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長街,那些手法老練,能在熙攘人群中神不知鬼不覺地竊取他人財物的扒手,有著別具一格的稱謂——“剪綹”。這一稱呼雖非遍地皆聞,但我查閱資料后發(fā)覺,閩南與臺灣地區(qū)亦有此稱。念及長街諸多姓氏源自福建,承襲著古老的語音與習俗,這稱呼的由來便顯得順理成章。

提及“剪綹”,我思緒飄回兒時。那年長街十二月廿六市,父親賣豬的情景歷歷在目。為接濟外婆家,母親讓父親早早將豬欄里不足百斤的豬拉到長街市集去賣,俗稱賣“沖條”或賣“半槽豬”。母親千叮嚀萬囑咐,要父親分幾個口袋藏好賣豬得來的錢,謹防“剪綹”。豬賣完后,父親將錢小心塞進內(nèi)衣口袋里,可老實的他,時不時從外面壓一下口袋,甚至不放心地伸進衣服里摸一摸。這無疑是在給“剪綹”們發(fā)信號。
結(jié)果,父親回家告知母親,最大的一筆錢還是被那狡猾的“剪綹”偷走了,只剩下一小筆。母親氣急敗壞,對父親數(shù)落個不停,對那“剪綹”更是恨之入骨。父親也難過至極,他明明把錢放在內(nèi)口袋,每次摸摸都在,出小豬場時肯定還在,就是在買“天籮絲”(油條)那會兒功夫沒了。那“剪綹”真是悄無聲息,讓人防不勝防。
自此,“剪綹”的劣跡便時常傳入我耳中。記得1978年我在寧波讀大學時,某日蹲在老江橋橋腳的書攤旁看書,差點就讓“剪綹”得手。那時,一個“寧波小七老”模樣的家伙,也與我一樣蹲著,用右手蓋住左手,左手悄悄伸向我左襯衫的口袋。幸好我及時察覺,立刻站起來怒視他,那家伙見狀只好灰溜溜地走開。從此,我對這“剪綹”,又叫“第三只手”的,有了更深的體會。他們?nèi)缤[藏在人群中的幽靈,悄無聲息地伸出罪惡之手,企圖竊取他人錢物。

那么,長街人為何將扒手稱作“剪綹”呢?這稱呼發(fā)音相同,寫法卻五花八門,有“剪籮”“揀籮”“揀虜”等,各執(zhí)一詞。直至2014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上,陳秋旭聽寫“剪綹”未寫完整,我才得知其真面目。其實,“剪綹”最初含義便是盜取,與小偷行徑如出一轍。諸多古籍均有記載,如元代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中臺詞:“這老子倒乖!哄的我低頭自取,你卻叫有剪綹的,倒著你的道兒?!泵髂T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第十七卷中也寫道:“那老者趕早出門,不知在哪里遇著剪綹的剪去了?!边@些記載進一步印證了“剪綹”作為扒手代名詞的悠久歷史。
為何用“剪綹”作扒手代名詞呢?我想,這或許與古人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古時候,人們佩戴財物往往用絲帶系住,與現(xiàn)代女子一樣用美麗的絲帶串著手機掛在胸前一樣。扒手竊取時,首先需剪斷這系物絲帶。因此,“剪綹”這稱呼準確地勾勒出了扒手行竊的典型特征。
后來,我聽聞寧海城關人稱扒手為“夾綹”,還說我們長街人的叫法不標準,不是地道的寧海話。但我覺得,還是我們長街人的“剪綹”更為生動形象且逼真?!凹簟弊钟玫脴O為貼切,不僅是一個動作,更蘊含了剪斷絲線竊取財物的狡猾與隱秘。相比之下,“夾”字雖也能表達偷偷夾出的意思,卻遠不及“剪綹”本意明確且富有畫面感。

“剪綹”,這長街方言,亦是古代對扒手的貶義稱呼,骨子里透著對扒手的痛恨和警惕。如今,時代變遷,科技進步,“剪綹”這方言已逐漸淡出年輕人視野。當下年輕人或許已不知“剪綹”為何物,他們更熟悉的是支付寶、微信等電子支付方式。這些方式的普及讓絕大多數(shù)“剪綹”“自然失業(yè)”,但他們的存在仍是我們社會的一個隱患。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投稿郵箱:nbnh3889@163.com 微信18969872107
□ 撰文:水東居士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長街鄉(xiāng)賢群
□ 寧波南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