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化書》是五代時期?譚峭所著的一部道教經(jīng)典,全書共六卷,分為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部分,共計一百一十篇。?該書以萬物變化之道立論,闡述了道家思想,特別是黃老列莊學說,并受到列子化、盜天等思想的影響。譚峭繼承了老子“有生于無”的思想,認為“道”是萬物變化的根本,書中還引用了張湛《列子注》中的最高哲學“太虛”,即虛無的概念。

化書》的核心思想在于闡述“化”的理念,即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書中通過列舉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分析了哲理,旨在說明超生脫死及修身持世之道。例如,書中提到“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以及“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這些描述展示了道家對于宇宙生成和萬物變化的深刻理解。

此外,《化書》還探討了治國因由和均食節(jié)儉的社會觀,主張尚儉均食,反對過度奢侈和浪費。書中通過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分析,提出了許多深刻的哲理,旨在引導人們理解并順應自然規(guī)律,達到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民的目的。

在中國思想史上,《化書》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豐富了道家思想,也為后來的道教內(nèi)丹理論提供了哲學依據(jù)。譚峭的《化書》被視為道家入世奇書,對于理解道家思想及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譚峭(860-968),字景升,五代泉州(今屬福建)人。其父為唐國子司業(yè)譚洙。譚峭早年頗涉經(jīng)史,卻不慕功名,不入科舉之途,酷好黃老之書,并遍歷名山,入名山而不復返。著有《化書》六卷,全書基本上發(fā)揮黃老列莊學說,稟承了傳統(tǒng)道家思想,受列子化、盜天等思想影響頗大。該書還繼承張湛《列子注》所論述的最高哲學太虛,亦即虛,謂太虛一虛也,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zhì)。譚峭的《化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

《化書》

一、道化

原文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于一身,風云發(fā)泄于七竊,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

【譯文】

道的隱沒,從虛化為神,神化為氣,氣化為形,有形之物出現(xiàn)后萬物就受到阻塞。道的運用,是形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化為虛,虛無澄明而萬物就能暢通。所以古代圣人探究暢通和阻塞的端倪,掌握造化的根源,忘卻形體來養(yǎng)氣,忘卻氣來養(yǎng)神,忘卻神來養(yǎng)虛。虛和實相通,這就叫做大同。所以收藏起來它就是元精,運用起來它就是萬靈,蘊含起來它就是太一,釋放出來它就是太清。因此坎離在一身中消長,風云從七竅中發(fā)泄,真氣熏蒸而四季沒有寒暑之分,純陽流注而百姓沒有生死之別,這就是神化的道理。

蛇雀

原文

蛇化為龜,雀化為蛤。彼忽然忘曲屈之狀,而得蹣跚之質(zhì);此倏然失飛鳴之態(tài),而得介甲之體。斫削不能加其功,繩尺不能定其象,何化之速也。且夫當空團塊,見塊而不見空;粉塊求空,見空而不見塊。形無妨而人自妨之,物無滯而人自滯之,悲哉!

譯文

蛇變成龜,雀變成蛤。蛇忽然忘記了彎曲的形狀,而得到了蹣跚的本質(zhì);雀一下子失去了飛翔鳴叫的狀態(tài),而得到了有甲殼的身體。砍削不能增加它們的功效,繩尺不能確定它們的形象,為什么變化這么快呢?況且面對空中的土塊,看到土塊就看不到空;粉碎土塊求空,看到空就看不到土塊。形體沒有妨礙而人自己妨礙自己,事物沒有阻滯而人自己阻滯自己,可悲啊!

老楓

原文

老楓化為羽人,朽麥化為蝴蝶,自無情而之有情也。賢女化為貞石,山蚯化為百合,自有情而之無情也。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虛無所不至,神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形無所不類。孰為彼,孰為我?孰為有識,孰為無識?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

【譯文】

老楓樹變成羽人,朽壞的麥子變成蝴蝶,從無情變?yōu)橛星?。賢良的女子變成貞石,山中的蚯蚓變成百合,從有情變?yōu)闊o情。所以土木金石,都有性情和精魄。虛無無所不至,神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形無所不類。哪個是彼,哪個是我?哪個是有識,哪個是無識?萬物,是一物;萬神,是一神,這就是道的極致了。

耳目

原文

目所不見,設明鏡而見之;耳所不聞,設虛器而聞之。精神在我,視聽在彼。跰趾可以割,陷吻可以補,則是耳目可以妄設,形容可以偽置。既假又假,既惑又惑。所以知魂魄魅我,血氣醉我,七竊囚我,五根役我。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茍無其疣,何所不可?

【譯文】

眼睛看不到的東西,設置明鏡就能看到;耳朵聽不到的聲音,設置虛空的器物就能聽到。精神在我自身,視聽在外界。多趾可以割掉,兔唇可以修補,那么耳目可以隨意設置,容貌可以虛假安置。既虛假又虛假,既迷惑又迷惑。所以知道魂魄迷惑我,血氣使我沉醉,七竅囚禁我,五根役使我。只有神有形體,是因為形體有贅疣。如果沒有贅疣,有什么不可以呢?

環(huán)舞

原文

作環(huán)舞者宮室皆轉(zhuǎn),瞰回流者頭目自旋。非宮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變也,則人自變之。是故粉巾為兔,樂石為馬,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圖臉畫眉,而人不知。唯清靜者,物不能欺。

【譯文】

跳環(huán)舞的人覺得宮室都在轉(zhuǎn)動,俯瞰回流的人覺得頭目在旋轉(zhuǎn)。不是宮室有幻術迷惑人,而是人自己迷惑自己;不是回流在改變,而是人自己在改變。所以用粉巾變成兔子,用樂石變成馬,而人不懷疑;甜言蜜語、巧妙笑容,涂臉畫眉,而人不知道。只有清靜的人,外物不能欺騙。

鉛丹

原文

術有火練鉛丹以代谷食者,其必然也。然歲豐則能飽,歲儉則能饑,是非丹之恩,蓋由人之誠也。則是我本不饑而自饑之,丹本不飽而自飽之。饑者大妄,飽者大幻,蓋不齊其道也。故人能一有無,一死生,一情性,一內(nèi)外,則可以蛻五行、脫三光,何患乎一日百食,何慮乎百日一食。

【譯文】

方術中有用火煉制鉛丹來代替谷物食物的,這是必然的。然而年成豐收時就能飽,年成歉收時就會餓,這不是鉛丹的恩賜,大概是因為人的誠心。那么是我本來不餓而自己讓自己餓,鉛丹本來不能飽而自己讓自己飽。饑餓的人很虛妄,飽食的人很虛幻,大概是因為沒有使道整齊。所以人如果能統(tǒng)一有和無,統(tǒng)一生和死,統(tǒng)一情性,統(tǒng)一內(nèi)外,就可以脫離五行、擺脫三光,何必擔心一天吃一百次,何必憂慮一百天吃一次呢?

形影

原文

以一鏡照形,以余鏡照影。鏡鏡相照,影影相傳,不變冠劍之狀,不奪黼黻之色。是形也與影無殊,是影也與形無異。乃知瑚以非實,影以非虛,無實無虛,可與道俱。

【譯文】

用一面鏡子照形體,用其余的鏡子照影子。鏡子相互映照,影子相互傳遞,不改變冠劍的形狀,不奪去黼黻的顏色。這樣看來,形體和影子沒有差別,影子和形體也沒有不同。于是知道瑚并非實在,影子也并非虛幻,沒有實在沒有虛幻,可以與道一起。

蟄藏

原文

物有善于蟄藏者,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饑,或可以萬歲不死。以其心冥冥兮無所知,神怡怡兮無所之,氣熙熙無所為。萬慮不能惑,求死不可得。是以大人體物知身,體身知神,體神知真,是謂吉人之津。

【譯文】

事物中有善于蟄伏隱藏的,有的可以抵御嚴寒,有的可以去除大饑荒,有的可以萬歲不死。因為它們的心昏暗不明無所知,神情怡然無所去,氣息溫和無所為。萬般思慮不能迷惑它們,求死也不可能。所以大人體察事物知道自身,體察自身知道精神,體察精神知道真道,這叫做吉祥之人的渡口。

梟雞

原文

梟夜明而晝昏,雞晝明而夜昏,其異同也如是?;蛑^梟為異,則謂雞為同;或謂雞為異,則謂梟為同。孰梟雞之異晝夜乎?晝夜之異梟雞乎?梟雞之同晝夜乎?夫耳中磬,我自聞;目中花,我自見。我之晝夜,彼之晝夜,則是晝不得謂之明,夜不得謂之昏。能齊昏明者,其唯大人乎!

【譯文】

貓頭鷹夜晚明亮而白天昏暗,雞白天明亮而夜晚昏暗,它們的異同就是這樣。有人說貓頭鷹是不同的,就說雞是相同的;有人說雞是不同的,就說貓頭鷹是相同的。究竟是貓頭鷹和雞的不同在于晝夜呢?還是晝夜的不同在于貓頭鷹和雞呢?或者是貓頭鷹和雞在晝夜上是相同的呢?耳中的磬聲,是我自己聽到的;眼中的花影,是我自己看到的。我的晝夜,它們的晝夜,那么白天不能說是明亮,夜晚不能說是昏暗。能夠使昏暗和明亮平齊的,大概只有大人吧!

四鏡

原文

小人常有四鏡:一名璧,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璧視者大,珠視者小,砥視者正,盂視者倒。觀彼之器,察我之形,由是無大小、無長短、無妍丑、無美惡。所以知形氣謟我,精魄賊我,奸臣貴我,禮樂尊我。是故心不得為之君心,王不得為之主。戒之如火,防之如虎。純儉不可襲,清靜不可侮,然后可以跡容廣而躋三五。

【譯文】

小人常有四面鏡子:一個叫璧,一個叫珠,一個叫砥,一個叫盂。用璧看東西顯得大,用珠看東西顯得小,用砥看東西顯得正,用盂看東西顯得倒。觀察那些器物,審視自己的形體,從此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美丑、沒有善惡。所以知道形體和氣息諂媚我,精魄侵害我,奸臣使我尊貴,禮樂尊崇我。因此心不能成為真正的君心,王不能成為真正的主。要像防備火一樣戒備,像防范虎一樣提防。純粹的儉樸不能被侵襲,清靜不能被侮辱,然后可以足跡寬廣而登上三皇五帝之位。

射虎主

原文

射似虎者,見虎而不見石;斬暴蛟者,見蛟而不見水。是知萬物可以虛,我身可以無。以我之無,合彼之虛。自然可以隱可以顯,可以死,可以生而無所拘。夫空中之鹿若飛雪,而目未嘗見;穴中之蟻若牛斗,而耳未嘗聞,況非見聞者乎!

【譯文】

射殺像虎的東西,看見虎而看不見石頭;斬殺兇猛的蛟龍,看見蛟龍而看不見水。由此知道萬物可以是虛幻的,我的身體可以是無。用我的無,結合萬物的虛。自然可以隱可以顯,可以死,可以生而無所拘束。空中的鹿像飛雪一樣,而眼睛不曾看見;洞穴中的螞蟻像牛爭斗一樣,而耳朵不曾聽到,何況不是能看見聽到的東西呢!

龍虎

原文

龍化虎變,可以蹈虛空,虛空非無也;可以貫金石,金石非有也。有無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終。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斃,神不可得逝。

【譯文】

龍變化虎變化,可以踩踏虛空,虛空并非沒有;可以貫穿金石,金石并非有。有和無相通,物和我相同。它的生不是開始,它的死不是終結。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形體不會被毀滅,精神不會消逝。

游云

原文

游云無質(zhì),故五色舍焉;明鏡無瑕,故萬物象焉。謂水之含天也,必天之含水也。夫百步之外,鏡則見人,人不見影,斯為驗也。是知太虛之中無所不有,萬耀之內(nèi)無所不見。則世人且知心仰寥廓,而不知跡處虛空。寥廓無所間,神明且不遠。是以君子常正其心,常儼其容。則可以游泳于寥廓,交友于神明而無咎也。

【譯文】

游動的云沒有實質(zhì),所以五色寄托在它上面;明鏡沒有瑕疵,所以萬物顯現(xiàn)在它里面。說水包含天,必定是天包含水。在百步之外,鏡子能看見人,人看不見影子,這就是驗證。由此知道太虛之中無所不有,萬耀之內(nèi)無所不見。那么世人只知道心仰慕遼闊,卻不知道蹤跡處在虛空。遼闊沒有間隔,神明并不遙遠。所以君子常常端正自己的心,常常莊重自己的容貌。就可以在遼闊中遨游,與神明交朋友而沒有災禍。

噦咽

原文

有言臭腐之狀,則輒有所噦;聞珍羞之名,則妄有所咽。臭腐了然虛,珍羞必然無,而噦不能止,咽不能已。有懼菽醬若蝤蠐者,有愛鮑魚若鳳膏者。知此理者,可以齊奢儉,外榮辱,黜是非,忘禍福。

【譯文】

一說到臭腐的樣子,就會嘔吐;一聽到珍饈的名字,就會妄自吞咽口水。臭腐顯然是虛幻的,珍饈必然是沒有的,而嘔吐不能停止,吞咽不能停止。有害怕豆醬像害怕蝤蠐的人,有喜愛鮑魚像喜愛鳳膏的人。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可以使奢侈和節(jié)儉平齊,把榮辱置之度外,罷黜是非,忘記禍福。

大化

原文

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顧盼,而顧盼化揖讓,揖讓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別,分別化冠冕,冠冕化車輅,車輅化宮室,宮室化掖衛(wèi),掖衛(wèi)化燕享,燕享化奢蕩,奢蕩化聚斂,聚斂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亂,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其來也勢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是以大人以道德游泳之,以仁義漁獵之,以刑禮籠罩之,蓋保其國家而護其富貴也。故道德有所不實,仁義有所不至,刑禮有所不足,是教民為奸詐,使民為淫邪,化民為悖逆,驅(qū)民為盜賊。上昏昏然不知其弊,下恍恍然不知其病,其何以救之哉!

【譯文】

從虛化為神,神化為氣,氣化為形,形化為精,精化為顧盼,而顧盼化為揖讓,揖讓化為升降,升降化為尊卑,尊卑化為分別,分別化為冠冕,冠冕化為車輅,車輅化為宮室,宮室化為掖衛(wèi),掖衛(wèi)化為宴享,宴享化為奢侈放蕩,奢侈放蕩化為聚斂,聚斂化為欺騙,欺騙化為刑罰殺戮,刑罰殺戮化為悖亂,悖亂化為甲兵,甲兵化為爭奪,爭奪化為敗亡。它的到來勢頭不可遏制,它的離去力量不可拔除。所以大人用道德遨游其中,用仁義捕獵其中,用刑禮籠罩其中,大概是為了保衛(wèi)國家而保護富貴。所以道德有不實在的時候,仁義有不能到達的地方,刑禮有不足的時候,這是教導百姓奸詐,使百姓淫邪,使百姓悖逆,驅(qū)使百姓成為盜賊。上面昏昏然不知道它的弊端,下面恍恍然不知道它的弊病,用什么來拯救呢!

正一

原文

世人皆知莧菹可以剖鱉,而不知硃草可以剖人。小人由是知神可以分,氣可以泮,形可以散。散而為萬,不謂之有馀;聚而為一,不謂之不足。若狂風飄發(fā),魂魄夢飛;屐齒斷蚓,首尾皆動。夫何故?太虛,一虛也;太神,一神也;太氣,一氣也;太形,一形也。命之則四,根之則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謂正一。

【譯文】

世人都知道莧菜醬可以剖鱉,卻不知朱草可以剖人。小人由此知道神可以分開,氣可以散開,形可以分散。分散成為萬物,不說是有余;聚集成為一體,不說是不足。就像狂風吹動頭發(fā),魂魄在夢中飛翔;木屐齒切斷蚯蚓,首尾都在動。為什么呢?太虛,是一個虛;太神,是一個神;太氣,是一氣;太形,是一個形。命名為四個,根源是一個。守著它得不到,舍棄它也不會失去,這叫做正一。

天地

原文

天地盜太虛生,人蟲盜天地生, 營虰者,腸中之蟲也,kq 我精氣,鑠我魂魄,盜我滋味,而有其生。有以見我之必死,所以知天之必頹。天其頹乎,我將安有;我其死乎, 營虰將安守?所謂奸臣盜國,國破則家亡;蠹蟲蝕木,木盡則蟲死。是以大人錄精氣,藏魂魄,薄滋味,禁嗜欲,外富貴。雖天地老而我不傾, 營虰死而我長生,奸臣去而國太平。

【譯文】

天地盜取太虛而生,人和蟲盜取天地而生,營虰,是腸中的蟲子,消耗我的精氣,消耗我的魂魄,盜取我的滋味,而有它的生命。由此可見我必定會死,所以知道天必定會崩塌。天如果崩塌了,我將在哪里;我如果死了,營虰將在哪里生存?所謂奸臣盜取國家,國家破滅則家庭滅亡;蠹蟲侵蝕木頭,木頭耗盡則蟲子死亡。所以大人收錄精氣,隱藏魂魄,減少滋味,禁止嗜欲,把富貴置之度外。即使天地衰老而我不傾倒,營虰死亡而我長生,奸臣離去而國家太平。

稚子

原文

稚子弄影,不知為影所弄;狂夫侮像,不知為像所侮?;艺卟恢獮榧宜瘒卟恢獮閲?,化天下者不知為天下所化。三皇,有道者也,不知其道化為五帝之德。五帝,有德者也,不知其德化為三王之仁義。三王,有仁義者也,不知其仁義化為秦漢之戰(zhàn)爭。醉者負醉,疥者療疥,其勢彌顛,其病彌篤,而無反者也。

【譯文】

小孩子玩影子,不知道自己被影子所玩弄;狂妄的人侮辱畫像,不知道自己被畫像所侮辱。改變家庭的人不知道自己被家庭所改變,改變國家的人不知道自己被國家所改變,改變天下的人不知道自己被天下所改變。三皇,是有道的人,卻不知道他們的道化為五帝的品德。五帝,是有德的人,卻不知道他們的德化為三王的仁義。三王,是有仁義的人,卻不知道他們的仁義化為秦漢的戰(zhàn)爭。醉酒的人背負著醉意,生疥瘡的人治療疥瘡,這種形勢越來越顛倒,這種病越來越嚴重,卻沒有回頭的人。

陽燧

原文

陽燧召火,方諸召水,感激之道,斯不遠矣。高視者強,低視者賊;斜視者狡,平視者仁;張視者怒,細視者佞;遠視者智,近視者拙;外視者昏,內(nèi)視者明。是故載我者身,用我者神,用神合真,可以長存。

【譯文】

陽燧能招來火,方諸能招來水,感應激發(fā)的道理,并不遙遠。眼睛向上看的人剛強,眼睛向下看的人邪惡;眼睛斜視的人狡猾,眼睛平視的人仁慈;眼睛睜得大大的人憤怒,眼睛瞇著的人諂媚;眼睛遠視的人有智慧,眼睛近視的人笨拙;眼睛向外看的人昏昧,眼睛向內(nèi)看的人明智。所以承載我的是身體,使用我的是精神,運用精神與真道相合,可以長久存在。

死生

原文

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神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物。化化不間,由環(huán)之無窮。夫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欲死,不得不死。達此理者虛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

【譯文】

從虛化為神,神化為氣,氣化為血,血化為形,形化為嬰兒,嬰兒化為兒童,兒童化為少年,少年化為壯年,壯年化為老年,老年化為死亡。死后又化為虛,虛又化為神,神又化為氣,氣又化為物。變化不停,如同圓環(huán)一樣無窮無盡。萬物不是想要生,而是不得不生;萬物不是想要死,而是不得不死。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以虛來滋養(yǎng),神可以不變化,形可以不產(chǎn)生。

爪發(fā)

原文

爪發(fā)者,我之形。何爪可割而無害,發(fā)可截而無痛?蓋榮衛(wèi)所不至也。則是我本無害而筋骨為之害,我本無痛而血肉為之痛。所以知喜怒非我作,哀樂非我動,我為形所昧,形為我所愛。達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譯文】

指甲和頭發(fā),是我的形體的一部分。為什么指甲可以割掉而沒有害處,頭發(fā)可以截斷而沒有疼痛呢?大概是因為榮衛(wèi)之氣不能到達那里。那么是我本來沒有害處而筋骨給我?guī)砗μ帲冶緛頉]有疼痛而血肉給我?guī)硖弁?。所以知道喜怒不是我產(chǎn)生的,哀樂不是我發(fā)動的,我被形體所蒙蔽,形體被我所喜愛。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可以超出生死之外。

神道

原文

太上者,虛無之神也;天地者,陰陽之神也;人蟲者,血肉之神也。其同者神,其異者形。是故形不靈而氣靈,語不靈而聲靈,覺不靈而夢靈,生不靈而死靈。水至清而結冰不清,神至明而結形不明。水泮返清,形散返明。能知真死者,可以游太上之京。

【譯文】

最高的存在,是虛無的神;天地,是陰陽的神;人和蟲,是血肉的神。它們相同的是神,不同的是形。所以形體不靈而氣靈,語言不靈而聲音靈,感覺不靈而夢靈,活著不靈而死了靈。水極其清澈而結冰就不清澈,神極其明白而結合形體就不明白。冰融化水又返回清澈,形體消散又返回明白。能知道真正的死的人,可以遨游在最高存在的京城。

神交

原文

牝牡之道,龜龜相顧,神交也;鶴鶴相唳,氣交也。蓋由情愛相接,所以神氣可交也。是故大人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心以符至真,融其氣以生萬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我心熙熙,民心怡怡。心怡怡兮不知其所思,形惚惚兮不知其所為。若一氣之和合,若一神之混同,若一聲之哀樂,若一形之窮通。安用旌旗,安用金鼓,安用賞罰,安用行伍?斯可以將天下之兵,滅天下之敵。是謂神交之道也。

【譯文】

雌雄的道理,烏龜相互對望,是神的交流;仙鶴相互鳴叫,是氣的交流。大概是因為情愛相互連接,所以神氣可以交流。所以大人擴大他的道來與天地相合,開闊他的心來與至真相符,融合他的氣來產(chǎn)生萬物,和諧他的神來接觸萬民。我的心和樂,民心愉悅。民心愉悅啊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形體恍惚啊不知道他們在做什么。就像一種氣的融合,就像一個神的混合,就像一種聲音的哀樂,就像一種形體的困厄與通達。哪里用得著旌旗,哪里用得著金鼓,哪里用得著賞罰,哪里用得著軍隊呢?這樣就可以率領天下的軍隊,消滅天下的敵人。這叫做神交的道理。

大含

原文

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氣相乘而成聲。耳非聽聲也,而聲自投之;谷非應響也,而響自滿之。耳,小竊也;谷,大竊也。山澤,小谷也;天地,大谷也。一竊鳴,萬竊皆鳴;一谷聞,萬谷皆聞。聲道氣,氣道神,神道虛;虛含神,神含氣,氣含聲。聲氣形相道相含,雖秋蚊之翾翾,蒼蠅之營營,無所不至也。由此知之,雖絲毫之慮,必有所察;雖啾嚓之言,必有所聞。唯大人之機,天地莫能見,陰陽莫能知,鬼神莫能窺。夫何故?道德仁義之所為。

【譯文】

從虛化為神,神化為氣,氣化為形,形和氣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聲音。耳朵不是聽聲音的,而聲音自己投入耳朵;山谷不是回應響聲的,而響聲自己充滿山谷。耳朵,是小的竊取者;山谷,是大的竊取者。山澤,是小山谷;天地,是大山谷。一個竊取者鳴叫,萬個竊取者都鳴叫;一個山谷聽到,萬個山谷都聽到。聲音通向氣,氣通向神,神通向虛;虛包含神,神包含氣,氣包含聲。聲音、氣、形、道相互包含,即使是秋天蚊子的飛舞,蒼蠅的嗡嗡聲,也無所不至。由此知道,即使是絲毫的思慮,必定有所察覺;即使是細微的言語,必定有所聽聞。只有大人的玄機,天地不能看見,陰陽不能知道,鬼神不能窺探。為什么呢?因為是道德仁義的作用。

二、術化

云龍

原文

云龍風虎,得神氣之道者也。神由母也,氣由子也,以神召氣,以母召子,孰敢不至也?夫蕩穢者,必召五帝之氣,茍召不至,穢何以蕩?伏虺者,必役五星之精,茍役不至,虺何以伏?小人由是知陰陽可以作,風云可以會,山陵可以拔,江海可以覆。然召之于外,不如守之于內(nèi),然后用之于外,則無所不可。

【譯文】

云從龍,風從虎,這是掌握神氣之道的表現(xiàn)。神就如同母親,氣就如同孩子,用神來召喚氣,就如同用母親來召喚孩子,誰敢不來呢?要掃除污穢的人,必定召喚五帝之氣,如果召喚不來,污穢又怎么能被掃除呢?要降伏毒蛇的人,必定役使五星之精,如果役使不來,毒蛇又怎么能被降伏呢?小人由此知道陰陽可以被創(chuàng)造,風云可以被會合,山陵可以被拔起,江??梢员粌A覆。然而從外部召喚它們,不如在內(nèi)部守住它們,然后再運用到外部,這樣就沒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猛虎

原文

猛虎行,草木偃;毒鴆怒,土石揭。威之所爍,氣之所搏,頑qB 為之作。小人由是知鋏可使之飛 , 山河可使之移,萬物可使之相隨。夫神全則威大,精全則氣雄。萬惑不能溺,萬物可以役。是故一人所以能敵萬人者,非弓刀之技,蓋威之至也;一人所以能悅?cè)f人者,非言笑之惠,蓋和之至也。

【譯文】

猛虎行走,草木倒伏;毒鳩發(fā)怒,土石被掀起。威勢所閃耀之處,氣勢所搏擊之處,頑固的事物也會被觸動。小人由此知道劍可以讓它飛起來,山河可以讓它移動,萬物可以讓它們跟隨。精神完整那么威勢就大,精力完整那么氣勢就雄。萬般迷惑不能淹沒他,萬物都可以被役使。所以一個人能夠抵擋萬人,不是因為弓刀的技藝,而是因為威勢達到了極致;一個人能夠取悅?cè)f人,不是因為言語笑容的恩惠,而是因為和諧達到了極致。

用神

原文

蟲之無足:蛇能屈曲,蛭能掬蹙,蝸牛能蓄縮。小人所以見其機,由是得其師,可以坐致萬里而不馳。是故足行者有所不達,翼飛者有所不至,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夫何故?彼知形而不知神,此知神而不知形。以形用神則亡,以神用形則康。

【譯文】

沒有腳的蟲子:蛇能彎曲,水蛭能收縮,蝸牛能蜷縮。小人因此看到了其中的奧秘,由此找到了效法的對象,可以坐著到達萬里之外而不用奔跑。所以靠腳行走的人有到不了的地方,靠翅膀飛翔的人有到不了的地方,用眼睛看的人有看不見的東西,用耳朵聽的人有聽不到的聲音。為什么呢?那些只知道形體而不知道精神的人,這個只知道精神而不知道形體。用形體來運用精神就會滅亡,用精神來運用形體就會安康。

水竇

原文

水竇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療噎。斯物也,始制于人,又復用于人。法本無祖,術本無狀,師之于心,得之于象。陽為陰所伏,男為女所制,剛為柔所克,智為愚所得。以是用本無,得虛之竊者,知法術之要乎!

【譯文】

水竇可以用來排泄小便,杵糠可以用來治療噎食。這些東西,開始是由人制造出來的,又反過來被人使用。方法本來沒有始祖,術數(shù)本來沒有形狀,從心中感悟,從現(xiàn)象中獲得。陽被陰所降服,男被女所制約,剛被柔所克制,智被愚所獲取。因此,運用本來沒有的東西,得到從虛無中竊取的奧秘的人,就知道法術的關鍵了吧!

魍魎

原文

魍魎附巫祭言禍福事,每來則飲食言語皆神,每去則飲食言語皆人。不知魍魎附巫祭也,不知巫祭之附魍魎也。小人由是知心可以交,氣可以易,神可以奪,魄可以錄。形為神之宮,神為形之容。以是論之,何所不可?

【譯文】

魍魎附著在巫祭身上談論禍福之事,每次來的時候飲食言語都很神奇,每次離開的時候飲食言語都和常人一樣。不知道是魍魎附著在巫祭身上,還是巫祭附著在魍魎身上。小人由此知道心可以相交,氣可以互換,神可以奪取,魄可以收錄。形體是神的宮殿,神是形體的容貌。由此而論,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

虛無

原文

鬼之神可以御,龍之變可以役,蛇虺可以不能螫,戈矛可以不能擊。唯無心者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兵刃不能加,天命不能死。其何故?志于樂者猶忘饑,志于憂者猶忘痛,志于虛無者可以忘生死。

【譯文】

鬼的神可以駕馭,龍的變化可以役使,蛇蝎不能蜇人,戈矛不能攻擊。只有無心的人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兵刃不能加身,天命不能讓他死亡。為什么呢?熱衷于快樂的人還會忘記饑餓,熱衷于憂愁的人還會忘記疼痛,熱衷于虛無的人可以忘記生死。

虛實

原文

方咫之木置于地之上,使人蹈之而有馀。方尺之木置于竿之端,使人踞之而不足。非物有小大,蓋心有虛實。是故冒大暑而撓者愈熱,受灸灼而懼者愈痛。人無常心,物無常性。小人由是知水可使不濕,火可使不燥。

【譯文】

一方尺的木頭放在地上,讓人踩上去還有剩余的地方。一方尺的木頭放在竿子的頂端,讓人蹲在上面卻覺得不夠。不是物體有大小之分,而是人心有虛實之別。所以在大暑中撓動的人會覺得更熱,受到灸灼而恐懼的人會覺得更痛。人沒有恒定的心,物沒有恒定的性質(zhì)。小人由此知道水可以讓人不濕,火可以讓人不干燥。

狐貍

原文

狐貍之怪,雀鼠之魅,不能幻明鏡之鑒者,明鏡無心之故也。是以虛空無心而無所不知,昊天無心萬象自馳,行師無狀而敵不敢欺,大人無慮而元精自歸,能師于無者,無所不之。

【譯文】

狐貍的怪異,雀鼠的鬼魅,不能在明鏡中變幻的原因,是明鏡沒有心。因此虛空沒有心卻無所不知,蒼天沒有心萬象自然運行,行軍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敵人卻不敢欺騙,大人沒有憂慮元氣自然回歸,能夠效法無的人,沒有去不了的地方。

轉(zhuǎn)舟

原文

轉(zhuǎn)萬斛之舟者,由一尋之木;發(fā)千鈞之弩者,由一寸之機。一目可以觀大天,一人可以君兆民。太虛茫茫而有涯,太上浩浩而有象。得天地之綱,知陰陽之房,見精神之藏,則數(shù)可以奪,命可以活,天地可以反覆。

【譯文】

轉(zhuǎn)動萬斛的大船,靠的是一尋長的木頭;發(fā)射千鈞的弩,靠的是一寸大小的機關。一只眼睛可以觀察廣闊的天空,一個人可以統(tǒng)治億萬百姓。太虛茫茫卻有邊際,太上浩浩卻有形象。掌握天地的綱紀,知道陰陽的居所,看到精神的蘊藏之處,那么命運可以奪取,生命可以存活,天地可以反復。

心變

原文

至淫者化為婦人,至暴者化為猛虎,心之所變,不得不變。是故樂者其形和,喜者其形逸,怒者其形剛,憂者其形戚。斯亦變化之道也。小人由是知顧六尺之軀,可以為龍蛇,可以為金石,可以為草木。大哉斯言!

【譯文】

極其淫蕩的人會變成婦人,極其殘暴的人會變成猛虎,心發(fā)生變化,就不得不變化。所以快樂的人形體平和,喜悅的人形體安逸,憤怒的人形體剛強,憂愁的人形體悲傷。這也是變化的道理。小人由此知道顧惜六尺身軀,可以變成龍蛇,可以變成金石,可以變成草木。這句話真?zhèn)ゴ蟀。?/p>

珠玉

原文

悲則雨淚,辛則雨涕;憤則結癭,怒則結疽。心之所欲,氣之所屬,無所不育。邪茍為此,正必為彼。是以大人節(jié)悲辛,誡憤怒;得灝氣之門,所以收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韜其光;若蚌內(nèi)守,若石內(nèi)藏,所以為珠玉之房。

【譯文】

悲傷就流淚,辛辣就流鼻涕;憤怒就生癭瘤,發(fā)怒就生毒瘡。心中所想,氣就隨之歸屬,沒有什么不能孕育的。邪惡如果這樣做,正義必定與之相反。所以大人節(jié)制悲傷和辛辣,告誡憤怒;找到浩大之氣的門徑,從而收斂它的根本;知道元神的口袋,從而隱藏它的光芒;就像蚌在內(nèi)部守護,就像石頭在內(nèi)部隱藏,這就是成為珠玉的所在。

蠮々

原文

夫蠮々之蟲,孕螟蛉之子,傳其情,交其精,混其氣,和其神。隨物大小,俱得其真。蠢動無定情,萬物無定形。小人由是知馬可使之飛,魚可使之馳,土木偶可使之有知,嬰兒似乳母,斯道不遠矣。

【譯文】

蠮々這種蟲子,孕育螟蛉之子,傳遞它的情感,交換它的精氣,混合它的氣息,調(diào)和它的精神。隨著物體的大小,都能得到它的本真。蠕動的生物沒有固定的情感,萬物沒有固定的形狀。小人由此知道可以讓馬飛起來,可以讓魚奔跑,可以讓土木偶有知覺,可以讓嬰兒像乳母,這個道理并不遙遠。

胡夫

原文

胡夫而越婦,其子髯面而矬足;蠻夫而羌婦,其子拗鼻而昂首。梨接桃而本強者其實毛,梅接杏而本強者其實甘。以陰孕陽,以柔孕剛,以曲孕直,以短孕長,以大孕小,以圓孕方,以水孕火,以丹孕黃。小人由是知可以為金石,可以為珠玉,可以為異類,可以為怪狀,造化之道也。

【譯文】

胡人的丈夫和越人的妻子,他們的兒子胡須滿面而身材矮小;蠻人的丈夫和羌人的妻子,他們的兒子鼻子彎曲而昂首挺胸。梨樹嫁接桃樹而本來強壯的結出的果實有毛,梅樹嫁接杏樹而本來強壯的結出的果實甘甜。用陰孕育陽,用柔孕育剛,用曲孕育直,用短孕育長,用大孕育小,用圓孕育方,用水孕育火,用丹孕育黃。小人由此知道可以變成金石,可以變成珠玉,可以變成異類,可以變成怪異的形狀,這就是造化的道理。

陰陽

原文

陰陽相搏,不根而生芝菌;燥濕相育,不母而生蝤蠐。是故世人體陰陽而根之,學燥濕而母之,無不濟者。小人由是知陶煉五行,火之道也;流行無窮,水之道也;八卦環(huán)轉(zhuǎn),天地之道也;神物乃生,變化之道也。是以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夫大人之道幽且微,則不知其孰是孰非。

【譯文】

陰陽相互搏擊,沒有根卻生出芝菌;燥濕相互孕育,沒有母親卻生出蝤蠐。所以世人體會陰陽而扎根,學習燥濕而孕育,沒有不成功的。小人由此知道陶冶鍛煉五行,這是火的道理;流行無窮,這是水的道理;八卦循環(huán)轉(zhuǎn)動,這是天地的道理;神物于是產(chǎn)生,這是變化的道理。所以君子體會事物而知道自身,體會自身而知道道。大人的道幽深而微妙,就不知道哪個是對哪個是錯。

海魚

原文

海魚有以蝦為目者,人皆笑之。殊不知古人以囊螢為燈者,又不知書非日之光則不能馳,夜非燭之明則有所欺。觀傀儡之假而不自疑,嗟明友之逝而不自悲,賢興愚莫知,唯抱純白、養(yǎng)太玄者,不入其機。

【譯文】

海魚中有把蝦當作眼睛的,人們都嘲笑它。卻不知道古人用囊螢來當燈,又不知道書如果沒有太陽的光就不能傳播,夜晚如果沒有蠟燭的光就會被欺騙??吹娇艿奶摷賲s不懷疑自己,感嘆明智的朋友逝去卻不悲傷自己,賢能和愚蠢沒有人知道,只有懷抱純白、修養(yǎng)太玄的人,不會陷入這種機巧之中。

澗松

原文

澗松所以能凌霜者,藏正氣也;美玉所以能犯火者,蓄至精也。是以大人書運靈旗,夜錄神芝,覺所不覺,思所不思,可以冬御風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熱。故君子藏正氣者,可以遠鬼神、伏奸佞;蓄至精者,可以福生靈、保富壽。夫何為?多少之故也。

【譯文】

澗松之所以能抵御霜寒,是因為蘊藏著正氣;美玉之所以能抵御火,是因為積蓄著至精。所以大人書寫運用靈旗,夜晚記錄神芝,覺察到?jīng)]有覺察到的,思考到?jīng)]有思考到的,可以在冬天抵御風而不寒冷,在夏天抵御火而不炎熱。所以君子蘊藏正氣的人,可以遠離鬼神、降伏奸佞;積蓄至精的人,可以造福生靈、保持富貴長壽。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多少的緣故。

動靜

原文

動靜相磨,所以化火也;燥濕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湯盎投井,所以化雹也;飲水雨日,所以化虹霓也。小人,由是知陰陽可以召,五行可以役,天地可以別構,日月可以我作。有聞是言者,必將以為誕。夫民之形也,頭圓而足方,上動而下靜,五行運于內(nèi),二曜明于外。斯亦構之道也。

【譯文】

動和靜相互摩擦,所以能化為火;燥和濕相互蒸騰,所以能化為水;水和火相互激蕩,所以能化為云;把熱湯和瓦罐投入井中,所以能化為冰雹;喝了水對著太陽,所以能化為虹霓。小人由此知道陰陽可以召喚,五行可以役使,天地可以另外構建,日月可以由我創(chuàng)造。聽到這些話的人,必定認為這是荒誕的。人的形體,頭是圓的而腳是方的,上面動而下面靜,五行在內(nèi)部運行,日月在外部照耀。這也是構建的道理。

聲氣

原文

操琴瑟之音,則翛然而閑;奏鄧衛(wèi)之音,則樂然而逸;碎瓴甓之音,則背膂凜森;撾鼓鼙之音,則鴻毛躑躅,其感激之道也如是。以其和也,召陽氣,化融風,生萬物也。其不和也,作陰氣,化厲風,辱萬物也。氣由聲也,聲由氣也,氣動則聲發(fā),聲發(fā)則氣振,氣振則風行而萬物變化也。是以風云可以命,霜雹可以致,鳳凰可以歌,熊羆可以舞,神明可以友,用樂之術也甚大。

【譯文】

彈奏琴瑟的聲音,就會悠然閑適;演奏鄧衛(wèi)的音樂,就會快樂安逸;打碎瓦塊的聲音,就會讓人脊背發(fā)涼;敲擊戰(zhàn)鼓的聲音,就會讓鴻毛徘徊不前,這就是感應的道理。聲音和諧,就能召喚陽氣,化為融和的風,生出萬物。聲音不和諧,就會產(chǎn)生陰氣,化為猛烈的風,羞辱萬物。氣由聲音產(chǎn)生,聲音由氣產(chǎn)生,氣運動就會發(fā)出聲音,聲音發(fā)出就會使氣振動,氣振動就會使風運行而萬物發(fā)生變化。所以風云可以命令,霜雹可以招致,鳳凰可以歌唱,熊羆可以舞蹈,神明可以結交,運用音樂的方法非常大。

大同

原文

虛含虛,神含神,氣含氣,明含明,物含物。達此理者,情可以通,形可以同。同于火者化為火,同于水者化為水,同于日月者化為日,同于金石者化為金石。唯大人無所不同,無所不化,足可以興虛皇并駕。

【譯文】

虛包含虛,神包含神,氣包含氣,明包含明,物包含物。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情感可以相通,形體可以相同。與火相同的就會化為火,與水相同的就會化為水,與日月相同的就會化為日月,與金石相同的就會化為金石。只有大人沒有什么不能相同,沒有什么不能變化,足以與虛皇并駕齊驅(qū)。

帝師

原文

鏡非求鑒于物,而物自投之;橐非求飽于氣,而氣自實之。是故鼻以虛受臭,耳以虛受聲,目以虛受色,舌以虛受味。所以心同幽冥,則物無不受;神同虛無,則事無不知。是以大人奪其機,藏其微,羽符至怪,陰液甚奇,可以守國,可以救時,可以坐為帝王之師。

【譯文】

鏡子不是向物體求取映照,而是物體自己投入鏡子中;風箱不是向氣求取充滿,而是氣自己充滿風箱。所以鼻子用虛空接受氣味,耳朵用虛空接受聲音,眼睛用虛空接受顏色,舌頭用虛空接受味道。所以心與幽冥相同,那么就沒有什么不能接受;神與虛無相同,那么就沒有什么不知道。所以大人奪取其中的關鍵,隱藏其中的微妙,羽符極其怪異,陰液非常神奇,可以守衛(wèi)國家,可以拯救時世,可以坐著成為帝王的老師。

琥珀

原文

琥珀不能呼腐芥,丹砂不能入焦金,磁石不能取憊鐵,元氣不能發(fā)陶爐。所以大人善用五行之精,善奪萬物之靈,食天人之祿,駕風馬之榮。其道也在忘其形而求其情。

【譯文】

琥珀不能吸引腐臭的芥菜,丹砂不能進入燒焦的金屬,磁石不能吸取疲憊的鐵,元氣不能使陶爐發(fā)生變化。所以大人善于運用五行的精華,善于奪取萬物的靈氣,享受天人的福祿,駕馭風馬的榮耀。它的道理在于忘記形體而追求其情。

三、德化

五常

原文

儒有講五常之道者,分之為五事,屬之為五行,散之為五色,化之為五聲,俯之為五岳,仰之為五星,物之為五金,族之為五靈,配之為五味,感之為五情。所以聽之者若醯雞之游太虛,如井蛙之浮滄溟,莫見其鴻氵蒙之涯,莫測其浩渺之程。日暮途遠,無不倒行。殊不知五常之道一也,忘其名則得其理,忘其理則得其情。然后牧之以清靜,棲之以杳冥,使混我神氣,符我心靈。若水投水,不分其清;若火投火,不問其明。是謂奪五行之英,盜五常之精,聚之則一芥可包,散之則萬機齊亨。其用事也如酌醴以投器,其應物也如懸鏡以鑒形。于是乎變之為萬象,化之為萬生,通之為陰陽,虛之為神明。所以運帝王之籌策,代天地之權衡,則仲尼其人也。

【譯文】

儒家有講述五常之道的人,把它分為五種事,歸屬為五行,分散為五色,轉(zhuǎn)化為五聲,俯視它為五岳,仰視它為五星,物質(zhì)上為五金,族類上為五靈,搭配上為五味,感應上為五情。所以聽的人就像醋甕中的小飛蟲在太空中游蕩,如同井里的青蛙在大海中漂浮,看不見它廣闊的邊際,無法測量它浩渺的歷程。天色已晚路途遙遠,沒有不逆行的。卻不知道五常之道是統(tǒng)一的,忘記它的名稱就能得到它的道理,忘記它的道理就能得到它的情。然后用清靜來管理它,在深遠的境界中棲息它,使它與我的神氣混合,符合我的心靈。就像水投入水中,分不清誰更清澈;就像火投入火中,不問誰更明亮。這就叫做奪取五行的精華,盜取五常的精髓,聚集起來一小粒芥子就能包含,分散開來萬事萬物都能亨通。它發(fā)揮作用就像斟酌甜酒倒入器皿,它應對事物就像懸掛鏡子來照出形狀。于是變化為萬千景象,轉(zhuǎn)化為萬物生靈,貫通為陰陽,虛無為神明。所以運用帝王的謀略,代替天地的權衡,那就是孔子這樣的人。

飛蛾知

原文

天下賢愚,營營然若飛蛾之投夜燭,蒼蠅之觸曉窗。知往而不知返,知進而不知退。而但知避害而就利,不知聚利而就害。夫賢于人而不賢于身,何賢之謂也?博于物而不博于己,何博之謂也?是以大人利害俱忘,何往不臧?

【譯文】

天下的賢人和愚人,忙碌的樣子就像飛蛾撲向夜晚的蠟燭,蒼蠅觸碰清晨的窗戶。知道前往卻不知道返回,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后退。只知道躲避害處而趨向利益,不知道聚集利益卻會帶來害處。對別人來說是賢能的卻對自己不是賢能,那算什么賢能呢?對事物廣博卻對自己不廣博,那算什么廣博呢?所以大人利害都忘記,到哪里不是好的呢?

異心

原文

虎踞于林,蛇游于澤,非鴟鳶之仇;鴟鳶從而號之,以其蓄異心之故也。牛牧于田,豕眠于圃,非烏鵲之馭;烏鵲從而乘之,以其無異心之故也。是故麟有利角,眾獸不伏;鳳有利觜,眾鳥不賓;君有奇智,天下不臣。善馳者終于蹶,善斗者終于敗。有數(shù)則終,有智則窮。巧者為不巧者所使,詐者為不詐者所理。

【譯文】

老虎盤踞在樹林中,蛇在沼澤中游走,不是貓頭鷹和鳶的仇敵;貓頭鷹和鳶卻跟隨著它們號叫,是因為它們懷有不同的心。牛在田里放牧,豬在園圃中睡覺,不是烏鵲駕馭的對象;烏鵲卻跟隨著它們,是因為它們沒有不同的心。所以麒麟有鋒利的角,眾獸不服;鳳凰有銳利的嘴,眾鳥不敬;君主有奇特的智慧,天下人不臣服。善于奔跑的最終會跌倒,善于爭斗的最終會失敗。有定數(shù)就會終結,有智謀就會困窘。靈巧的人被不靈巧的人驅(qū)使,狡詐的人被不狡詐的人治理。

弓矢

原文

天子作弓矢威天下,天下盜弓矢以侮天子。君子作禮樂以防小人,小人盜禮樂以僭君子。有國者好聚斂,蓄粟帛、具甲兵以御賊盜,賊盜擅甲兵、踞一粟帛以奪其國,或曰:“安危德也?!庇衷唬骸芭d亡數(shù)也?!逼埖驴梢允?,何必廣粟帛乎?茍數(shù)可以憑,何必廣甲兵乎?

【譯文】

天子制作弓矢威懾天下,天下人盜取弓矢來侮辱天子。君子制定禮樂來防范小人,小人盜取禮樂來僭越君子。擁有國家的人喜歡聚斂,積蓄糧食布帛、準備兵器來抵御盜賊,盜賊擅自擁有兵器、占據(jù)糧食布帛來奪取國家,有人說:“安危在于德行?!?又有人說:“興亡在于命運?!?如果德行可以依靠,何必廣泛地積蓄糧食布帛呢?如果命運可以憑借,何必廣泛地準備兵器呢?

聰明

原文

無所不能者,有大不能;無所不知者,有大不知,夫忘弓矢然后知射之道,忘策轡然后知馭之道,忘弦匏然后知樂之道,忘智慮然后知大人之道。是以天下之主,道德出于人;理國之主,仁義出于人;亡國之主,聰明出于人。

【譯文】

無所不能的人,有很大的不能;無所不知的人,有很大的不知,忘記弓矢然后才知道射箭的道理,忘記馬鞭韁繩然后才知道駕馭的道理,忘記弦樂器和笙然后才知道音樂的道理,忘記智謀思慮然后才知道大人的道理。所以天下的君主,道德出自他人;治理國家的君主,仁義出自他人;亡國的君主,聰明出自自己。

有國

原文

有國之禮,享郊廟,敬鬼神也;亹龜策占吉兇也。敬鬼神,信禍福之職也;占吉兇,信興亡之數(shù)也。柰何有大不信,窮民之力以為城郭,奪民之食為儲蓄?是福可以力取,是禍可以力敵;是疑貳于鬼神,是欺惑于龜策,是不信于天下之人;斯道也,賞不足動,罰不足懼,國不足守。

【譯文】

擁有國家的禮儀,是祭祀郊廟,敬重鬼神;用龜甲和蓍草占卜吉兇。敬重鬼神,是相信禍福的職責;占卜吉兇,是相信興亡的命運。為什么有很大的不相信,用盡百姓的力量來建造城郭,奪取百姓的食物來作為儲蓄呢?如果福可以用力量獲取,禍可以用力量抵擋;這就是對鬼神有二心,被龜甲蓍草所欺騙迷惑,不被天下人信任;這種做法,賞賜不足以打動人心,懲罰不足以讓人畏懼,國家不足以守住。

黃雀

原文

黃雀之為物也,日游于庭,日親于人而常畏人,而人常撓之。玄鳥之為物也,時游于戶,時親于人而不畏人,而人不撓之,彼行促促,此行佯佯;彼鳴啾啾,此鳴鏘鏘;彼視雙雙,此視汪汪;彼心戚戚,此心堂堂。是故疑人者為人所疑,防人者為人所防。君子之道,仁興義、中興正,何憂何害!

【譯文】

黃雀這種動物,每天在庭院中游玩,每天親近人卻常常害怕人,而人常常騷擾它。燕子這種動物,時常在門戶間游玩,時常親近人卻不害怕人,而人也不騷擾它。黃雀行動匆忙,燕子行動從容;黃雀鳴叫急切,燕子鳴叫響亮;黃雀眼神驚恐,燕子眼神明亮;黃雀心中憂愁,燕子心中坦然。所以懷疑別人的人被別人懷疑,防范別人的人被別人防范。君子的道,仁義興起、中正端正,有什么憂愁和害處呢!

籠猿

原文

籠中之猿,踴躍萬變不能出于籠;匣中之虎,狂怒萬變不能出于匣;小人之機,智慮萬變不能出于大人之道。夫大人之道,如地之負,如天之垂。無日不怨,無人不欺,怨不我怒,欺不我夷,然后萬物知其所歸。

【譯文】

籠中的猿猴,踴躍變化萬千也不能從籠中出來;匣子里的老虎,狂怒變化萬千也不能從匣子里出來;小人的心思,智謀思慮變化萬千也不能超出大人的道。大人的道,就像大地承載萬物,就像天空覆蓋萬物。沒有一天不被埋怨,沒有一個人不被欺騙,埋怨我也不發(fā)怒,欺騙我也不輕視,然后萬物知道它們的歸宿。

常道

原文

仁義者常行之道,行之不得其術,以至于亡國。忠信者常用之道,用之不得其術,以至于護罪。廉潔者常守之道,守之不得其術,以至于暴民。財辯者常御之道,御之不得其術,以至于罹禍。蓋拙在用于人,巧在用于身。使民親稼則怨,誡民輕食則怒。夫餌者魚之嗜,膻者蟻之慕,以餌投魚魚必以懼,以膻投蟻蟻必去,由不得化之道。

【譯文】

仁義是常走的道,走得不得其法,以至于國家滅亡。忠信是常用的道,用得不得其法,以至于犯下罪過。廉潔是常守的道,守得不得其法,以至于殘害百姓。善于理財和辯論是常駕馭的道,駕馭得不得其法,以至于遭受災禍。大概笨拙在于用于別人,巧妙在于用于自身。讓百姓親近農(nóng)事就會怨恨,告誡百姓輕視食物就會發(fā)怒。誘餌是魚所喜愛的,膻味是螞蟻所羨慕的,用誘餌投給魚魚必定因為害怕而不敢吃,用膻味投給螞蟻螞蟻必定離開,這是因為不得其轉(zhuǎn)化的道。

感喜

原文

感父之慈,非孝也;喜君之寵,非忠也。感始于不感,喜始于不喜。多感必多怨,多喜必多怒。感喜在心,由物之有毒,由蓬之藏火,不可不慮。是以君子之業(yè),爵之不貴,禮之不大,親之不知,疏之不疑,辱之不得,何感喜之有。

【譯文】

感激父親的慈愛,不是孝;喜歡君主的恩寵,不是忠。感激開始于不感激,喜悅開始于不喜悅。多感激必定多怨恨,多喜悅必定多憤怒。感激和喜悅在心中,就像物體中有毒,就像蓬草中藏著火,不能不考慮。所以君子的事業(yè),爵位不認為尊貴,禮儀不認為盛大,親近不被知道,疏遠不被懷疑,侮辱不能得到,有什么感激和喜悅呢?

太醫(yī)

原文

太醫(yī)之道,脈和而實者為君子,生之道也;撓而浮者為小人,死之道也。太卜之道,策平而慢者為君子,吉之道也;曲而利者為小人,兇之道也。以是論之,天下之理一也,是故觀其國,則知其臣;觀其臣,則知其君;觀其君,則知其興亡。臣可以擇君而仕,君可以擇臣而任。夫揖讓可作而躁靜不可作,衣冠可詐而形器不可詐,言語可文而聲音不可文。

【譯文】

太醫(yī)的道理,脈象平和而堅實的是君子,是生存的道理;脈象彎曲而浮的是小人,是死亡的道理。太卜的道理,占卜的蓍草平整而緩慢的是君子,是吉祥的道理;彎曲而銳利的是小人,是兇險的道理。由此而論,天下的道理是統(tǒng)一的,所以觀察一個國家,就能知道它的臣子;觀察它的臣子,就能知道它的君主;觀察它的君主,就能知道它的興亡。臣子可以選擇君主而做官,君主可以選擇臣子而任用。拱手謙讓可以做作而浮躁安靜不能做作,衣服帽子可以偽裝而形體器官不能偽裝,言語可以修飾而聲音不能修飾。

讒語

原文

藏于人者謂之機,奇于人者謂之謀。殊不知道德之機,眾人所知;仁義之謀眾人所無。是故有賞罰之教則邪道進,有親疏之分則小人入。夫棄金于市,盜不敢??;詢政于朝,讒不敢語,天下之至公也。

【譯文】

藏在人心中的叫做機謀,比別人奇特的叫做謀略。卻不知道道德的機謀,是眾人都知道的;仁義的謀略是眾人所沒有的。所以有賞罰的教導邪道就會前進,有親疏的分別小人就會進入。把金子丟棄在集市上,盜賊不敢拿;在朝廷上詢問政事,讒言的人不敢說話,這是天下最公正的。

刻畫

原文

畫者不敢易于圓象,茍易之,必有咎。刻者不敢侮于本偶,茍侮之,必貽禍。始制作于我,又要敬于我,又真禍于我。是故張機者用于機,設險者死于險,建功者辱于功,立法者懼于法。動一窮則百窮相會,舉一事則萬事有害,所以機貴乎明,險貴乎平,功貴乎無狀,法貴乎無象。能出刻書者,可以名之為大象。

【譯文】

畫畫的人不敢輕易改變圓形的形象,如果改變了,必定有災禍。雕刻的人不敢侮辱原本的偶象,如果侮辱了,必定帶來災禍。開始制作是由我,又要敬重我,又真正給我?guī)頌牡湣K栽O置機關的人被機關所利用,設置危險的人死于危險,建立功勛的人被功勛所侮辱,制定法律的人害怕法律。一動就會有一百種困境相會,做一件事就會對萬事都有害,所以機關貴在明白,危險貴在平坦,功勛貴在沒有形狀,法律貴在沒有形象。能超出刻寫書籍的人,可以稱之為大象。

酒醴

原文

夫酒醴者,迫之飲愈不飲,恕之飲愈欲飲。是故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貸其死者樂其死,貸其輸者樂其輸。所以民盜君之德,君盜民之力。能知反覆之道者,可以居兆民之職。

【譯文】

酒這種東西,逼迫人喝就越不想喝,寬容人喝就越想喝。所以壓制別人的人被別人壓制,包容別人的人被別人包容;寬免將死的人他就樂于死亡,寬免將失敗的人他就樂于失敗。所以百姓盜取君主的德行,君主盜取百姓的力量。能知道反復的道理的人,可以擔任管理萬民的職務。

恩賞

原文

侯者人所貴,金者人所重,眾人封公而得侯者不美,眾人分玉而得金者不樂。是故賞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其當也由為爭奪之漸,其不當也即為亂亡之基。故我自卑則賞不能大,我自儉則恩不得奇。歷觀亂亡之史皆驕侈,恩賞之所以為也。

【譯文】

封侯是人們所看重的,金子是人們所重視的,眾人被封為公而得到封侯的人不覺得美好,眾人分得了玉而得到金子的人不覺得快樂。所以賞賜不能隨意施行,恩惠不能隨意給予。恰當是因為它是爭奪的開始,不恰當就是混亂滅亡的基礎。所以我自己謙卑那么賞賜就不能太大,我自己節(jié)儉那么恩惠就不能奇特??v觀混亂滅亡的歷史都是因為驕奢,這就是恩賞的原因。

養(yǎng)民

原文

民不怨火而怨使之禁火,民不怨盜而怨使之防盜。是故濟民不如不濟,愛民不如不愛。天有雨露,所以招其怨;神受禱祝,所以招其謗。夫禁民火不如禁心火,防人盜不如防我盜,其養(yǎng)民也如是。

【譯文】

百姓不怨恨火而怨恨讓人禁止火,百姓不怨恨盜賊而怨恨讓人防范盜賊。所以救濟百姓不如不救濟,愛護百姓不如不愛護。上天有雨露,所以招來怨恨;神接受祈禱祝福,所以招來誹謗。禁止百姓用火不如禁止心中的火,防范別人偷盜不如防范自己偷盜,這就是養(yǎng)民的道理。

四、仁化

得一

原文

曠然無為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生萬物之謂仁,仁救安危之謂義,義有去就之謂禮,禮有變通之謂智,智有誠實之謂信,通而用之之謂圣。道,虛無也,無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靜也,無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萬物生,萬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義。義濟安拔危,必有藏否,故授之以禮。禮秉規(guī)持范,必有疑滯,故授之以智。智通則多變,故授之以信,信者,成萬物之道也。

【譯文】

曠然無為叫做道,道能自我堅守叫做德,德生出萬物叫做仁,仁拯救安危叫做義,義有去就叫做禮,禮有變通叫做智,智有誠實叫做信,貫通而運用它們叫做圣。道,是虛無的,無法自我堅守,所以把德授予它。德,是清靜的,無法自我運用,所以把仁授予它。仁被運用萬物就產(chǎn)生,萬物產(chǎn)生必定有安危,所以把義授予它。義救助安穩(wěn)拔除危險,必定有褒貶,所以把禮授予它。禮秉持規(guī)矩持有典范,必定有疑惑停滯,所以把智授予它。智通達就會多變,所以把信授予它,信,是成就萬物的道。

五行

原文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發(fā)生之謂也,故均于木。義,救難之謂也,故均于金。禮,明白之謂也,故均于火。智,變通之謂也,故均于水。信,愨然之謂也,故均于土。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禮濟之,火伐金也。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則信濟之,土伐水也。始則五常相濟之業(yè),終則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譯文】

道德,如同天地。五常,如同五行。仁是生長發(fā)生的意思,所以與木對應。義,是拯救危難的意思,所以與金對應。禮,是明白的意思,所以與火對應。智,是變通的意思,所以與水對應。信,是誠實的意思,所以與土對應。仁不足就用義來補充,就像金克木。義不足就用禮來補充,就像火克金。禮不足就用智來補充,就像水克火。智不足就用信來補充,就像土克水。開始的時候五常相互補充成就事業(yè),最后五常相互克制,這就是大的變化的走向。

畋漁

原文

夫禽獸之于人也何異?有巢穴之居,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手之情。烏反哺,仁也;隼憫胎,義也;蜂有君,禮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也,而教之為綱罟,使之務畋漁。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奪其親愛,非義也;以斯為享,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懷疑,非信也。夫膻臭之欲不止,殺害之機不已。羽毛雖無言,必狀我為貪狼之興封;鱗介雖無知,必名我為長鯨之與巨虺也。胡為自安,焉得不恥?吁!直疑自古無君子。

【譯文】

禽獸對于人有什么不同呢?有巢穴居住,有夫婦相配,有父子之情,有生死之情。烏鴉反哺,這是仁;隼憐憫胎兒,這是義;蜜蜂有君主,這是禮;羊跪著吃奶,這是智;野雞不再交配,這是信。誰能深究其中的道理呢?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卻教人制作網(wǎng)罟,讓他們致力于打獵捕魚。而且焚燒它們的巢穴,這不是仁;奪走它們的親愛,這不是義;用這些來享用,這不是禮;教百姓殘暴,這不是智;讓萬物產(chǎn)生懷疑,這不是信。那對膻臭的欲望不停,殺害的機會不止。羽毛雖然不能說話,必定會描述我是貪婪的狼興起的原因;鱗甲雖然沒有知覺,必定會把我稱作長鯨和巨蟒。為什么還能自我安寧,怎么能不感到羞恥呢?唉!真懷疑自古以來沒有君子。

犧牲

原文

犧牲之享,羔雁之薦,古之禮也。且古之君子,非不知情之憂喜、聲之哀樂能動天地、能感鬼神。刀杌前列,則憂喜之情可知矣;鷹犬齊至,則哀樂之聲可知矣。以是祭天地,以是禱神明,天地必不享,茍享之必有咎;神明必不歆,茍歆之必有悔。所以知神龍見,喪風云之象也;鳳凰來,失尊戴之象也;麒麟出,亡國土之象也。觀我之義,禽必不義也;以彼為祥,禽必不祥也。

【譯文】

用犧牲祭祀,用羔羊大雁進獻,這是古代的禮儀。而且古代的君子,不是不知道情感的憂喜、聲音的哀樂能夠感動天地、能夠感動鬼神。刀和砧板排列在前,那么憂喜的情感就可以知道了;鷹和狗一起到來,那么哀樂的聲音就可以知道了。用這個來祭祀天地,用這個來祈禱神明,天地必定不會享用,如果享用了必定有災禍;神明必定不會喜愛,如果喜愛了必定有悔恨。所以知道神龍出現(xiàn),是喪失風云的象征;鳳凰飛來,是失去尊崇愛戴的象征;麒麟出現(xiàn),是失去國家的象征。看我的義,禽獸必定是不義的;把它們當作吉祥,禽獸必定是不吉祥的。

太和

原文

非兔狡,獵狡也;非民詐,吏詐也。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叛亂,叛亂稟我教。不有和睦,焉得仇讎;不有賞動,焉得斗爭。是以大人無親無疏,無愛無惡,是謂太和。

【譯文】

不是兔子狡猾,是獵人狡猾;不是百姓狡詐,是官吏狡詐。千萬不要怨恨盜賊,盜賊是我招來的;千萬不要怨恨叛亂,叛亂是我教導的。沒有和睦,哪里來的仇敵;沒有賞賜的激勵,哪里來的爭斗。所以大人沒有親疏之分,沒有愛惡之別,這叫做太和。

墨魚

原文

海魚有吐墨水上庇其身而游者,人因墨而漁之。夫智者多屈,辯者多辱,明者多蔽,勇者多死。扃鐍固,賊盜喜;忌諱嚴,敵國幸。禁可以越者,號也;兵可以奪者,符也。蜀敗于山,晉敗于馬。夫大人之機,道德仁義而已矣。

【譯文】

海魚中有吐出墨水在水上庇護自己而游動的,人因為墨水而捕撈它。有智慧的人大多受委屈,善辯的人大多受侮辱,明智的人大多被蒙蔽,勇敢的人大多死亡。門閂堅固,盜賊高興;忌諱嚴格,敵國幸運。禁令可以被越過的,是口號;軍隊可以被奪取的,是兵符。蜀國因為山而失敗,晉國因為馬而失敗。大人的關鍵,只是道德仁義而已。

神弓

原文

譽人者人之譽,謗人者人謗之,是以君子能罪己,斯罪人也;不報怨,斯報怨也。所謂神弓鬼矢,不張而發(fā),不注而中。天得之以假人,人得之以假天下。

【譯文】

贊譽別人的人別人也贊譽他,誹謗別人的人別人也誹謗他,所以君子能夠怪罪自己,這就是怪罪別人;不報復怨恨,這就是報復怨恨。所說的神弓鬼矢,不拉開就發(fā)射,不瞄準就射中。上天憑借它借給人,人憑借它借給天下。

救物

原文

救物而稱義者,人不義之;行惠而求報者,人不報之。民之情也,讓之則多,爭之則少,就之則去,避之則來;與之則輕,惜之則奪。是故大義無狀,大恩無象。大義成,不知者荷之;大恩就,不識者報之。

【譯文】

拯救萬物而被稱為義的人,人們認為他不義;施行恩惠而求回報的人,人們不回報他。百姓的性情,謙讓就會增多,爭奪就會減少,靠近就會離開,躲避就會過來;給予就會輕視,珍惜就會搶奪。所以大的義沒有形狀,大的恩沒有形象。大義成就,不知道的人承受它;大恩成就,不認識的人回報它。

書道

原文

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筆,忘手筆,然后知書之道。和暢,非巧也;淳古,非樸也;柔弱,非美也;強梁,非勇也。神之所浴,氣之所沐。是故黠策蓄血氣,顧盼含情性。無筆黑之跡,無機智之狀;無剛?cè)嶂?,無馳騁之象。若皇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風穆穆然。是故觀之者,其心樂,其神和,其氣融,其政太平,其道無朕。夫何故?見山思靜,見水思動,見云思變,見石思貞,人之常也。

【譯文】

心不懷疑手,手不懷疑筆,忘記手和筆,然后知道書法的道。和諧流暢,不是巧;淳厚古樸,不是樸;柔弱,不是美;強橫,不是勇。是神沐浴的地方,氣沐浴的地方。所以聰明的策略積蓄血氣,顧盼之間含有情性。沒有筆墨的痕跡,沒有機智的樣子;沒有剛?cè)岬娜菝玻瑳]有馳騁的景象。就像皇帝的道和樂的樣子,君子的風莊重的樣子。所以觀看的人,他的心快樂,他的神和諧,他的氣融合,他的政治太平,他的道沒有跡象。為什么呢?看見山就想到靜,看見水就想到動,看見云就想到變,看見石就想到貞,這是人的常情。

鳳鴟

原文

鳳不鳳不知美,鴟不知惡,陶唐氏不知圣,有苗氏不知暴。使陶氏恃其圣,非圣也;有苗氏知其暴,不暴也。眾人皆能寫人之形,而不能寫己之形;皆能求人之惡,而不能求己之惡;皆能知人之禍,而不能知己之禍。是以大人聽我聲,察我色,候我形,伺我氣,然后知人之情偽。

【譯文】

鳳凰不知道自己美,貓頭鷹不知道自己惡,陶唐氏不知道自己圣,有苗氏不知道自己暴。如果陶唐氏依仗自己的圣,那就不是圣;有苗氏知道自己的暴,那就不暴。眾人都能寫出別人的形狀,卻不能寫出自己的形狀;都能找出別人的惡,卻不能找出自己的惡;都能知道別人的禍,卻不能知道自己的禍。所以大人聽我的聲音,觀察我的臉色,留意我的形狀,窺探我的氣息,然后知道人的情偽。

知人

原文

觀其文章,則知其人之貴賤焉;觀其書篆,則知其人之情性焉;聞其琴瑟,則知其人之道德焉;聞其教令,則知其人之吉兇焉。小人由是知唐堯之容淳淳然,虞舜之容熙熙然,伯禹之容蕩蕩然,殷湯之容堂堂然,文王之容巍巍然,武王之容諤諤然,仲尼之容皇皇然。則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愚與賢。

【譯文】

看一個人的文章,就知道這個人的貴賤;看一個人的書篆,就知道這個人的情性;聽一個人的琴瑟,就知道這個人的道德;聽一個人的教令,就知道這個人的吉兇。小人由此知道唐堯的容貌淳厚的樣子,虞舜的容貌和樂的樣子,伯禹的容貌廣大的樣子,殷湯的容貌莊嚴的樣子,文王的容貌高大的樣子,武王的容貌剛直的樣子,仲尼的容貌盛大的樣子。那么天下的人,可以自己知道自己的愚笨和賢能。

螻蟻

原文

螻蟻之有君也,一拳之宮,與眾處之;一塊之臺,與眾臨之;一粒之食,與眾蓄之,一蟲之肉,與眾咂之;一罪之疑,與眾戮之。故得心相通而后神相通。神相通而后氣相通,氣相通而后形相通。故我病則眾病,我痛則眾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

【譯文】

螻蟻有君主,一拳大小的宮殿,和眾人一起居住;一塊大小的高臺,和眾人一起登臨;一粒大小的食物,和眾人一起積蓄,一只蟲子的肉,和眾人一起咂食;一個罪過的嫌疑,和眾人一起殺戮。所以心得相通然后神相通。神相通然后氣相通,氣相通然后形相通。所以我生病眾人就生病,我疼痛眾人就疼痛,怨恨從哪里產(chǎn)生,叛亂從哪里開始呢?這是太古的教化。

歌舞

原文

能歌者不能者聽之,能舞者觀之,巧者不巧者辨之,賢者不賢者任之。夫養(yǎng)木者必將伐之,待士者必將死之。綱之以冠冕,釣之以爵祿。若馬駕車輅,貴不我得;彘食糟糠,肥不我有。是以大人道不虛貴,德不虛守;貧有所倚,進有所恃。退者非樂寒賤,而甘委棄。

【譯文】

能唱歌的人不能唱歌的人聽,能跳舞的人觀看,靈巧的人不靈巧的人辨別,賢能的人不賢能的人任用。養(yǎng)樹木的人必定會砍伐它,對待士人的人必定會讓他死。用冠冕來籠絡,用爵祿來引誘。就像馬駕駛車,富貴不能為我所得;豬吃糟糠,肥胖不能為我所有。所以大人道不虛假地尊貴,德不虛假地堅守;貧窮有所依靠,晉升有所憑借。退隱的人不是喜歡寒賤,而是甘心放棄。

躑躅

原文

躑躅之酒,烏啄之脯,莨蕩之膏,冶葛之乳。初啖之若芥,再啖之若黍,復啖之若丸,又啖之若脯。小人由是知強弩可以漸引,巨鼎可以漸舉,水火可以漸習,虎兕可以漸侶。逆者我所化,辱者我所與,不應者我所命,不臣者我所取。所以信柔馬不可馭,漸賊不可御。得之以為萬化之母。

【譯文】

躑躅酒,烏鴉啄的干肉,莨蕩的膏,冶葛的乳汁。剛開始吃像芥菜,再吃像黍米,又吃像藥丸,又吃像干肉。小人由此知道強弩可以漸漸拉開,巨鼎可以漸漸舉起,水火可以漸漸習慣,老虎犀??梢詽u漸親近。叛逆的人我來感化,受辱的人我來給予,不應答的人我來命令,不臣服的人我來獲取。所以知道溫順的馬不可駕馭,漸漸的賊人不可抵御。得到它作為萬化之母。

止斗

原文

止人之斗者使其斗,抑人之忿者使其忿;善救斗者預其斗,善解忿者濟其忿。是故心不可伏,而伏之愈亂;民不可理,而理之愈怨。水易動而自清,民易變而自平。其道也在不逆萬物之情。

【譯文】

制止別人爭斗的人讓他們爭斗,抑制別人憤怒的人讓他們憤怒;善于拯救爭斗的人預先知道他們的爭斗,善于解除憤怒的人幫助他們的憤怒。所以心不能被壓制,壓制它就會更亂;百姓不能被治理,治理他們就會更怨恨。水容易流動而自然清澈,百姓容易變化而自然平靜。它的道理在于不違背萬物的性情。

象符

原文

術有降萬物之蘊毒者,則交臂鉤指,象之為符。是故若夭矯之勢者鱗之符,若飛騰之勢者羽之符,若偃蹇之勢者毛之符,若拳跼之勢者介之符,所以知拱折者人之符。夫拱手者,人必拱之;折腰者,人必折之,禮之本也。而疏之為萬象,別之為萬態(tài)。教之蹈舞,非蹈舞也;使之禱祝,禱祝也,我既寡實,彼亦多虛。而責人之無情,固無情也;而罪禮之無驗,固無驗也。

【譯文】

法術中有降服萬物蘊含的毒的,就交臂鉤指,把它作為象符。所以像夭矯的態(tài)勢的是鱗的符,像飛騰的態(tài)勢的是羽的符,像偃蹇的態(tài)勢的是毛的符,像拳跼的態(tài)勢的是介的符,所以知道拱手折腰的是人的符。拱手的人,別人必定拱手回禮;折腰的人,別人必定折腰回禮,這是禮的根本。而把它疏散為萬象,區(qū)別為萬態(tài)。教他們舞蹈,不是舞蹈;讓他們祈禱,不是祈禱,我已經(jīng)缺少實在,他們也大多虛假。而責備別人無情,本來就是無情;而怪罪禮沒有效驗,本來就是沒有效驗。

善惡

原文

為惡者畏人識,必有識者;為善者欲人知,必有不知者。是故人不識者,謂之大惡;人不知者,謂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廣,務奇特者功不大,善博奕者智不遠,文綺麗者名不久。是以君子惟道是貴,惟德自守,所以能萬世不朽。

【譯文】

做惡的人害怕別人認識,必定有認識的人;做善的人想讓別人知道,必定有不知道的人。所以人不認識的,叫做大惡;人不知道的,叫做至善。喜歡施行恩惠的人恩情不廣,致力于奇特的人功勞不大,善于博弈的人智慧不遠,文章綺麗的人名聲不久。所以君子只以道為貴,只以德自我堅守,所以能萬世不朽。

五、食化

七奪

原文

一日不食則憊,二日不食則病,三日不食則死。民事之急,無甚于食,而王者奪其一,卿士奪其一,兵吏奪其一,戰(zhàn)伐奪其一,工藝奪其一,商賈奪其一,道釋之族奪其一,稔亦奪其一,儉亦奪其一。所以蠶告終而繰葛苧之衣,稼云畢而飯橡櫟之實。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大人之道救不義,斯不義之甚也。而行切切之仁,用戚戚之禮,其何以謝之哉!

【譯文】

一天不吃飯就疲憊,兩天不吃飯就生病,三天不吃飯就死亡。百姓之事中最急迫的,沒有比吃飯更重要的了,然而君王奪走一部分食物,卿士奪走一部分,兵吏奪走一部分,戰(zhàn)爭奪走一部分,工匠奪走一部分,商賈奪走一部分,道釋之族奪走一部分,豐收時也奪走一部分,歉收時也奪走一部分。所以蠶結束后就穿著繰葛苧做的衣服,莊稼收割完后就吃橡櫟的果實。君王的刑罰治理不公平,這是非常不公平;大人的道拯救不義,這是非常不義。卻實行急切的仁慈,用憂愁的禮儀,又拿什么來彌補呢?

巫像

原文

為巫者鬼必附之,設像者神必主之,蓋樂所響也。戎羯之禮,事母而不事父;禽獸之情,隨母而不隨父;凡人之痛,呼母而不呼父,蓋乳哺之教也?;⒗遣贿^于嗜肉,蛟龍不過于嗜血,而人無所不嗜。所以不足則斗,不與則判,鼓天下之怨,激烈士之忿。食之道非細也。

【譯文】

做巫的人鬼必定附著在他身上,設置神像的神必定主宰它,這是因為音樂所感召。戎羯的禮儀,侍奉母親而不侍奉父親;禽獸的情,跟隨母親而不跟隨父親;凡人的痛苦,呼喊母親而不呼喊父親,這是因為哺乳的教導。虎狼不過...