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 22歲 世界某top30大學直博生 容貌焦慮 討厭假人 仇富心理 非典型小城市海高海本》

☆ 第一次在B站上刷到博主@是joan不是joanne的視頻,就是上述這個標題。因為讓沮喪的太讓人共情了,所以在去年某些喝酒的深夜,我也陸續(xù)看過她不少視頻。joan大部分視頻都在喝酒,她總是畫一個很漂亮的煙熏妝,又因為醉意讓眼影暈開在眼眸周圍,看起來總像在哭泣。她的說話語調很平靜,但她總是很平靜地訴說著自己的焦慮和難過,看起來總像在哭泣。她在講話時喜歡垂著頭或者仰頭,直視鏡頭的時間不多,每次她垂下頭微笑的時候,看起來總像是在哭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她說她是小城市人,出國并不是因為家里有錢,相反她的家庭條件極其一般,僅僅是因為她從小總是不愿意接受來自學校和考試的規(guī)訓,但她的成績又挺出色,所以她的媽媽選擇讓她出國,她的媽媽讓她成功又失敗。她說她有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她說她打開ins和朋友圈看見周遭人的生活她非常羨慕,但她不知道為什么無法驅使自己成為這樣的人,或許是從自己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配。她說她仇富,因為她看到了有錢的人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富有的人在好的資源和機會面前松弛又平和,不像小城市出生的她總是焦慮,覺得必須要卷出一番成就。她說她二十幾歲還在花家里的錢、無法養(yǎng)活自己簡直是奇恥大辱,但她為之熱愛和一直努力的事情(藥理研究)卻無法給予她養(yǎng)活自己的金錢。

☆ 她多倫多大學直博、學的醫(yī)學藥理、她年輕、博學、漂亮,可是她不快樂。

☆ 她說她有非常嚴重的精神疾病;她說,夏天來了,有好多好多的晴天,多謝晴天;她說她有一個景色很好的陽臺,她很慶幸。2025年的夏天還未到來,多位joan的朋友證實,她已經(jīng)在3月某天離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撰寫這篇推文的時候一次性看了非常多joan的視頻,特別是她的最后一條視頻,她躺在床上說自己已經(jīng)起不來床了,她說春天來了她的病更重了,她說她好想找人聊聊天,想和媽媽聊聊,才忽然想到她的媽媽不是可以傾訴的人。她躺在床上絮絮叨叨說了很多,我看完之后重新切回推文頁面,再想下筆時必須要停下來深呼吸,以此來平復一下自己的心情。

/?什么時候可以停下奔跑?

/?什么時候可以停下奔跑??

昨天是五四青年節(jié),五年前(2020年),B站的青年節(jié)的宣傳還是《后浪》,是:“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jīng)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是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p>

僅僅五年后,2025年B站的青年節(jié)的宣傳變成了《消失的青年》:“中國青年的人生,擁有無數(shù)的機會:被消除的機會。焦慮,將貫穿他們的一生。在焦慮中,勇氣是一種幼稚和愚蠢的品質,交朋友要面臨被欺騙的風險,愛上一個人就會傷害自己。世界是一個草臺班子,別人的生活永遠比自己精彩,自己的生活則處處布滿雷區(qū)。每天都有時代的巨浪和大山,他只是一粒沙。可能性、好奇心、個性消失了,人格也就消失了?!?/p>

? 自我統(tǒng)治與自我消除

韓炳哲說,這是個自我統(tǒng)治的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里,個體不再需要任何外在的控制和催促,不需要驢子背后那個揮舞的小皮鞭,就會自覺的、瘋狂的自我暗示和自我促進——人變成 了功績主體,社會變成了功績社會。 在功績社會中,功績主體不受外在的統(tǒng)治機構控制,沒有外力強迫他工作或剝削他。他是自身的主人和統(tǒng)治者。因此他無須屈從于任何人,或者說只屈從于自身。盡管擺脫了統(tǒng)治機構,卻沒有導向自由。自由和約束幾乎在同一時刻降臨——為了獲得更大的自由而進行自我束縛,自我束縛的同時油然而生安全感,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 ——效績的最大化(為了體面的生活和資產)。

這種“自我統(tǒng)治”,其實就是B站五四青年節(jié)宣傳片中的“自我消除”。前者的“自我”,是社會性自我,是客我,是個體順從于社會后的自我意識;后者的“自我”,是真實自我,是主我,是個人僅僅作為“自己”的本質追求。

諷刺的是,客我的統(tǒng)治帶來了主我的消除:

今天的社會和信息網(wǎng)絡就像一個瘋狂運轉的機器,初踏進這里的人會喜悅,有無窮無盡的機會和屬于自己廣闊的天地。而后會覺得憤恨:痛恨這個社會在資本的傾斜下存在著無法忽視的不公、憤恨自己的努力在很多時候一文不值、憤恨自己就像是一個無人在意的零件和工具,除了效用別無價值。憤恨可能會生出抑郁,但如果沒有抑郁,過一段時間也就習慣了:習慣處理好自己手邊的工作,習慣做一個隨和沒有攻擊性的人,習慣不理會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事并盡量不惹麻煩——簡而言之,麻了。

確切的說,自我消除了,人被社會容納了。

一個人被社會容納了,就會變成了社會期待的那樣:沒有攻擊性、沒有物欲、沒有消耗不掉的浪漫和人文主義,只是上班、工作、成為螺絲釘。一個人在被社會容納的時候也很痛苦,所以我們可能會在地鐵上突然地流淚,會在密閉空間中覺得窒息,會想要用發(fā)瘋來對抗荒謬,想找到水面探出頭大口大口地呼吸。

一個人被社會容納了,就會在任何時刻順應社會的要求發(fā)展:在任何時候保持努力、必須獲得一個211及以上的學歷、必須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必須擁有穩(wěn)定且不錯的收入、比如擁有房和車等固定資產、必須身心康健不可以有任何的不良嗜好、必須成為一個溫柔賢惠的女性或者強大陽剛的男性。人從自我走向社會后,一切評判標準就從不可量化的“我喜歡”,變成了可量化的“分數(shù)與收入”,明晃晃的數(shù)字將一切差異展露無疑。

于是,焦慮就產生了。

? 抽象的難過和具體的焦慮

在心理學中,抑郁和焦慮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情緒:抑郁是躊躇于過去的悲傷,而焦慮是困頓于未知的未來。所以大多數(shù)人 ,像 joan、像我們自己,在聊焦慮時,往往離不開某個具體的情景:

joan會談自己的容貌和身材焦慮,會聊自己出生小城市沒有足夠的物質卻又一下落入了多倫多大學富哥富姐的生活圈層,會說自己想要找到一份能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但又真的很熱愛自己現(xiàn)在的事業(yè)。我們會說想要逃離原生家庭但又擔心自己無法獨立生活,會糾結到底是選擇一個高水平的院校還是一個好上岸的院校,會困惑于自己想要的工作和人生好像不管怎么努力都無法獲得。

而上述所列舉的所有“焦慮”,皆是可以量化的社會標準,而這些社會標準,其實已經(jīng)存在很久很久了:80年代有“潘曉來信”,書寫了青年人在社會中的困惑,今天的我們不再需要“寫上一份信”,我們只需要打開社交媒體,架起一臺攝像機,便可以展示這種“個體的焦慮”,但個體的焦慮也是項飆老師筆下的“共同焦慮”。

而焦慮產生的原因,我想我可以引用一段《人類簡史》中的表述:“我們生活在由和我們非常不同的人在我們出生很久以前發(fā)明的思想牢獄之中?!?/strong>

這句話背后未道明的潛臺詞是:人的一生早就在出生的時候就被框定了大概,而我們終其一生似乎都在與自己原有的社會階層對抗,似乎都在沿著一種看似正確,但無人質疑、無人敢超越的路線行動。

無論馬克思如何去批判社會的量化,批判資本的異化,嚴肅地闡明現(xiàn)代社會不過就是一場個體的異化。在 鮮明的等級秩序、貨幣體系與社會分工之下,每個人都像是一只滾輪上不斷不斷跑動的倉鼠—— 現(xiàn)代 工作與社會分工 就是那個永不停歇的跑輪,工作能夠消耗個體 的精力,使每一個人 在空下來的時候滿是疲憊,免于思考人生意義這樣嚴肅的命題,工作也能夠帶來 收入,而收入可以讓人 四處消費紓解欲望。 努力工作、賺錢 、消費,構成了當代社會中每一個人, 一天乃至一生的主要活動。

無論鮑曼如何論證工作是一場巨大的騙局:最開始社會為了鼓勵人們工作,宣揚 工作是唯一體面的、道德的、可行的生存方式,不工作就是懶散、墮落、不求上進的代名詞。后來,當工作倫理開始失去了原有的效應,工人們意識到了「工作是美德」這種說辭不過是資本家聯(lián)合著政治家和哲學家編撰出來好讓他們踏踏實實工作的狗屁理由之后,新的話術就出現(xiàn)了:”你必須好好工作,這樣你才能獲得足夠多的金錢,才能消費,才能買下商場櫥窗里美麗的商品,才能獲得你想要的生活?!?/p>

無論他們如何批判、質疑、分析、也無人敢挑戰(zhàn),無人敢超越,比批判更甚的思考牢獄,一定是「正確性」和「規(guī)范性」。

其實也并非完全如此,我們曾經(jīng)短暫的“超越”過一下下;“我想成為xxx樣的人”這句話在我們爺爺奶奶和父母那一輩的答案有多單一,在我們這一輩就有多豐富——從想成為科學家到想做記者、想學新聞、想當vlogger、想當流浪者等等,理想又浪漫的想法會生根發(fā)芽于每一個青澀的、尚未踏入社會的頭腦之中。

直到「現(xiàn)實社會」和「父母的期待」與「高考志愿」或者「就業(yè)方向」一同被擺在年輕人的面前,直到愈發(fā)艱難的就業(yè)環(huán)境、泥沙俱下的社會風氣、日益下沉的經(jīng)濟形勢讓「理想」幾乎無處遁逃,「生存」重新站在了「價值排序」之前時,那句我想成為xxx樣的人,就變成了我應該成為xxx樣的人。

因為沒有人敢超越家庭、社會、道德、體面和集體要求,也沒有人能擺脫或戰(zhàn)勝消費。

這就是為什么,即使社會愈發(fā)多元,背景、價值、任務、愛好、金錢、成功,如此種種疊加起來不僅沒有讓人變得更豐富,反而把人壓扁成了一個平面甚至是一條直線,任誰都可以復制,或者塑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新個體。

這就是為什么,青年在焦慮,青年在消失。

? 悄悄痛苦著

很多人在評論區(qū)質問joan:你成績這么好、在海外留學、這么漂亮,英文這么好、專業(yè)這么好,你憑什么還不開心?你憑什么痛苦?

連“痛苦”都能被量化和比較。

所以只能悄悄痛苦,把所有外界以為的無病呻吟、矯情和“焦慮是因為不夠努力”藏起來,悄悄地在“我想要”和“我必須”中、在“我想要”和“我沒錢”中,在“我要賺錢”和“賺錢要當牛馬且賺的少”中,在“我想試試”和“我不太敢”中、在“想做的事做不成”和“不想做的事能賺錢”中等所有的大事、瑣事中痛苦。

痛苦這件事就是由我們生活中無數(shù)個細小的不順心和無數(shù)個躊躇不定的選擇所構成的,如隔靴搔癢一般,越是難受,越是找不到也摸不清。但越是表達,有越是會被當作矯情。

最終,有人麻木了、不再言說了,不再敏感了;也有人在春天離去。一個普通人渺小的苦痛和無力的申訴被社會全然的接納和吞沒了。

希望大家,大膽地表達痛苦。

希望joan,不再痛苦。

??????

* ???? ????? *

「2026屆39所院校全程企劃」

減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學習

清晰化院??疾閮热?輕量簡單

「2026屆知識專題筆記&課程」

傳播學基礎與提升專題筆記

清晰化院??疾閮热?輕量簡單

「2026版名詞解釋(正在售賣)」

結構化背誦+貼合教材+輕量記憶

必背300詞+掃盲1000詞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值日生酒醒時間:9:00-21:00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