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間的重慶,西有榮昌以美食榮昌鹵鵝爆火,中有主城區(qū)以賽博朋克的無人機表演寵粉,東有石柱以城鎮(zhèn)實景演藝《畫說龍河》出圈。
早在春節(jié)就火出圈的土家版“清明上河圖”——《畫說龍河》,在“五一”假期強勢回歸,掀起一場赴小鎮(zhèn)免費看表演的風潮。“五一”的《畫說龍河》推陳出新,新加了龍河市集、激光秀和千野草場紅妝紙鳶節(jié),活動從晚上延伸到白天,整體提升了活動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娛樂性。石柱以《畫說龍河》為龍頭,激活了文旅新活力。

龍河為景
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
夜幕降臨,重慶石柱龍河兩岸燈火璀璨,500余名演員身著土家族傳統服飾,以河流為舞臺、山巒為背景,演繹了一場史詩級實景文化展演——《畫說龍河》。這場被譽為“土家版清明上河圖”的演出,通過聲光電技術與戲劇化敘事,將土家族的歷史、民俗與龍文化深度融合,再現了土家先民的生活圖景與精神圖騰,吸引了數萬游客駐足。
為打造全天候旅游生態(tài)鏈條,石柱農旅集團在千野草場舉辦了紅妝紙鳶節(jié)活動,邀請漢服社成員與游客一起,著漢服,放紙鳶,體驗露營天堂千野草場春季的魅力。

文化為魂
土家歷史的活態(tài)傳承
改版后的《畫說龍河》以五大篇章串聯起土家族的文化基因:在第一幕《龍出七曜》中,有弓箭捕魚、織布勞作的場景,還原土家先民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在第二幕《龍游南賓》中,融入了石柱三色經濟和古往今來的名人;在第三幕《龍騰石柱》中,是嗩吶聲里土家婚俗的哭嫁、攔門、拜堂等儀式,展現族群的生命力與儀式感。新增的龍河市集,則集中了土家米米茶、西蘭卡普、竹鈴球等非遺代表性項目。隨處可見的土家NPC化身財神,更是以土家風俗、石柱知識為題,送答案送元寶,讓游客玩得不亦樂乎。

科技賦能
傳統與現代的共生共榮
《畫說龍河》的舞臺設計打破傳統劇場邊界,以龍河為天然布景,結合激光秀、全息投影等技術,將土家神話中的“龍圖騰”具象化。觀眾沿河岸移步換景,仿佛置身于動態(tài)的歷史長卷中。
這種“微改造、輕介入”的模式,與蘇州滄浪街道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理念不謀而合。兩地均通過“文化+科技”“非遺+體驗”等創(chuàng)新手法,避免“千鎮(zhèn)一面”的同質化陷阱,賦予傳統文化年輕化的表達。

主客共享
文旅融合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文旅活動的成功,不僅在于吸引游客,更在于激活本地居民的認同感。龍河市集中,當地居民與游客共同參與土家擺手舞、行酒令、竹鈴球等活動,形成“主客共生”的和諧場景。通過此類活動,石柱“五一”期間,手工藝品銷售額同比增長300%。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提升50%,餐飲營業(yè)額增長超40%。
未來展望
文化自信引領文旅崛起
在文旅競爭越來越卷的今天,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堅守本心、深挖文化、反復實踐,為文旅崛起提供了新范式。
深挖在地文化:從場景搭建到文化演藝,均堅守原真性,以土家文化為本,以歷史史實為半徑,畫出了土家清明上河圖的藍本;
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通過非遺體驗、實景演出等載體,讓文化“可觸摸、可體驗”,鏈接城鄉(xiāng)文化;
聯動全域資源:整合景區(qū)、商圈、鄉(xiāng)村,形成“磁場效應”,串聯節(jié)慶、旅游與消費,最大程度放大旅游乘數效應。

結語
讓文化長河奔涌不息
《畫說龍河》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覺醒。當土家先民的故事通過現代技術重煥生機,當古鎮(zhèn)的燈火照亮鄉(xiāng)村振興之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旅融合的“爆款”,更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深情回望與自信前行。
未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計劃將此類活動常態(tài)化,并聯動周邊景區(qū)打造全新的全域旅游線路,讓土家文化從“網紅”走向“長紅”。正如一位游客所言:“這里讓我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也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希望?!?/p>
上游新聞 譚柯 實習生 王若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