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了一位廣東的網友發(fā)帖吐槽,說今年和親家一起過年,沒想到鬧了些不愉快。

年前她就聽兒子說,打算和談了兩年戀愛的女朋友結婚,兩家人先見個面,坐下來談一談結婚事宜。

網友家家境不錯,因此胸有成竹地在大年初二和親家見了個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見面,兒子就熱絡地跑前跑后,忙著喊阿姨叔叔,將網友夫妻兩個拋在腦后。

對面的女孩也是矜持,見了面就點了個頭,沒有一點要親近的意思。

網友心里隱隱有些不舒服,但還是忍住了。

聊到彩禮和嫁妝這件事,對方父母表示,自己的女兒是上海戶口,又是家里的獨生女;

因此他們早早給女兒備好了一套市值千萬的房產,還有兩個鋪面。

然而反觀網友這邊,只有一套廣東的小兩居作為婚房,東拼西湊最多只有三百萬可以當彩禮。

于是對方父母說,三百萬也可以,全部拿出來買一套房子,寫上女生的名字,以后女生如果懷孕生孩子,要跟她的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網友一聽,這簡直是霸王條款,又要錢又要跟著她們家姓,自己的兒子以后不得是人財兩空?

她氣得起身就想走,可是兒子卻忙不迭地答應,還不停給她使眼色。

網友察覺到,兒子的心已經完全偏向女方那邊了。

她傷心又失望,說:“我終于是認清現(xiàn)實了,就算有三百萬又怎么樣,兒子還不是給別人家養(yǎng)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會控制你的孩子嗎?

婚姻嫁娶不論是在哪個時代、哪類人群中,都是最容易起摩擦、出矛盾的。

因為由細細一條愛情的鎖鏈連接起來的兩個人,現(xiàn)在就要經歷商品一樣的相互評比和經濟條件的考驗。

在中國的大部分家庭中,大家都秉持著“生是恩、養(yǎng)是恩、托舉更是恩”,盡力為孩子的學業(yè)、婚姻、工作提供最好的資源。

但常常因為“嫁娶”這一件大事,就掏空了一個家,再加上孩子的伴侶并不是自己屬意的對象,那家長們更會無比憂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你知道嗎?當你對你孩子的選擇產生不滿,甚至要求ta因為你的喜好和條件換掉伴侶時,你就已經在試圖掌控你的孩子了。

在心理學研究中,父母的應對壓力的水平和反應與他們童年生活中面臨的壓力水平呈現(xiàn)顯著的負相關。

也就是說,父母從前面臨的壓力越小,體驗過的壓力經驗越少,壓力的應對能力就更弱;

當他們有了孩子了之后,家庭中的風險和壓力顯著增加;

對于這樣的父母來說,壓力和風險感知驟增,容易放大孩子成長路上的風險感知,變?yōu)閺娍刂菩透改浮?/p>

這樣父母養(yǎng)育出來的孩子長期生活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被父母保護得滴水不漏,從而也降低了孩子的風險應對能力和控制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代際的雙向矛盾

或許對家長和孩子來說,代際之間的矛盾永遠是一個“等待著孩子感激涕零的家長”和一個“等待著家長道歉的孩子”。

曾經在某社交網站上看到這樣一篇帖子,發(fā)帖人曬了一張食物圖,上面是一盆小米粥和剩菜的混合物,問道:

“菜和粥混在一起,不咸,但是孩子不吃。原來孩子也這樣,餓了她幾天,餓到孩子水煮面團都吃了,這次怎么辦?”

評論區(qū)網友回她:“為什么不能做孩子愛吃的東西給她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帖主回復:“不能遇到好吃的就多吃,遇到不好吃的就少吃或不吃。我侄子遇到難吃的魚猛吃,因為知道魚有營養(yǎng);

我女兒就挑食,現(xiàn)在只能上二本,就是還沒餓到位?!?/p>

這樣的家庭氛圍,只能說一句可惜了這個女孩,有如此令人窒息的家長。

心理學中的代際價值觀是指不同時代的人群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觀念或社會規(guī)范。

這樣的代際價值觀很容易在不同時代、特別是家庭內部成員之中發(fā)生矛盾;

老一輩的人文化滯后,年輕一輩思想先進,兩方難免無法理解對方的選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像婚姻觀念,父母輩大多強調“門當戶對”,認為這才是婚姻中的重要基礎;

只有家庭背景匹配、經濟條件落差較小,才能減少婚姻內部的矛盾、保持家庭穩(wěn)定。

但子女輩卻更注重個人的情感選擇、價值觀是否一致、伴侶的性格是否和自己契合等等,而較少注重家庭背景的匹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預期和貪欲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阿倫森提出了心理預期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是由他們對于一個事物的期望所決定的。

當人們面對著不確定性和未知的風險時,就會根據自身的經驗、能力、觀念、價值等因素形成一個預期,按照這樣的預期來進行決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時候,父母無條件和無限制的愛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強化;

當孩子可以無所顧忌的從父母這里拿到他想要的一切,那么他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所擁有的財產和資源最終都會歸他所有。

正是由于這樣的預期,孩子才會一次又一次索取父母的資源,并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

而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協(xié),也是為孩子增加了成功的砝碼。

當然,這并不是要父母們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像十幾年前人人都相信的謠言“美國父母在孩子18歲時就會將其掃地出門,讓其自力更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是要在保證自己的生活并且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力給孩子最好的資源;

而不是培養(yǎng)出一個好吃懶做,只知索取的人,那才真的“白養(yǎng)這個孩子了”。

或許在一些家庭中,代際矛盾只是“愛出現(xiàn)了偏差”,而在另一些家庭中,完完全全就是教育扭曲而“自食惡果”。

在這個快速變化和發(fā)展的時代,不同代際之間的人們距離注定會越來越大;

但唯有愛才是解決矛盾的根源,也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尊重、理解的終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