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棟樓都50年了,外墻補了又補,為什么不能直接拆了重建?”

這是很多老舊小區(qū)居民的疑問。

這些年,老舊小區(qū)改造如火如荼,但大部分改造項目集中在“刷刷墻、修修路”的表面工程上,而居民更期待的“原拆原建”卻鮮少落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什么國家更傾向于“縫縫補補”,而非“推倒重來”?這種選擇背后是無奈還是權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01、為什么“原拆原建”聽起來美好,卻難成主流?

錢袋子不夠厚

“原拆原建”聽起來一勞永逸,但背后的成本高得嚇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杭州浙工新村為例,居民自籌60-80萬元/戶才能完成重建,而普通舊改戶均成本僅需幾萬元。政府補貼雖能緩解部分壓力,但地方財政早已不是“棚改時代”的闊綽。2024年土地收入相比2019年直接腰斬,不少城市連公務員工資都需精打細算。

更現實的是,老舊小區(qū)改造涉及全國數億居民,若全部推倒重建,財政根本扛不住。廣東省2025年計劃改造1289個老舊小區(qū),總投入僅17億元,分攤到每個小區(qū)不足130萬元,這點錢連拆一棟樓都不夠。

居民意見難統(tǒng)一

原拆原建需要100%業(yè)主同意,但現實中分歧無處不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低層住戶VS高層住戶:加裝電梯時,低層住戶因受益少、噪音大,往往拒絕分攤費用,甚至要求補償。

產權復雜:北京八角路社區(qū)試點原拆原建時,僅一棟樓就涉及多家產權單位,協(xié)調難度堪比“拼圖”。

安置爭議:部分居民無力承擔過渡期租房費用,或對新房面積不滿。北京勁松社區(qū)曾因居民對物業(yè)費漲價意見不一,調價過程耗時數月。

城市發(fā)展的“副作用”

大拆大建曾是房價暴漲的推手之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棚改時期,拆遷戶手握補償款涌入樓市,直接推高房價。如今,舊改通過“漸進式更新”避免市場劇烈波動。此外,大拆大建會產生大量建筑(占城市總量的40%),而舊改通過修繕管網、優(yōu)化停車位等,能延長建筑壽命10-15年,減少資源浪費。

垃圾

垃圾

02、“刷刷墻、修修路”真的只是“面子工程”嗎?

表面看,舊改似乎治標不治本,但它有三大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1、用最小成本解決最急問題

老舊小區(qū)的痛點往往是“生活不便”,而非“房子要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基礎類改造:更換老化水管、電網,能直接解決停水停電問題(如湖北改造2601個小區(qū),惠及53萬戶)。

完善類改造:加裝電梯、規(guī)劃停車位,讓老人能下樓、車主不“搶位”(西安計劃2025年加裝千部電梯)。

提升類改造:社區(qū)食堂、口袋公園等,讓居民生活更便利(北京勁松社區(qū)改造后新增便民菜站、理發(fā)店)。

2、快速見效,避免“拆了建不起”

舊改周期短(平均3-6個月),而原拆原建需2年以上過渡期。疫情期間,武漢某小區(qū)因改造延誤,居民被迫住進臨時板房,引發(fā)集體投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相比之下,舊改能快速改善居住環(huán)境,尤其適合資金有限、急需解決問題的地區(qū)。

03、舊改的“痛點”:從“縫縫補補”到“病入膏肓”?

盡管舊改有優(yōu)勢,但問題同樣尖銳:

資金缺口:地方上、居民、企業(yè)“三方踢皮球”

政府補貼杯水車薪:廣東某小區(qū)改造時,政府出資60%,剩余40%需居民分攤,但低收入家庭直接拒繳。

社會資本觀望:企業(yè)參與舊改多為“微利可持續(xù)”,如北京勁松項目靠盤活閑置空間(如車棚改菜站)才勉強盈虧平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治標不治本:老樓“帶病生存”

結構隱患:預制板樓房加裝電梯后,承重墻開裂風險增加。

重復施工:某中部城市審計發(fā)現,30%的改造資金被用于“今年挖路埋水管,明年挖路修電網”。

老舊小區(qū)改造,從來不是簡單的“選擇題”,原拆原建或舊改,而是如何找到“最大公約數”。

最理想的肯定是:該修的修,該拆的拆!

危房優(yōu)先拆:對房齡超40年、結構嚴重老化的預制板房,果斷啟動原拆原建。

一般的舊改:其余小區(qū)以功能提升為主,整合周邊資源完善配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