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傳統(tǒng)的觀念里呀,親戚之間聚個餐那可是維系感情的重要事兒呢。
一到逢年過節(jié)啊,長輩們就忙著張羅“走親戚”“串門子”,大家都覺得只要熱熱鬧鬧吃頓團圓飯,親情就能變得更加深厚。
可現在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親戚聚餐這事避之不及,既不想去親戚家吃飯,也不希望親戚來自己家。
這看似有點“冷漠”的背后呀,其實隱藏著四種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呢。
一、被親情“傷過”后的防御心理
人啊,天生就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
要是親情關系不但沒給人帶來溫暖,反而帶來傷害了,那人們就會本能地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線。
這種傷害可能是因為經濟上的糾紛,比如在錢的問題上鬧得不愉快;也可能是情感上的背叛,感覺被親戚辜負了;又或許是長期被貶低、被拿來和別人比較,這都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
咱就說張女士吧,十年前她創(chuàng)業(yè)失敗了,資金緊張的時候就向親戚借了錢。
當時親戚表現得很慷慨,好像特別愿意幫忙的樣子,可誰知呢,轉頭就在家族群里說她是個“敗家”的人。
等她好不容易把錢攢夠了去還的時候,親戚又很不客氣地說“不用急著還,反正你家條件好”。
你想想,在這樣的相處模式下,她怎么可能不對親戚聚餐充滿抵觸情緒呢?
她就說每次聚會的時候,那些親戚都要拐彎抹角地打聽她的收入,就生怕她過得比他們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創(chuàng)傷后的回避反應是很正常的現象。
創(chuàng)傷心理學研究發(fā)現,當一個人在親密關系里總是有被利用、被貶低的感覺時,大腦就會形成一種“親戚 = 危險”的反應模式,就像被蛇咬過之后,只要一看到類似蛇的東西就會害怕一樣。
這種心理創(chuàng)傷就仿佛是被蛇咬后的應激反應,讓人對親戚聚餐從生理上就產生了厭惡感。
就像老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一樣的道理。
二、邊界感過剩帶來的“社交潔癖”
現在呀,是個體意識覺醒的時代,邊界感在人際交往里可太重要了,就像一把衡量關系的標尺一樣。
對于一些人來說,親戚聚餐那種過于親密的距離,還有就是親戚毫無保留的分享,只會讓他們覺得特別難受,就像被束縛住了似的。
給大家舉個小王的例子啊,他是個90后的程序員。
有一次親戚聚餐,簡直把他搞崩潰了。
他的大姑上來就問他的工資,二姨在旁邊一個勁兒地催他結婚,他的表弟呢,還特別無恥地要翻看他手機里的照片。
在小王看來呀,這哪是正常的聚餐啊,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審訊”,每個問題都是來試探他的底線的。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提出了人際交往存在四種空間距離。
親密距離大概是0 - 45厘米,這個距離是很親密的人之間的距離,像情侶、家人之間很親近的時候才會有的距離;個人距離是45 - 120厘米;社交距離是120 - 360厘米;公共距離在360厘米以上。
親戚聚餐的時候呢,大家的相處往往就把本來陌生人之間應有的社交距離一下子壓縮到親密距離了,這種空間的入侵就會讓人的防御機制被激活,從而產生焦慮的感覺。
還有數據能佐證這個事兒呢。
2023年的《中國青年社交行為報告》顯示,85%的受訪者都覺得“親戚過度干涉私生活”是影響家庭關系的主要因素。
其中,“收入”“婚姻”“育兒”這些話題可是排在“最反感被親戚討論的問題”前三名的呢。
三、社交成本過高引發(fā)的“理性計算”
現在的人啊,普遍都面臨著時間和精力不夠用的情況。
當參加聚餐得到的社交回報比付出的成本低很多的時候,理性的人就會選擇不參加。
咱們先來說說時間成本。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是996的工作模式,周末休息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可太珍貴了。
一場親戚聚餐,為了準備去參加,得提前打掃衛(wèi)生吧,準備禮物吧,到了聚餐的時候還得應對那些寒暄,結束后回來還得處理那些聚會留下來的情緒,就像網友吐槽的那樣:“去親戚家吃飯兩小時,后續(xù)要花兩天時間恢復元氣?!?/p>
這真的是太累了。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可以用“邊際效益遞減”來解釋這種現象。
就是說啊,當親戚聚餐的次數超過了某個界限之后,每次參加聚餐能帶來的愉悅感就會越來越少,但是疲憊感卻會成倍地增長。
當邊際成本(也就是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大于邊際收益(也就是得到的精神滿足)的時候,那退出聚餐就成了理性的選擇了。
四、個人主義覺醒后的“價值沖突”
現在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傳統(tǒng)的家族觀念也在逐漸瓦解。
當個人的價值觀和集體的價值觀發(fā)生沖突的時候,這種強調集體主義的聚餐儀式對某些人來說就成了負擔。
你看啊,存在代際觀念的碰撞。
那些老一輩的人覺得親戚之間就得經常走動,所謂“親戚越走越親”。
但是年輕人呢,很多都比較推崇“君子之交淡如水”這種觀點。
就像50后的李阿姨就很不解:“以前交通不方便,親戚就是最大的依靠;現在交通這么方便了,怎么反而關系不親近了呢?”
其實這就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兩種價值觀在互相博弈呢。
社會學家田毅鵬也指出,現在社會正在經歷“原子化”的過程,個人從家族的網絡中脫離出來,開始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小家庭。
當聚餐變成了一種“家族的義務”,而不是自己個人的需求的時候,拒絕聚餐就像是捍衛(wèi)自己個人價值的一種宣言。
五、解決方法:從“對抗”走向“和解”
1. 劃定邊界,溫和溝通
要明確地告訴親戚自己的接受范圍。
比如說“我只想聊聊最近的狀況,不想涉及到隱私方面的問題”。
心理學家武志紅建議,可以用一種不帶攻擊性的方式來拒絕,這樣就能保護好自己的邊界了。
就像可以說“我最近在忙著準備考試,可能沒時間去參加聚餐了”。
2. 創(chuàng)新形式,減輕負擔
可以把聚餐的形式變一變,從那種傳統(tǒng)的家庭宴會改為主題聚會。
比如說組織一次戶外的燒烤,大家都到戶外享受美食和大自然,或者相約去餐廳點餐,這樣既能減少家里打掃等方面的家務負擔,又能讓大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
根據數據表明,2023年的年輕人更喜歡“AA制聚餐”和“興趣小組聚會”。
3. 重建價值,尋找共鳴
試著去尋找和親戚之間的共同話題。
可以教長輩用短視頻,和表哥討論新上映的電影,陪侄子玩桌游之類的。
當親人間的情感聯(lián)系從單純的血緣關系轉變?yōu)楣餐呐d趣愛好的時候,聚餐就不再是一種負擔了。
不必為“不聚餐”而愧疚
《禮記》里有一句話:“禮者,人情之節(jié)也?!?/p>
真正的親情呀,不是看你是不是在形式上頻繁地互相往來,而是看精神上是不是能互相理解。
如果你覺得聚餐讓你特別累,那也不用勉強自己去做一個“完美親戚”;
如果你覺得獨處比較自在,也不用因為別人覺得你“冷漠”而責備自己。
畢竟現在這個時代,個人價值越來越凸顯了,愛自己,才是一輩子浪漫的開始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