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404篇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簡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襲倫敦的德軍轟炸機部隊,熱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德國武器,希望能給看官們帶點不一樣的歷史。
正文共約10000字,配圖53幅,閱讀需要20分鐘,2025年5月5日首發(fā)。
本文收錄于作者“Kagohl 3”專輯,歡迎持續(xù)關注。
接上期()
1917年,隨著旨在全面擴大軍工產(chǎn)能的“興登堡”計劃的推行,德國陸軍統(tǒng)帥部整合了國內(nèi)7家企業(yè)的產(chǎn)能共同制造戰(zhàn)術意義巨大的MG-08/15輕機槍,而該槍也因此在這一年達到了至少48000挺的產(chǎn)量,是1916年的24倍之多。在1917年上旬,西線關鍵戰(zhàn)區(qū)的德軍步兵連(下轄3個排)普遍裝備了2挺MG-08/15輕機槍,還有一些連隊則高達3挺。如此之多的機槍很快就成為了英法進攻部隊面臨的巨大生命威脅,因為隨著凡爾登戰(zhàn)役的勝利和東線的“布魯西洛夫”攻勢的巨大成功,英法軍隊高層于1916年11月15日在巴黎以北41公里處的尚蒂伊小鎮(zhèn)召開了會議,計劃在1917年徹底將德國踹出戰(zhàn)爭,而這個決議為后來的一系列悲劇埋下了禍根,也讓MG-08/15輕機槍有足夠多的機會渴飲敵人的鮮血。


圖1、2:在1917年,MG-08/15輕機槍已經(jīng)成為了德軍防御作戰(zhàn)不可或缺的戰(zhàn)術武器
澳大利亞第5師(5th Australian Division)在1917年3月12日清晨6:00總結的情報摘要記錄了對來自德國第75步兵團第1機槍連的一名戰(zhàn)俘的審訊報告,此人供認聽說了一種新型便攜式機槍的服役并提供了以下細節(jié),雖然和真實的MG-08/15有出入:
1、重量非常輕,有兩個短支架支撐槍管。
2、 80 發(fā)子彈的彈帶。
3、水套筒和所有后膛機構減輕了重量。
4、可能使用了縮短的槍管。
5、射程與普通機關槍相同。(普通機槍指的是MG-08)
到1917年6月15日,前線德軍一共也就3500挺MG-08/15輕機槍在役,作者個人推測該槍在4月份的裝備數(shù)量可能還沒超過3000挺。不過考慮到該槍在1916年總產(chǎn)量也只有大約2000挺,這個數(shù)量也算是進步明顯了。因此,MG-08/15在1917年4月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參戰(zhàn),而它的任務是抵擋法軍野心勃勃的大規(guī)模進攻。

圖3:1917年西線關鍵地區(qū)的德軍步兵連基本做到了每排1挺MG-08/15
注定發(fā)生的悲?。?917年法軍愚蠢的進攻計劃
1916年12月12日(正好是德國戰(zhàn)爭部下令每連均要裝備3挺MG-08/15的日子),在凡爾登戰(zhàn)役中立下戰(zhàn)功的羅伯特·喬治.尼維爾將軍(Robert Georges Nivelle)取代約瑟夫.霞飛,成為了法國陸軍新一任總司令。而這位本是法國第2集團軍總指揮的炮兵專家能夠發(fā)際的直接原因是在1916年10月拿下的桂冠。當月20日,尼維爾將軍為了重奪已經(jīng)被德軍占領近8個月的杜奧蒙堡壘,想了一招“引蛇出洞”,命令第2集團軍炮兵停止固定式炮擊,改為支援進攻的徐進彈幕射擊,成功導致德軍誤判法軍即將發(fā)動步兵攻勢,于是將630門火炮全部推出準備抵御,結果等待已久的法軍炮兵順利捕捉到了德軍炮兵陣地,先發(fā)制人實施了攻擊,將超過600門德軍火炮炸成了碎塊。雖然法軍后面因德軍機槍遭受了不小的傷亡,但由于德軍炮兵已經(jīng)喪失戰(zhàn)斗能力,最終法軍還是在10月24日相對輕松的拿下了這座堡壘。尼維爾將軍這套成功的戰(zhàn)法在當時的協(xié)約國陣營引發(fā)了不小的轟動,被稱作“凡爾登戰(zhàn)法”,也讓時任法國總理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認為尼維爾將軍就是霞飛的合適接班人。

圖4: 羅伯特·喬治.尼維爾

圖5: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1917年1月15日,精通英語的尼維爾將軍謁見了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提出以“凡爾登戰(zhàn)法”在埃納河一帶的努瓦永突出部實施攻擊,這個突出部的北面和南面很容易被侵入,而該突出部所在的山脊被稱作“貴婦小徑”。這個計劃要求英軍先于法軍在北面發(fā)動攻擊,迫使德軍向北轉(zhuǎn)移,而防守空洞的南面則由法軍下手,如果成功,德軍陣地會被撕開一個寬度113千米的巨大缺口。尼維爾將軍聲稱,對德軍防線的大規(guī)模炮擊將在48小時內(nèi)幫助法軍破開埃納河一帶的德軍防線,預計傷亡在1萬人左右。
在1917年4月6日的會議上,盡管英法兩國的一些政界人士和集團軍指揮官都對這個計劃心存疑慮,但新任法國總理和英國首相都支持該計劃。這場史稱“尼維爾攻勢”(Nivelle offensive)的行動涉及約120萬軍隊和7000門火炮,部署在蘭斯和魯瓦之間的戰(zhàn)線。該計劃自1916年12月起便已制定,但準備工作因延誤和信息泄露而受阻。這場行動后來的官方名稱是第二次埃納河戰(zhàn)役(英語:Second Battle of the Aisne,法語:Seconde bataille de l'Aisne),而法國方面也稱之為貴婦小徑戰(zhàn)役(Bataille du Chemin des Dames)。
法國北方集團軍群(Groupe d'armées du Nord)麾下的第3集團軍計劃在圣康坦提前進攻,英國第1、3、5集團軍計劃在阿拉斯發(fā)率先下手,以占領高地并將德軍預備隊從埃納河(Aisne)和香檳(Champagne)牽制出去。此外,法軍在1917年1月1日組建了新的預備役集團軍群(Groupe d'armées de réserve)負責主攻,該部隊下轄第4、5、6、10集團軍,任務是沿著蘭斯-蘇瓦松一帶展開行動,對準本次攻勢的主攻目標,位于巴黎東北110公里外的貴婦小徑山脊(Chemin des Dames,東西橫向80公里)實施突破,然后向北推進占領拉昂市(Laon),最終與從阿拉斯前線推進的英軍會師,將德軍驅(qū)逐到比利時和德國邊境。法國第4集團軍(法語:IVe Armée)則在香檳地區(qū)發(fā)動牽制攻擊,它的行動后來被稱作第三次香檳戰(zhàn)役(Third Battle of Champagne)或山地戰(zhàn)役(Battle of the Hills),是尼維爾攻勢的一部分。

圖6:貴婦小徑示意圖


圖7、8:1917年4月滿目瘡痍的圣康坦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行動還有俄羅斯遠征軍(法語:Corps Expéditionnaire Russe en France)的參與,該軍麾下有5個旅,其中第1旅和第3旅隸屬于法國第5集團軍,1個俄羅斯旅下轄兩個團,每團下轄3個營,每營下轄4個連,而預備役營是6個連。俄羅斯第1旅共有180名軍官和8762名士兵。
如果我們看一看法軍和德軍的兵力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尼維爾將軍確實敢說自己底氣十足。法軍本次行動共集結了59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7000門火炮、1000架飛機、194輛坦克,共計85萬大軍,其中49個步兵師、5個騎兵師以及5300門火炮都部署在埃納河一帶。相比之下,德軍只有27個步兵師、2431門火炮和640架飛機,合計只有48萬人,無論是人數(shù)還是裝備都處于劣勢。不過很遺憾的是,法軍并不知道,他們的敵人早已知曉了他們的企圖。

圖9:1917年4月,法軍車隊在向貴婦小徑運輸彈藥

圖10:向前線進發(fā)的法軍坦克

圖11:位于貴婦小徑的法軍塹壕

圖12:在蒙帕納斯采石場待命的法軍獵兵
由于尼維爾將軍對自己的計劃過于自信,他早早就將作戰(zhàn)方案下放到了法軍的營級單位,再加上法軍情報部門的保密工作極其垃圾,導致德軍在法國人發(fā)起攻勢的6個星期前就成功繳獲了有關尼維爾攻勢完整的地圖、作戰(zhàn)計劃和行動命令,得以提前做好防御準備,組織工兵在埃納河一帶修筑更多的機槍據(jù)點和混凝土掩體。而且德軍在1916年10月和12月都組織了對“凡爾登戰(zhàn)法”的研究,基本算是門清了。


圖13、14:在貴婦小徑某處塹壕中的德軍工兵,隸屬于第21“拿騷”工兵營第1連

圖16:在前沿警戒區(qū)保持警戒的德軍崗哨兵
更加諷刺的是,尼維爾攻勢的計劃在1916年12月開始制定,1917年1月向英國方面告知,結果德國陸軍統(tǒng)帥部在1917年2月-3月成功組織了被稱作“阿爾貝里希”行動(Unternehmen Alberich)的戰(zhàn)略性撤退行動,西線德軍全部退到興登堡防線保持守勢,而德軍在本次行動中意識到努瓦永突出部難以保住,于是果斷放棄了這里,將大部隊轉(zhuǎn)移到貴婦小徑本身,這使得法軍陣地前方留下了一條長達40公里的無人區(qū),該無人區(qū)從蘇瓦松以東,一路向北延伸至圣康坦,法軍即使占領了這里也取不到任何戰(zhàn)術和戰(zhàn)略意義。德軍此舉還成功拉直了戰(zhàn)線,避免被兩端包抄,使得法軍制定的南北鉗形攻勢還沒開始就基本沒太大意義了。此外,這場撤退行動讓德軍空出了13-14個步兵師,這些部隊在德國陸軍統(tǒng)帥部第一軍需總監(jiān)魯?shù)堑婪蛏蠈⒌拿钕氯吭雠山o了在埃納河防守的第7集團軍,使得該部隊的規(guī)模擴大到了38個步兵師,這讓第7集團軍總司令馬克斯·費迪南德·卡爾·馮·博恩上將(Max Ferdinand Karl von Boehn)也算是多了幾分底氣。而在德軍已經(jīng)做出應對的情況下,尼維爾將軍卻沒有對計劃做出任何變動,甚至沒有像樣的預備方案。
用槍炮鑄造地獄:德軍對法軍計劃的反制手段
在埃納河前線,德國情報部門警告稱,法國航空隊(Aéronautique Militaire)計劃于4月15日襲擊德國機場和炮兵觀測氣球。德國空勤隊計劃迎擊,但最終被取消。德軍偵察機在法軍進攻開始前就根據(jù)地形特征、區(qū)域和目標對火炮進行測距,以便迅速追蹤到法軍重型火炮、前沿炮兵陣地以及未受到法軍炮火轟炸的地區(qū)的位置,以及德軍炮兵反擊的準確性。德軍選擇在陡峭的山坡和深谷鋪設電話線,這些地方相對不容易受法軍炮火的干擾,與德軍炮兵的地面通信更加可靠。
尼維爾攻勢也是德軍第一次成規(guī)模的運用“彈性防御”戰(zhàn)術,在英法軍隊的數(shù)量優(yōu)勢面前,德軍全面放棄了“死守第一道陣地”,開始追求縱深陣地+隱蔽性+及時反擊的作戰(zhàn)原則。德軍防御戰(zhàn)不再憑借前沿陣地和附近的彈坑陣地進行,而是在前線后方的縱深陣地進行,遠離敵方野戰(zhàn)炮兵的視線和射程,以讓敵軍步兵無法得到火炮的有效協(xié)助。
1916年12月1日,德國陸軍統(tǒng)帥部發(fā)布了新的防御戰(zhàn)理論著作:《陣地戰(zhàn)中防御作戰(zhàn)的指揮原則》(Grunds?tze für die Führung in der Abwehrschlacht)。這本新手冊規(guī)定了區(qū)域機動防御的組織方式,原先無論戰(zhàn)術價值如何,都堅決捍衛(wèi)陣地的政策被替換為防御部隊呈梯形排列,即使敵軍猛烈炮擊也只能威脅到最前沿陣地,而后方的大部隊不受影響。在后方的縱深陣地上,進攻部隊將因為失去炮火掩護陷入僵局,而防守部隊則保存實力組織反擊。德軍還在1917年1月成立了一所學校,專門向步兵軍官培訓彈性防御戰(zhàn)術。
1917年1月,德國陸軍統(tǒng)帥部出版了《陣地戰(zhàn)中防御作戰(zhàn)的指揮原則》的配套書籍:《野外建造原則》(Allgemeines über Stellungsbau),規(guī)定了彈性防御陣地的筑造標準。標準的野戰(zhàn)防御工事需要打造成前中后三個銜接區(qū)域,指揮官可以依據(jù)特定地形調(diào)整具體范圍。這三個區(qū)域從前到后依次是警戒區(qū)(Vorpostenfeld)、戰(zhàn)斗區(qū)(Grosskampfzone)、后方區(qū)(rückw?rtige Kampfzone)。其中警戒區(qū)也稱前哨區(qū),一般位于德軍監(jiān)聽崗哨后方最遠2.7公里處,兵力較少,負責壓制敵軍攻擊和偵察警戒敵軍動向;警戒區(qū)的背后是三道連續(xù)的塹壕,被稱作主抵抗線,它是“彈性防御”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戰(zhàn)斗區(qū)的前沿地帶,通常設置在炮兵觀察哨前方的反斜坡區(qū)域;戰(zhàn)斗區(qū)前后縱深一般為1.5-3公里(也可以是1.4-2.3公里)擁有大量的堡壘、塹壕和機槍火力點,是消耗敵軍的主戰(zhàn)場;戰(zhàn)斗區(qū)的背后是作為第二道防線的炮兵保護線,它也是戰(zhàn)斗區(qū)和后方區(qū)的分界線,用于部署準備反擊的預備隊和保護炮兵陣地;最末端就是所謂的后方區(qū),是德軍火炮的所在地,由各個步兵團的預備營負責防守。






圖17、18、19、20、21、22:《野外建造原則》部分圖例示意
敵軍進攻時所接觸的第一個區(qū)域必定是警戒區(qū),雖然這里的崗哨部隊數(shù)量較少,但有著不容小覷的的彈坑、散兵坑、簡易堡壘和反斜坡陣地,其中MG-08/15輕機槍主要放置在彈坑和散兵坑,足夠從側(cè)面對敵軍步兵造成不小的傷亡。如果敵軍成功突破,崗哨兵可以撤退到由突擊隊(Sto?trupps,每個突擊隊由五名士兵和一名士官組成)把守的群巢(Gruppennester),突擊隊會加入哨兵,通過立即反擊奪回哨所。
戰(zhàn)斗區(qū)的防御程序類似,但兵力更多,堡壘和機槍據(jù)點的數(shù)量也比警戒區(qū)更可怕。位于戰(zhàn)斗區(qū)前沿的主抵抗線是該區(qū)域的哨兵線,能夠向駐軍告知敵人的規(guī)模和來向,而駐軍可以撤離敵方火力集中區(qū),然后利用火力掩護反擊收復戰(zhàn)斗區(qū)和警戒區(qū);這種撤退預計將在被敵軍炮火摧毀的戰(zhàn)場小塊區(qū)域進行,作為陣地內(nèi)立即反擊(Gegensto? in der Stellung)的前奏。這種分散的反擊由大量小型步兵分隊展開,他們靈活的轉(zhuǎn)移到側(cè)翼、后方和前方實施獵殺,會給進攻方帶來難以預料的阻礙,更何況進攻方在戰(zhàn)斗區(qū)已經(jīng)遠離了自己的炮兵,而且德軍反擊時會先依靠炮擊切斷敵人與后方的聯(lián)系。展開反擊的德軍小規(guī)模分隊都會得到MG-08/15輕機槍在內(nèi)的自動武器的加持。而在防御中,MG-08/15輕機槍可以部署在主抵抗線的第一道塹壕,以及戰(zhàn)斗區(qū)的前沿陣地。


圖23、24:MG-08/15輕機槍在防御中最大的意義就是能夠在最前沿陣地為德軍步兵排提供及時可怕的自動火力支援,不僅能大幅度提高火力密度,也能在短時間內(nèi)盡可能的殺傷足夠多的敵軍有生力量,不斷削弱其推進力度
鑒于敵人在彈藥和人力方面日益增強的優(yōu)勢,他們?nèi)杂锌赡芡黄浦翍?zhàn)斗區(qū)后面的炮兵保護線,但是這塊區(qū)域有德軍精心偽裝的“抵抗巢穴”(Widerstandsnester,Widas),這里的德軍極其隱蔽,并且也可以使用MG-08/15輕機槍。當敵軍到達炮兵保護線后,抵抗巢穴中的德軍就會猛然冒出,集中火力對進攻方造成更大的損失并導致其因突然襲擊陷入組織混亂。當進攻方匆忙試圖攻占“抵抗巢穴”并在炮兵保護線附近挖掘戰(zhàn)壕時,負責反擊的德軍步兵師麾下的突擊炮兵團和有輕機槍協(xié)助的突擊步兵團將以最快速度從后方區(qū)推進至戰(zhàn)斗區(qū),立即發(fā)動反攻(Gegensto? aus der Tiefe)。如果立即反攻失敗,但失地又對于保住主陣地至關重要,反攻師將花時間準備有條不紊的進攻,這種方法需要大量預備師隨時準備開往前線。預備步兵師是通過軍隊內(nèi)部重組而獲得的,這些師大多來自東線,而德軍通過阿爾貝里希行動縮短了西線長度,省出的兵力組建了22個師。到1917年春,西線德軍已擁有40個師的戰(zhàn)略預備隊。
貴婦小徑的屠宰場:MG-08/15在“尼維爾”攻勢中的殺戮
1917年4月12日-15日,法軍出動5310門火炮(共計650萬顆炮彈)對準德國第7集團軍陣地實施了長達四天的預備炮擊,平均每分鐘就有533顆炮彈飛向目標。法軍預計炮擊能摧毀7-8道德軍防線,然而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場炮擊不過是走了索姆河戰(zhàn)役的老路:當面德軍陣地有大量的火力點和鐵絲網(wǎng)壓根沒遭到破壞,成批的炮彈除了在無人區(qū)砸了個坑外就沒對德國人造成什么影響,而且位于戰(zhàn)斗區(qū)和后方區(qū)的德軍大部隊也沒啥大礙。更要命的是,與索姆河第一天的英軍一樣,法軍士兵需要攜帶的物品太多太重(至少20千克,更有甚者30千克),極大削弱了他們的行進能力,而且1917年4月的埃納河地區(qū)天氣寒冷,霜凍不斷,地面上到處是泡水的爛泥,而炮擊又把這些爛泥地攪的亂七八糟,以至于法軍士兵們前進的非常困難。

圖25:本次戰(zhàn)役中一個被炸的陣地,讀者可以看出這周圍一馬平川,而且地面坑坑洼洼還泡著水,負重過大的法軍在這種地形上頂著機槍火力沖鋒的下場是可想而知的

圖26:從樹杈上掛著的“煤斗”式鋼盔和帆布彈鏈來看,這是一個遭到炮擊后被德軍自己放棄的機槍陣地
1917年4月16日清晨6:00,法國第5集團軍在貴婦小徑方向正式發(fā)起進攻,然而進攻開始后,法軍們才發(fā)現(xiàn)德軍陣地根本沒遭到像樣的破壞。一名法軍坦克車長直言道:“雨還在下,原本松軟的地面漸漸變得黏糊糊的。襲擊發(fā)生時,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地形中生存?突然,一枚綠色的信號彈劃破了清晨的蒼穹。緊接著是第二枚炮彈,卻是紅色的……在黎明的曙光中,我們懷著深深的悲痛,遠遠地看到一隊小小的藍衣士兵沖上科爾尼耶山的山坡,山頂上爆炸聲不斷。我們屏住呼吸。這真是令人心酸的時刻!我們士兵的隊伍剛才還未散開,現(xiàn)在卻排成梯隊前進,又散開,然后呈之字形前進。士兵們時不時地擠在一起,不再前進,因為他們遇到了一些我們看不見的障礙物,很可能是這些該死的、仍然完好的鐵絲網(wǎng)?!?/p>
圖27、28、29:德軍MG-08重機槍組(紅圈處)正從側(cè)翼掃射法軍步兵
雖然德軍炮火相對要小,但警戒區(qū)早有準備的德軍機槍手紛紛從彈坑與散兵坑中冒出,架起MG-08/15輕機槍瘋狂的屠殺法軍步兵,很多法軍連敵人在哪都沒看到就被打死打傷。第5集團軍右翼的庫爾西 (Courcy) 被俄羅斯第1旅攻占,但埃納-馬恩運河的攻勢遭到了德軍槍炮火力的頑強抵抗,無法前進一步。法軍沿著運河繼續(xù)向北推進,德軍的防御也很堅決,但法軍還是拿下了貝梅庫爾 (Bermericourt) ,然而從該地到埃納河中間這一線的法軍進攻全部被擊退,在埃納河以南,法軍步兵在被德軍機槍造成嚴重損失后被迫退回到他們的出發(fā)線。

圖30:1917年4月在貴婦小徑行動的MG-08/15輕機槍組
隨著天氣惡化,第一批法軍傷員陸續(xù)返回,講述了他們面對近乎完好無損的德軍防線發(fā)起的無望進攻,然后因德軍機槍蒙受了慘重傷亡:“暴風雪席卷了我們的陣地。我們的第一批傷員來自第83步兵團。我們聚集在他們周圍,從他們口中得知,敵軍陣地非常堅固,抵抗十分頑強。一個營確實到達了科爾尼耶山的山頂……但他們被完好無損的機槍陣地火力擊潰,無力抵擋敵人的反擊……”
“我們根本無法繼續(xù)前進”,一位警覺的下士拄著步槍喊道?!霸撍赖臋C槍太多了,根本無力抵抗!”“德國佬肯定知道我們要進攻那里”,一名中尉說道,“他們的戰(zhàn)壕被堵得水泄不通?!?/p>
法國國會議員讓.伊巴內(nèi)加雷(Jean Ybarnegaray)在報告中寫道:“戰(zhàn)斗在6點鐘開始,在7點鐘就宣告失敗”。法軍看似可怕的炮擊最大的效果不過是在無人區(qū)和彈性防御陣地最前沿的警戒區(qū)炸出了一大堆坑洞,更要命的是這些彈坑有很多都被德軍改造成了自己的步兵巢穴和MG-08/15輕機槍陣地。很多被輕機槍組打的不斷失血的法軍部隊在沖到位于警戒區(qū)與戰(zhàn)斗區(qū)交界處的主抵抗線才悲哀的發(fā)現(xiàn)這里的敵人根本沒被炮擊影響,而等候多時的德軍機槍手紛紛操作MG-08/15輕機槍與MG-08重機槍釋放死神的彈雨,這些身穿藍色軍服的進攻者被殺的血肉橫飛,而躲藏在坑道中的德軍也在輕機槍的協(xié)助下對法軍實施反包圍。


圖31、32:1917年4月尼維爾攻勢期間,一個埋伏在大彈坑中的MG-08/15機槍組正在向法軍開火,而不遠處的彈坑中是一群步槍手
德軍自身處于高地,還有精心準備的地道網(wǎng)絡與混凝土堡壘加持,而仰攻的法軍沒有任何障礙物可以自保,過重的裝備和滿地的爛泥也讓他們沒有足夠的速度躲避機槍火力。法軍士兵保羅·克萊弗耶(Paul Clerfuille)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第一個陣地消失了,但三分之二的陣地被敵人的機關槍切斷了,他們躲在鋼筋混凝土的小掩蔽處”(這里的他們指德軍)。向赫特比塞(Hurtebise)發(fā)起進攻的第10殖民地步兵師也被擊潰,損失了150名軍官和5000名士兵,其中一半是來自塞內(nèi)加爾的黑人士兵。

圖33:來自殖民地的黑人官兵也淪為了法軍廢物高層的犧牲品
在埃納河北岸,法軍的進攻更為成功,第42和第69師到達了德軍在埃納河和米耶特河之間的第二道陣地,在貝里以北的推進深入了 4公里。第5集團軍麾下的俄羅斯遠征軍參與了這次進攻,俄軍第1旅占領了庫爾西村,雖然俄軍付出了指揮官受傷外加損失了超過一半兵力的代價,但他們俘虜了635名德國人并守住了村莊。俄軍很多損失都是德軍機槍導致的。



圖34、35、36:塹壕中的德軍步兵操作步槍射擊進攻的法軍,可以看到已經(jīng)有一人中彈(紅圈處)

圖37:這名可憐的法軍被炮彈活活炸成了兩半,下半身不翼而飛
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4月16日的進攻還是法軍坦克首次參戰(zhàn),且支援的對象就是法國第5集團軍,該集團軍打算在其面對的一處堅固防御地帶:雷姆斯(Rheims)以南20千米處的小城柏利奧巴(Berry-au-Bac)投入這些新銳的裝甲力量。法國第2、4、5、6、9大隊的82輛“施奈德”突擊坦克組成了讓-馬利·布索少校(Jean-Marie Bossut)指揮的B集群被列入第5集團軍第32軍序列,其中4個大隊配屬第69步兵師作戰(zhàn),另1個配屬第42步兵師,任務是在埃納河(Aisne)和米耶特河(Miette)之間1600米寬的正面上采取行動,打開通往亞文科特(Juvincourt)的通道。夏布斯(Chaubes)少校指揮的C集群由第3、7、8坦克大隊混成,總計50輛“施奈德”突擊坦克,負責支援第5集團軍麾下的第5軍第10師在側(cè)翼展開行動。然而與英軍坦克在1916年9月15日的首秀中造成巨大恐慌效應不同,法軍坦克的首次出場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圖38: 在柏利奧巴準備參戰(zhàn)的施耐德CA1突擊坦克,隸屬于B集群
由于向出發(fā)線行進花費了不少時間,法軍坦克直到早上10:00才發(fā)起攻擊,而此時已經(jīng)血戰(zhàn)四個小時的法軍步兵皆是死傷慘重、精疲力盡,很難跟得上坦克的節(jié)奏。B集群按照計劃在貴婦小徑以東的柏利奧巴(Berry-au-Bac)展開行動,從博瓦馬萊森林(Bois de Beau Marais)向南攻打米耶特河。在步兵的配合下,“施奈德”突擊坦克順利的越過名為“伍茲堡”的第一道敵壕,但在第二道敵壕“拿騷”前卻遇上了麻煩,協(xié)同的法軍步兵們被“拿騷”壕猛烈的機槍步槍火力打得四散而走,領頭的第2坦克大隊的乘員不得不下車自行為越壕做準備。結果就在這時,位于貴婦小徑以東的克朗(Craonne)的德軍觀察員發(fā)現(xiàn)了B集群,馬上指引炮兵對準法軍坦克實施了可怕的炮擊,B集群總指揮布索少校和全體車組成員當場死亡,諷刺的是,他的座車綽號“與死神擦肩而過”(Trompe La Mort)。

圖39:尼維爾攻勢中德軍一門15厘米重型加農(nóng)炮,這種火炮由前無畏艦副炮改裝而來,射程可達18公里
第2大隊有7輛坦克頂著炮火成功越過了“拿騷”戰(zhàn)壕,但由于步兵遲遲未來,結果有4輛被炮兵炸毀,剩下3輛僥幸逃回出發(fā)地,而第4大隊也有4輛坦克徹底報銷。第5大隊被發(fā)瘋般涌來的德國步兵所包圍,而隨軍的MG-08/15輕機槍使用了一種名叫“K型子彈”(K-Munition)的特種子彈,這種子彈采用硬化鋼芯彈頭,能在100米距離上貫穿12毫米裝甲,起初是德軍用于狙殺穿戴了防彈護甲的炮兵觀察員,但他們在1917年4月9日爆發(fā)的阿拉斯戰(zhàn)役中發(fā)現(xiàn)這種子彈對付坦克有奇效,于是向埃納河的友軍也傳授了經(jīng)驗。為戰(zhàn)友之死而憤怒的第5大隊坦克手們玩命的向德軍宣泄火力,但最終還是被徹底擊毀了4輛坦克,同行的第6大隊在“拿騷”戰(zhàn)壕前遭到了得到偵察機指引的德軍炮兵的猛烈攻擊,6輛坦克全毀。這一天,B集群共有26名軍官和106名士兵傷亡,坦克損失數(shù)量多達44輛,占到參戰(zhàn)坦克總數(shù)的一半多,其中31輛坦克是被炮火擊毀,另外13輛因機械故障等原因損失。雖然第32軍左翼部隊和第5軍右翼部隊成功突破了亞文科特(Juvincourt)以南的第二道德軍防線,但法軍步坦協(xié)同攻勢總體來看是不折不扣的慘敗。



圖40、41、42:K型子彈
負責支援第5軍的C集群一樣是受害者,他們的目標是德軍的“圖林根”戰(zhàn)壕,但戰(zhàn)斗過程可以用“麻煩不斷”來形容。出發(fā)之前,第8大隊就有8輛“施奈德”突擊坦克陷入泥沼動彈不得,無法及時參加戰(zhàn)斗。接著,當C集群的其余40輛坦克越過本方戰(zhàn)壕時,1架德國偵察機為炮兵提供了及時的校射,2輛坦克直接趴窩。終于趕到“圖林根”戰(zhàn)壕時,坦克手們又發(fā)現(xiàn)這道壕溝居然寬達5米,這是現(xiàn)代坦克都不可能獨自跨越的距離。
進退躑躅中,德軍炮兵再次展開了炮擊,而“圖靈根”塹壕中的德軍機槍手與步槍手也紛紛換上K型子彈展開屠殺,法軍坦克不是被炮彈直接炸爆,就是車組人員被貫穿車體的K彈打死打傷。C集群麾下的第7大隊的9輛坦克全部被擊毀,第3大隊也只剩1輛還能戰(zhàn)斗。最后到場第8大隊也很快就拋下4輛起火的“施奈德”敗退而走。由于德軍兇殘的抵抗火力,第5軍在布瓦德布特(Bois des Buttes ,也有資料顯示該地名叫Bois des Boches)與拉維爾歐布瓦(La Ville aux Bois)的進攻全部受阻,只有亞文科特以南獲得了突破,而C集群損失了整整32輛坦克和74名官兵。


圖43、44:被德軍摧毀的施耐德突擊坦克

圖45:被炸的面目全非的拉維爾歐布瓦-萊蓬塔韋爾(La Ville-aux-Bois-les-Pontavert)

圖46:1917年5月8日,一名法軍士兵與身后的布瓦德布特的德軍舊防線
對準貴婦小徑展開攻勢的第5集團軍第1軍一樣是慘不忍睹,該部隊在當天6:00發(fā)起進攻,結果直到傍晚時分也才從出發(fā)線推進了180-270米,其麾下步兵被德軍火炮和輕重機槍殺的尸橫遍野,多數(shù)先鋒師已經(jīng)沒有力量繼續(xù)進攻。法軍雖然抓捕了7000名俘虜,但直到早上9:30,也沒有任何一個法軍部隊拿下預定目標,而且法軍步兵當天死傷率達到了恐怖的40%,而從一戰(zhàn)開始的現(xiàn)代戰(zhàn)爭,部隊損失30%即基本失去了作戰(zhàn)能力,而損失50%即算是徹底喪失進攻能力。
尼維爾攻勢的第一天就造成法軍傷亡超過4 萬人,已經(jīng)接近英軍在索姆河戰(zhàn)役第一天的5.7萬。接下來的幾天里,慘烈的殺戮只帶來了微不足道的戰(zhàn)果,到4月20日,尼維爾攻勢顯然已徹底失敗。血腥而無聊的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5月10日,期間還有一系列規(guī)模較小的行動以調(diào)整戰(zhàn)線和鞏固觀察哨,但到4月25日,法國政府已開始謀劃將尼維爾邊緣化。

圖47:4月16日戰(zhàn)斗留下的滿目瘡痍,畫面中間是一具尸體露出的穿著馬靴的腳

圖48:三名法軍傷員互相攙扶著撤回后方,可悲的是最右邊的傷員自己就是醫(yī)護兵,可見法軍因尼維爾的愚蠢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據(jù)法國士兵路易·巴爾塔斯在其 1917年4月19 日的日記中記載,戰(zhàn)敗如此慘重,以至于連中層軍官都不愿執(zhí)行那些魯莽進攻的命令:“但命運弄人,我目睹了我們羅伯特上校與一位騎馬的將軍之間的對話。將軍對他說:“上校,輪到你們團上前線進攻了,馬上前往前線?!蔽覀兊纳闲淖炖锇纬鰺煻?,吐出一口唾沫,令我大為驚訝的是,他故意用粗啞的聲音回答道:“將軍,您看看這些士兵,看看他們的狀態(tài)。您以為他們不知道自己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嗎?第一天,他們還能向前挺進。但現(xiàn)在不行了,我也不能?!睕]有多少上校會有這樣的勇氣,為了手下士兵的生命而這樣回答…...”
據(jù)巴爾塔斯所寫,4月26日,當接到進攻一個防御堅固的陣地的命令時,羅伯特上校再次表示反對:“當上校得知派給他的團的任務時,他從閱兵場軍官面前站起身來,兩眼怒火中燒,用雷鳴般的聲音對他吼道:“告訴你的將軍,他把我氣得要命。過去一周里,這些命令和反命令讓我受夠了。告訴他,除非把鐵絲網(wǎng)炸得粉碎,否則我的團不會進攻。對,還告訴他,如果他怪罪我延誤,就讓他親自來跟我說!”

圖49:1917年5月,德軍第38預備役步兵團駐守在貴婦小徑一處被法軍放棄的野戰(zhàn)炮陣地
但他們只能這樣躲避戰(zhàn)斗一陣子。4月下旬,巴爾塔斯在蘭斯東南部參與了激烈的戰(zhàn)斗:“德軍在貴婦小徑把我們的部隊打得七零八落,隨后又調(diào)來了大批火炮猛轟我們。炮火比凡爾登戰(zhàn)役時還要猛烈。我看到一名士兵被抬下來時已經(jīng)瘋了。第十七連的連長也精神失常,不得不被送走。就在我們身后,第四十七團把德軍的據(jù)點包圍了,或者說占領了,但沒能把守衛(wèi)者全部俘虜,他們躲進了地下通道,想必是等著己方的反攻來解救。我們用沙袋堵住了所有出口,還向據(jù)點里投擲了窒息性毒氣彈,從此那里就死一般的寂靜。哦,戰(zhàn)爭難道不是一場好戲嗎?”
五月的頭幾天,巴爾塔斯遭遇了一次德軍的反擊,德軍一如既往地以猛烈的炮火轟擊作為開場:“當我們來到樹林邊緣時,我們停了下來,驚恐萬分。巨大的、可怕的炮彈,比閃電還要可怕,正在把巨大的、上百年的老樹撕裂、粉碎、攔腰截斷。我們看到它們被連根拔起,扭曲、折斷,仿佛被一場巨大的旋風刮倒。整個森林似乎都在呻吟、哀號,在泰坦巨人的棍棒打擊下發(fā)出斷裂聲。突然,從樹林的各個角落,我們看到47/2型炮兵……他們一邊跑一邊說,德國人就在他們身后緊追不舍。“我們被出賣了,被背叛了!”他們說,“我們剛一變換陣地并加以偽裝,他們就瞄準并轟炸?!?/p>
圖50:位于皮農(nóng)村莊(village of Pinon)的法軍陣地遭到了德軍炮兵的猛烈轟炸
整個這場命運多舛的攻勢使法國損失了18.7萬人,其中包括2.9萬人死亡和118輛坦克被毀,這里面有13.4萬人均是在1917年4月16-25日損失的。英國在此次攻勢中的貢獻——阿拉斯戰(zhàn)役的第二次進攻——使這位法國在西線的主要盟友損失了16萬人,包括陣亡、受傷和失蹤人員。在敵方,德軍在這兩次攻勢中總共傷亡28.8萬人,其中16.3萬人折損于尼維爾攻勢,約占協(xié)約國總共34.7萬人損失的五分之四。

圖51:位于夏沃恩村莊(village de Chavonne )的法軍官兵陵墓

圖52:法軍為戰(zhàn)友的墓地點上了蠟燭以示哀悼

圖53:1917年4月,德軍將傷員們用擔架抬往后方
- 未完待續(xù),敬請期待!-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里關注、收藏、轉(zhuǎn)發(fā)三連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