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風(fēng) 凝《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05日 第 08 版)

北普陀山晨霧繚繞。

綠樹掩映下的鏡湖。
一
偶然刷到東海之濱普陀山的視頻,心向往之,然而多年來始終未能成行。一次機緣,駕車至遼寧錦州的北普陀山,雖說方向上南轅北轍,感覺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北普陀山歷史悠久,開山迄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素有遼寧“第一洞天”、關(guān)外“第一佛山”之稱。
早在唐代,此山便已開始建造諸多寺剎。到了遼代,遼太祖長子耶律倍長居于此,正式將此山定名為北普陀山。它與杭州灣南緣的普陀山遙遙相望,如同兩位久未謀面的老友,雖遠隔千山萬水,卻共同見證著世間的滄海桑田,始終如一地保持寧靜與清幽。
于我而言,北普陀山是隱匿于塵世喧囂中的一處寶地。
一入山門,便是一片水平如鏡的湖泊,名曰鏡湖。睡蓮慵懶地眠在碧綠的湖面上,沐浴著和煦春風(fēng);老龜愜意地趴在圓潤的石板上,曬著溫暖陽光;成群的錦鯉穿梭于水草間,嬉戲競逐;三五只飛鳥掠過水面,身影迅捷,鳴聲清脆,隨羽影悠揚到天邊。蟬棲息于枝頭、餐風(fēng)飲露,或開懷高歌,如行云流水般暢快;或淺唱低吟,似弄箏撫琴般婉轉(zhuǎn),蟬聲此起彼伏,時斷時續(xù),仿若織成一張細密的網(wǎng),灑落在山間的每個角落;又似有人在遠方吹奏著竹笛,縹緲而清寂。
或許,生活于此山中的每一個生命,內(nèi)心深處都是這般澄澈如鏡、安寧似湖。
二
上山之路有兩條。一條是機動車行駛的柏油路,另一條則是供行人行走的木棧道。春夏之交,走木棧道不失為一種愜意之選。沿途在一個又一個轉(zhuǎn)彎處,別具特色的美景與人一一邂逅。棧道兩側(cè),古木參天,枝與枝相連,葉與葉相牽,形成一片巨大的綠色穹頂。透過枝葉的罅隙,陽光也有了形狀,絲絲縷縷,傾瀉而下,在棧道的木板上灑下斑駁的光影。
沿木棧道一路徐行,蜿蜒的小徑被茂密的植被簇擁環(huán)繞,每邁出一步都充滿了新奇與驚喜。在密林幽深處,你會遇見幾個巨大的葫蘆形雕塑。葫蘆諧音為“福祿”,其蔓又與“萬”諧音,加之葫蘆里面有密密麻麻的籽,故而有福祿雙全、子孫萬代之意。相傳早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已開始種植葫蘆。站在巨大的葫蘆雕塑之側(cè),遙想這種寓意吉祥的植物已伴隨人們走過千年的歷史,莫名生出幾分敬畏。
北普陀山的清幽之中,蘊含著深深的禪意。一座座古樸的廟宇,飛檐斗拱,紅墻黃瓦,在綠樹的映襯下顯得愈發(fā)莊重肅穆。信步踏入寺廟,裊裊香煙繚繞,悠悠鐘聲回蕩,讓人感受到一種寧靜與祥和。站在觀景臺上俯瞰,錦州城的繁華盡收眼底,遠處的大海波濤洶涌,與藍天連成一線。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城一郭,盡顯初夏時的明媚模樣。
尚未登頂,見一處素食餐廳。此處十分潔凈,餐具和菜品擺放得井然有序,餐廳供應(yīng)著自助餐,游客可盡享方便與自在。餐廳墻壁上有一幅幅精美的字畫懸掛,柔和的燈光打在上面,溫潤而典雅。每張餐桌上都有一只小巧的花瓶,里面插著一束鮮花,為整個空間增添了幾分情調(diào)。人們在這里用餐閑坐,既是休息,也是一種享受。
三
蜿蜒曲折間,已記不清在第幾個拐彎處,一座吊橋映入眼簾。這座吊橋以木質(zhì)材料搭建而成,歲月的痕跡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塊木板上。木板的顏色已不復(fù)鮮亮,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深沉的棕褐色。部分木板表面褪去了光澤,撫摸上去,能感受到木紋的起伏,那是時光雕琢的印記。當(dāng)你踏上這座吊橋,即刻便能感受到它的晃動。這并非令人心生恐懼的劇烈搖晃,而是一種富有韻律的輕輕搖曳。
一路走著,攀爬著,欣賞著,成功登上山頂。山頂樹上有一些精巧的蟬蛻。蟬蛻靜靜懸于樹枝上,呈現(xiàn)棕褐色、半透明的質(zhì)地,外形與蟬極為相似,只是少了幾許生命的靈動。想當(dāng)初,一只蟬的幼蟲,從暗無天日的地下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后破土而出,爬上樹干,用盡全力掙脫舊殼的束縛。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是一個新生的開始。在中醫(yī)藥領(lǐng)域,蟬蛻是一味珍貴的藥材;在文學(xué)作品中,蟬蛻常常被賦予蛻變、重生和希望的象征意義。蟬蛻,這看似脆弱的存在,卻蘊含著無盡的力量和智慧。在這萬物生發(fā)的時節(jié),舊的蟬蛻也顯得熠熠生輝,新的生命早已從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本文圖片均由錦州北普陀山風(fēng)景區(qū)提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