這就好了?天真了兄弟。
印度的火車,晚點能把人熬成老頭。
我最慘的一次,買了張孟買到新德里的票,原計劃晚上八點出發(fā),到了車站一看:車還沒來,電子屏上寫著“delayed 4 hours”。
行吧,四個小時還能等。結果凌晨一點,廣播說:再延遲到早上六點。
我從晚上八點,在火車站坐了一宿
周圍大爺大媽攤著席子睡覺,一副“家常便飯”的表情,我這外地人坐那兒都快急哭了,人家本地人:“沒事啊,慢慢來嘛?!?/strong>
順便一提,印度的交通秩序,真的是“想咋開就咋開”。
摩托車橫沖直撞,公交車停哪兒隨心情,牛不趕、人不讓、狗在中間曬太陽,誰敢轟牛?你轟了就是犯罪。

七、吃飯這事兒,真的是“震撼教育”級別的挑戰(zhàn)
咱中國人講究個“吃”,去了印度,你會發(fā)現:吃飯,原來還能這么費勁。
首先,全是手抓飯。不管你多么想拿筷子,還是想用勺子,人家本地人會好心提醒你:“用手更好吃!”
我剛去的時候,一臉懵逼,嘗試著用手抓了一次咖喱飯,三秒鐘放棄,油乎乎的,洗了半天洗不干凈。
調味上,更是重口味中的戰(zhàn)斗機
洋蔥拌酸奶,香料蓋過食材本味,馬沙拉奶茶喝一口,齁甜,后勁兒帶點胡椒的辣。
我有幾次圖便宜去吃路邊攤,拉了一整天,連恒河水都救不了我。
說起水,印度的水質是真不行。
別說直飲,連洗菜的水都能讓你鬧肚子。
去那邊要想安全吃飯,礦泉水+自己做飯才是王道。

八、牛是“神”,恒河是“圣”,但臟是真臟
印度的牛,不是普通的牛,是“有身份證的?!?,每頭牛都有編號和登記照。
馬路上牛走到哪兒,車都繞著它走。
最讓我震驚的是恒河,課本上說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
真不假,很多印度人一輩子的夢想就是去恒河洗澡、喝水、撒骨灰。
但當我站在恒河邊,看著有人洗澡、旁邊有人洗衣服,遠處還有一具遺體在水里飄著,兄弟,那個沖擊感,你一輩子忘不了。
水面飄著塑料袋,岸邊成堆,狗、牛、人、死尸、共享一條河。
垃圾
垃圾
可對印度人來說,這水是“圣水”,喝,照喝;洗,照洗。
九、印度人的自信濾鏡,真是學不來
印度人有一種很獨特的自信,不管日子過得多慘,張嘴就跟你吹:“我們孟買馬上超越上海了!
“印度制造世界第一!”“你們中國人壓力太大,看看我們,多自由,多幸福!”
這自信是從小教育出來的,課本上寫:印度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世界中心。
電視里天天播正能量,報紙上吹GDP增長,精神勝利法堪稱一絕。
有一回辦公室聚餐,我順口提了句:“中國最近造了個高鐵……”
一個同事立馬接話:“印度也有??!我們馬上就有了!”
問他具體啥時候通車?他聳聳肩:“很快很快。”
我不敢接話了,怕他下一句就是:“我們火星基地也快造好了?!?/p>
十、最后總結:貧窮、落后,但樂觀與堅韌讓人佩服
印度這個國家,臟是真臟,亂是真亂,貧是真貧,但人家的樂觀勁兒,你不得不佩服。
沒錢有沒錢的活法,生活苦,但人家能笑著過。
牛走在路上不讓,火車晚點一宿不急,孩子們臟兮兮但眼神透亮,哪怕日子苦成這樣,他們還能笑得挺燦爛。
如果你問我:“印度值不值得去?”
我會說:值得,但你得準備好心理建設。
別光聽網上的吹,也別只看短視頻里的濾鏡。
真實的印度,比你想象得更糟,也比你以為的更堅韌。
這就是我在印度生活9個月,想跟你說的,幾句可能很多人不愛聽的大實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