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qū)遛彎時,聽到一個老太太吐槽自己的兒子兒媳,還挺值得跟大家聊聊的。
她說,前兩天接到兒媳電話,說是下周末小孫子過生日,到時候一家人一起聚聚。
剛開始,她還滿口答應。
可回到家一琢磨,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
明明小孫子還有將近20天才過生日,怎么提前這么多?
再打過去電話一問,才明白兒媳給娃過得是“陽歷”生日。
這樣的安排,讓老太太心生不滿,覺得年輕人壞了規(guī)矩,于是,婆媳倆隔著手機屏幕,一頓理論。
到最后話趕話、紅了臉,老太太直接撂下一句話:
孩子不過陰歷生日,我們就不參加。
這一下,原本喜慶開心的事情,鬧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也讓人唏噓不已。
其實,像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家庭里也許都上演過。
那么問題來了,給孩子過生日,到底按“陽歷”還是“陰歷”呢?
咱們今天就從心理學角度,一探究竟。

01.為什么老一輩人更看重陽歷生日?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涉及到重大事情,老一輩人常常會用陰歷來計算日期。
年輕人不解,明明“陰歷”更難記,為啥頗受老一輩的偏愛呢?
說起這個,就得從三個方面去分析。
其一,這是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
陰歷是中國傳統(tǒng)的歷法,與節(jié)氣、節(jié)日緊密相關。
而老一輩人更重視傳統(tǒng),認為只有“陰歷”才能體現(xiàn)“中國人的生日”。
這種獨有的計算方法,是文化延續(xù)的一種有力證明。
其二,儀式感更強。
陰歷生日,每年所對應的陽歷日期不同,需要特意翻看日歷或者長輩提醒。
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讓生日顯得更加特別,增添儀式感。
另外,過去的人生活都比較貧苦,不像現(xiàn)在物質生活條件這么豐沛。
而在那種情況下,過生日儼然就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那么這種“時刻”,當然要用傳統(tǒng)觀念中更具有意義的“陰歷”來計算日期了。
其三,多少有玄學的色彩。
老一輩人對生辰八字格外看重,而八字又是以陰歷計算的,因此在他們心中,陰歷生日更為“準確”,也更能影響孩子的運勢。
如果按照陽歷過的話,那么就相當于是“過錯了日子”,不成體統(tǒng)。
從這些層面來看,老一輩人的堅持,跟鐫刻在骨血當中的觀念印記,有著分不開的關系。
那么年輕人如果想給孩子過陽歷生日,到底該聽誰的呢?
其實,心理學早有提示,大家可不要不以為然哦。

02.心理學角度:孩子或更適合過“陽歷”生日
雖說陰歷生日承載了文化意義,但從現(xiàn)代生活和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陽歷生日可能更加適合。
之所以如此,有兩方面的原因。
①穩(wěn)定性更強,減少認知混淆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每年生日日期不固定,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困惑。
而這種困惑,會給孩子的理解和記憶平添難度。
更重要的是,在心理認知發(fā)展初期,陽歷生日固定,會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簡單來說,陽歷生日更生活化,孩子記得更牢固,也會在每年的期待中,逐漸塑造自我價值和家庭儀式感的概念,減少認知混淆。

②社交便利性
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陽歷生日作為孩子生活中記錄最為普遍的信息,更容易讓他人記住,也能提升一個人在社交、情感關系中的“沉沒成本”。
所謂“沉沒成本”,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
對應到咱們今天所說的主題,其實也是如此。
簡單來講,就是說陽歷更好記憶,不管是同學、朋友還是戀人,會更容易記住這個日子,從而會在這個日期,送上一份精致的禮物或祝福。
而這些行為,其實就是成本投入的過程,當成本投入越高,彼此的關系也就越牢固。
此外,根據(jù)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生日與官方記錄不一致,可能會錯過同學祝福、學?;顒拥壬缃粰C會,甚至影響歸屬感。
由此可見,給孩子過陽歷生日,往往更符合孩子的心理認知發(fā)展和成長。

03.如何平衡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說到這里,可能有的人還是認為傳統(tǒng),不可更改。
那么面對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
其實也很好解決。
如果家庭老一輩成員確實重視陰歷生日的話,可以采取一個折中方式。
主要慶祝陽歷生日,方便孩子心理認知和社交。
其次可以對陰歷生日簡單紀念一下,比如吃一碗長壽面,既尊重傳統(tǒng),又不影響日常生活。

其實,從古之間,生日的核心意義都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重視,而不是說非得糾結于歷法。
所以,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一輩,也許都不該在這件事情上有太多的執(zhí)著。
畢竟,時代在發(fā)展,只要能讓孩子在充滿愛意的環(huán)境下長大,那么每一天都是生日,每一天都有名為“幸福”的禮物。
大家說,對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