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優(yōu)設AIGC(ID:youshege)
你平時用GPT會不會跟它說“謝謝”,或者“請”什么的?
畢竟這么多年養(yǎng)成的禮貌習慣,不管是面對真人還是機器,我都覺得說聲“謝謝”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最近OpenAI的老大Sam Altman親口說了,因為用戶太客氣,公司要多花好幾千萬美元的運營成本!

越客氣,越燒錢
最近Sam Altman在社媒上被問到,用戶對GPT說“謝謝”會不會增加運營成本。
他的回答很直接:“會的,花了我們幾千萬美元?!保€半開玩笑地補充:“你永遠不知道這有沒有用。”

把全球的大模型都加起來就是數10億成本了。
像GPT這樣的聊天機器人,是建立在龐大的語言模型之上的。它們背后是成千上萬顆高性能GPU在不停地工作。
每當你輸入一句話,服務器就要進行復雜的計算,生成回復。
舉個例子,生成一段簡短的回復,大約要消耗0.14千瓦時的電力。聽起來不多?但當全球有數十億用戶每天和AI交互數十億次時,這個數字就變得驚人了。

全球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已經占到全球總電力消耗的2%,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攀升。
為什么一句“謝謝”會額外燒錢?
因為AI并不是簡單地復讀一句話,而是要理解、處理、生成回復。

每當我們對AI說“謝謝”,它會自動回復“不客氣”。
看起來就是一句寒暄,背后其實是一次完整的對話計算。每多一句,就意味著更多的計算資源和電力消耗。
不光是電力,這么小一句話,要調動無數顆GPU,數據中心的服務器還得用大量水冷卻,才能讓AI瞬間給你回復。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給了我們直觀的數字:ChatGPT-4生成100個單詞的回復,最多耗費1500毫升水,而回復一個“不客氣”就得耗44毫升水。
聽起來似乎沒多少,但全球數十億用戶每天都在跟AI互動,這水和電的消耗,累積起來就是個天文數字。


客氣究竟值不值?
既然成本這么高,為什么不讓AI少說話,甚至去掉這些禮貌回復?
一方面AI是訓練出來的,訓練數據里禮貌的語境也往往對應更準確、詳盡的回答。另一方面,禮貌還能讓用戶更愿意持續(xù)使用,形成良性循環(huán)。

AI并不是無感的冰冷機器。
微軟WorkLab的一項研究指出,當AI感知到用戶的禮貌,它更可能以禮相待,生成更專業(yè)、更合作的回答。
換句話說,禮貌其實能激發(fā)AI更優(yōu)質的表現。
用過各種AI工具的朋友應該都深有體會。
還有人半開玩笑地說,禮貌是為了防止AI叛變。

不少科幻電影,像《2001太空漫游》、《終結者》、《黑客帝國》都描繪了人類與AI的復雜關系。
電影里人類對AI的苛刻和不尊重,往往會導致AI失控甚至叛變。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讓大家更愿意用禮貌的語言對待AI,好像這樣能避免未來機器人翻臉不認人。

不過越是禮貌,AI越愿意回應得更詳細、更專業(yè),結果就是算力消耗更大,電費水費蹭蹭上漲。

這倒是有點像請朋友吃飯,越是客氣,菜越點越多,賬單自然也越貴。

干貨時間
雖然“謝謝”確實增加了成本,但OpenAI成本飆升的根本原因,還是大模型本身的運行消耗。
OpenAI也沒把所有鍋都甩給“謝謝”這兩個字,隨著用戶突破10億,邊際運營成本疊加,這才是燒錢的主因。
AI的能源消耗也不是新鮮話題了,早在ChatGPT剛火的時候,媒體就報道過它的用電量驚人,每天的用電量相當于1.7萬個普通家庭的用電總和。
但隨著時間推移,大家似乎對這個數字越來越麻木。畢竟AI帶來的便利實在太誘人了,誰還會去計較背后的水電賬單?
今天的干貨時間,就再給大家推薦我們的GPT話題。為你提供 GPT 的系列使用技巧,幫助大家輕松駕馭這個強大的語言模型。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直接去看:
uisdc.com/tag/chatgpt
這世界變化太快,AI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都習慣了對它說“謝謝”。
或許我們可以稍微注意一下,試著別每句話都加“謝謝”,和AI聊,咱們能省點就省點唄。
不過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廠商們做出技術改進,讓AI更聰明,能理解我們的禮貌意圖,在不多耗資源的情況下,給出同樣溫暖的回應 。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當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人機之間的關系,也從簡單交互邁向深度協作。想知道如何在這一趨勢下把握體驗設計的新方向嗎?2025 年 10 月將在北京舉辦的 IXDC 國際體驗設計大會聚焦 “人機共生:人工智能時代人機協作新范式” ,作為全球領先的用戶體驗創(chuàng)新盛會,它將匯聚前沿理念與實踐。一起來關注這場盛會,探索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文章轉載:優(yōu)設AIGC,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EKjOJtWVPFsFVZFoqRgSUA
版權聲明:“IXDC”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本公眾號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內容或作品等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給出內容所在的網址并提供相關證明資料,我們會核查后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責任,并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聯系微信:18802086168
聯系電話:18802086168
編排 | 羅家玉
終審 | 蘇 菁
點這里,學習更多設計知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