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閱讀前,先點擊上面的“關注”,感謝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給大家?guī)砹己玫拈喿x體驗,并與您分享閱讀的快樂!筆者后續(xù)將會為大家?guī)砀嗟木使适拢?/p>
在江蘇省常熟城區(qū)西郊虞山鵓鴿峰山麓有一座古墓園,這座古墓園四周喬松檜柏挺秀,風景極佳,墓園共有墓3座,主墓3冢,在這三座墓中有一座墓的墓碑上鐫刻“乙山辛向兼卯酉三分”,“皇清誥授光祿大夫特謚文恭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曾祖考叔平公等大字,細細品讀這些墓碑上的字,便知道這座墓的主人是晚清兩朝帝師翁同龢,這座墓園則是翁同龢的家族墓園。
翁同龢是晚清時期的一位名臣,他的一生頗受爭議,集政治家、書法家、收藏家于一身,他先后做過同治皇帝,光緒皇帝的老師,有著“兩朝帝師”之稱,翁同龢的一生在才華,學問,清廉上雖然令人欽佩,但他在政治上表現(xiàn)的平庸和心胸上的狹隘卻令他受人詬病。

翁同龢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其父是晚清大學士翁心存,大哥翁同書官至安徽巡撫,二哥翁同爵也曾做過封疆大吏,先后擔任陜西巡撫、湖北巡撫等職。
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使得翁同龢從小便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在母親和兄長的指導和教育下,翁同龢自小熟讀四書五經,成為了一個學識過人的小才子。
等到翁同龢隨時稍長之際。父親便開始手把手的教授翁同龢,翁同龢則十分爭氣,勤奮讀書、苦練書法,并以歐陽修的“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的教誨作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奮發(fā)進取。
1845年,15歲的翁同龢參加蘇州府試,考中了秀才,隨后,他再接再厲,又考中了舉人,令他信心倍增,在咸豐六年,26歲的翁同龢撈到京城參加會試,被咸豐皇帝欽點為狀元,由此正式步入仕途之路。
翁同龢踏入仕途后,先后擔任翰林院修撰、陜西學政、文淵閣校理等職務,不顯山,不露水,直到1865年時,翁同龢才迎來了他仕途上的轉折點。
1865年十一月十一日,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負責教育同治皇帝,就此,翁同龢開啟了他的“帝師生涯”。翁同龢成為同治皇帝的老師后,開始一步步得到重用,也一步步開始躋身于清廷的朝堂之上。
同治皇帝后,翁同龢又奉命開始教授光緒皇帝,翁同龢也就此迎來了他仕途之路上的高光時刻,在光緒皇帝的大力提攜之下,翁同龢先后任職戶部、刑部、工部尚書等職,成為了清廷“清流”派的領袖人物,參與到了內政外交的決策。
翁同龢才華橫溢,做學問很有一套,做官也很清廉,起初在清廷的官場上有好的口碑,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翁同龢身上的缺點和毛病便逐漸顯露了出來,令他與清廷多位重臣之間產生了不和和矛盾。
翁同龢因長兄翁同書免官,戍邊之事,嫉恨于曾國藩與李鴻章二人,因此在洋務運動期間,但凡李鴻章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他都一一反對,甲午海戰(zhàn)前夕,李鴻章曾多次上奏,請清政府撥款給北洋水師,購買軍艦等武器彈藥,但是作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卻在這個事情,極力推脫,導致最后,一艘早就被北洋水師看中的軍艦快艇被日本海軍訂走,這艘被日本海軍訂走的軍艦則是在甲午海戰(zhàn)中給予北洋水師帶來了大麻煩。

后續(xù),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zhàn)中被日本海軍重創(chuàng),覆滅,作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翁同龢除了與李鴻章素來不可以外,還與剛毅、榮祿等清廷大臣之間結怨太多,這就為他日后開缺,革職埋下了隱患。
189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逐漸對翁同龢這位清廷老臣失去了信任,認為他做事過于“過于持重”,再加上一些素來于翁同龢不和的清廷官員的進讒言,使得翁同龢被勒令開缺回籍,就這樣,翁同龢這位清廷老臣,黯然神傷地退出了清廷官場。
翁同龢回到常熟老家后,由于為官清廉,導致他根本沒有什么家產和資產,生活上過的十分拮據(jù),到了年殘歲底時,他實在無錢度日,便放下面子,寫信給侄兒翁曾桂,找到借點錢度過這個難關,這翁曾桂從開始做官開始,一直都受翁同龢的恩惠和提攜,因此翁同龢可以說是他的貴人。
但是,令翁同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寄給翁曾桂的信,竟沒有回信,這令翁同龢悲憤不已,只能夠將自己收藏多年的書畫以及自己朝服上掛綴的幾顆珍珠拿到城內的當鋪去換銀子,這才解了燃眉之急。
后續(xù),翁同龢窮困潦倒的境況傳到了京師,他昔日的門生故吏獲悉這個情況后,唏噓不已,便紛紛拿出錢財送去,以表各自的心意,讓翁同龢能夠有個好的晚年生活。
晚年時期的翁同龢曾想求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但始終都沒有這個機會,最終他在1904年,在在南涇堂的臨時居所內,因病離世,翁同龢彌留之際,翁同龢向守候于病榻前的親屬留下一詩文,詩文這樣說道:“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與汝曹彈。
在留下這首詩文寄托凄苦悲傷之情后,他面對北方,遙望牽掛著在京城皇城內,與自己有著師生之誼的光緒皇帝后,便咽了氣,走完了的他的余生。

翁同龢病逝后,被家中的親屬安葬在常熟城區(qū)西郊虞山鵓鴿峰山麓一處風水寶地,與與其父翁心存墓毗鄰,其墓坐北面南,墓道曲折向南,長約65米,現(xiàn)如今,這塊墓地保存完整,由于很少做宣傳,導致除了當?shù)厝酥肋@里,外來旅游的人知之者甚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