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

肇慶端州白石村被一片熾烈點亮,

燃燒的藤球劃破夜幕,

宛如天女散花,又似“火龍”飛舞,

非遺絕技“甩火球”以震撼之姿

登上了新華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火球是這樣來的

肇慶端硯石質(zhì)柔潤、發(fā)墨不滯,

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

村里許多人世代以此為生。

據(jù)流傳,甩火球起源于北宋年間。當時包拯任端州知府,處理了官員斂取貢硯、欺壓硯工案件。百姓們?yōu)楸磉_對包拯的感激,也為慶祝豐收、辟邪驅(qū)魔,祈求國泰民安、紅紅火火,興起甩火球的民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5月1日,肇慶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春林 攝

火球由干燥易燃的龍眼葉組成,

葉片厚實耐燒,

每個大概20斤重。

里面填充鞭炮,燃燒起來噼啪作響,

一公里外都能聽到。

古老技藝的“逆齡生長”

今年1月,

甩火球入選肇慶市第八批市級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6歲就開始接觸甩火球的李汝展

則是代表性傳承人。

“我們一共有50名演員,最年輕的只有16歲。年輕人沒力氣接不上去了,我就上去?!崩钊暾故撬麄儓詮姷暮蠖堋!拔疑蠄鲆呀?jīng)不緊張了,反倒還有點興奮,很享受這種感覺?!贝蛐【毘龅耐庸?,給55歲的他極大的底氣。

在表演現(xiàn)場,

52歲的李炎手持特制火球,

隨著音樂飛速旋轉(zhuǎn),

火球在空氣中旋轉(zhuǎn)好似龍頭,

尾焰又像龍身,

猶如一條熾熱的金光閃閃的長龍

圍著李炎周身奔涌遨游。

15圈左右,

一個20斤的火球就燃盡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5月1日,肇慶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新華社記者 田宇 攝

掌聲雷動中,

當年過半百的李炎走下舞臺,

年輕一代的表演者走上場時,

這一刻,

“傳承”二字在這里更具象化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甩火球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汝展(右)注視著年輕演員的表演。新華社記者 田宇 攝

漆黑的夜空里,

燃盡的龍眼葉逐漸從枝條上分離,

在火光的映襯下

化為金紅色的羽毛,

漫天飛舞環(huán)抱在表演者周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梁亮 攝

身處銀河,繁星閃耀,

當古老技藝注入青春基因,

在年輕表演者身上,

我們看到了

傳統(tǒng)文化“逆齡生長”的鮮活樣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梁亮 攝

非遺“球火”引客來

當每一場表演結(jié)束時,

在激情的音樂中,

歡呼聲、掌聲、尖叫聲、鞭炮聲

此起彼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勇強 攝

從英國來的游客托尼贊不絕口:“表演好極了!白天我嘗試了下,很沉、很熱,但很有趣!他們都太強壯了?!?/p>

游客張女士表示:“太震撼了,我今天從佛山來肇慶旅游,沒想到遇到這么精彩的表演,肇慶值得一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火爆全網(wǎng)的英國博主tony(左九)也來到演出現(xiàn)場觀看表演,并與表演者合影留念。圖源 端州發(fā)布

這次“五一”假期,甩火球表演作為

“中國硯都·嶺南雅集”

端硯文化嘉年華的一大看點,

連演5晚,每晚演3次,

每次15分鐘左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勇強 攝

一天要甩大概30個火球。

夜晚氣溫27℃。

每名演員下場后都

滿頭大汗、氣喘吁吁。

“今天晚上我也帶孫子來了,他今年7歲,要讓他好好感受一下,以后也傳承下去?!崩钊暾?jié)M懷期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勇強 攝

白石甩火球的“出圈密碼”,

正是因為

它守得住千年匠心的溫度,

也懂得與時代共舞的智慧。

它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碰撞中融合,

讓市民游客親眼見證

火鳳涅槃、星河傾瀉的奇幻場景!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肇慶頭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