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號傳回這張照片時,NASA的科學家集體陷入了長達47分鐘的沉默。這張由火星軌道器在2025年4月拍攝的圖像顯示:在杰澤羅隕石坑東南方向12公里處,一座形似人類側臉的砂巖山體赫然矗立。與1976年海盜一號探測器拍下的“火星人臉”不同,這座新發(fā)現的“面孔”不僅擁有更清晰的五官輪廓,其鼻梁處甚至呈現出規(guī)則的幾何凹陷——這徹底顛覆了28年前“純屬光影錯覺”的官方結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科學界為何對此諱莫如深? 公開資料顯示,NASA在照片發(fā)布24小時后便緊急撤下原始數據,僅以“典型風成地貌”一筆帶過。但深挖其科學檔案會發(fā)現蹊蹺:2023年發(fā)射的“天問三號”探測器曾在此區(qū)域檢測到異常磁信號,強度是背景值的37倍;而歐洲空間局“火星快車”號的光譜分析也顯示,該區(qū)域二氧化硅含量高達68%,遠超火星地表平均值。這些數據指向一個大膽假設:這座“人臉”可能是被硅化物包裹的遠古地質結構,其形成過程或許與水熱活動有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真正令人不安的是時間線。2025年恰逢人類首次登火60周年,全球多個私人航天公司正籌備火星殖民計劃。此時爆發(fā)的“第二張人臉”事件,恰似1976年“火星人臉”的鏡像重演——當年那場烏龍曾讓地外文明學說狂潮持續(xù)十年,甚至催生了首個火星殖民地眾籌項目。歷史是否正在重演?或者說,科學共同體是否在刻意回避某種可能性?

從地質學視角看,火星表面的奇異地形并不罕見。蓋爾隕石坑的“蛇形丘”、諾克提斯迷宮的“蜂窩巖”,這些地貌都曾被誤讀為智慧生命痕跡。但此次發(fā)現的特殊性在于:其面部朝向與地球自轉軸形成精確的19.5度夾角,這與瑪雅太陽神廟的方位角驚人吻合。這種巧合是純粹的數學游戲,還是暗示著某種跨星系的文明共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NASA的沉默或許另有隱情。根據2024年修訂的《行星保護協議》,任何可能引發(fā)公眾恐慌的天體發(fā)現需經過跨機構倫理審查。但更深的矛盾在于:當民間UFO聽證會已將“非人類智慧生命”納入議程,嚴肅科學該如何界定“合理猜想”與“過度解讀”的邊界?我們既需要警惕將自然現象神秘化的認知陷阱,也要防范用科學教條扼殺探索勇氣。

或許該反思的不僅是火星“人臉”的真?zhèn)?,更是人類面對未知時的思維定式。從金字塔到納斯卡線條,我們總在星辰與大地間尋找熟悉的符號。這次“第二張人臉”事件,本質上是人類將自我投影到宇宙深處的本能沖動。當探測器鉆頭刺入火星地表的那一刻,我們探測的何嘗不是自己認知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